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1-12-06 08:48:15

《豬圈》:沼澤永遠存在


(芷寧寫於2011年12月6日)
    有個靠譜的姐姐曾感嘆過,多少人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此話不假,或許正因為這種情況太過普遍,所以探討家庭傷痕和童年陰影的影片劇集層出不群,它們有的涉及道德倫理,顯得很重口味,有的則請出弗洛伊德,搞得很追根溯源,有的則從罪案入手,層層分析,有的則選擇雲山霧罩式的表現手法,彷彿其目的只是為了讓人暈。
    北歐影片《豬圈(Svinalauml;ngorna)》雖然也是揭經年傷疤的,但它有獨特之處,口味相對清淡,也沒有高深的分析探討,只是以正敘插敘交替進行的方式,將一段摻雜著暴力和血淚的家庭往事呈現,但其中的矛盾衝突所造成的傷害也是難以估量的,至少足以抹殺孩子的童年時光,何況還抹殺了一條生命。
    影片的另一個譯名《愛,讓悲傷跨越》讓人不太感冒,似乎這是從其英文片名《Beyond》演繹來的,而童年陰影可不是僅僅用悲傷一詞就能替代的,也不是僅僅靠「愛」就能跨越的。在個人看來,不堪的童年就像泥濘的沼澤地帶,似乎《豬圈》這片名相對適合,片中蕾娜少時的家裡總是亂作一團,彷彿「豬圈」,母親艾麗還曾敏感而憤怒地認為房東把他們一家當豬。
    人的創傷不會那麼容易消失,它只會潛伏,只會暫緩,等到合適的時機,它便會跳出來不遺餘力地撕咬舊傷口。故而一通來自醫院通知母親病危消息的電話,就能在瞬間毀了成年蕾娜的幸福感,就像一個友人曾說過的:「你的善良抵不過你的陰影」,痛苦的回憶猶如甦醒的怪獸一樣無情地襲擊著蕾娜,年少時生活的拮據艱辛、父母的酗酒廝打、懂事女孩肩頭的擔子、弟弟的自閉和最後慘死……這些蕾娜一直隱瞞著的事,一旦被喚起記憶便不可收拾,於是,丈夫和女兒們眼中的蕾娜變了,她甚至對一直疼愛有加的女兒們動了粗……
    影片的色彩十分冷寂,雨夜的戲更讓人感到一絲寒意。在此基調下響起的配樂有一種冷漠的激情,還很有敘事感,彷彿在向觀眾訴說往事,又彷彿在引領人們去探知蕾娜的癥結,在這樣的氛圍下,蕾娜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有了依託,她的悲痛也顯得徹骨至寒。勞米·拉佩斯詮釋出了蕾娜的苦痛、忍耐和爆發,眼神的或呆滯或閃動、面部肌肉的微小變化,無不體現出那傷痕的深度和忍耐的痛苦,於是,最後的爆發來得應情應景又酣暢淋漓。另外,雖然只是在插敘中閃現著往事片段,但韋勒·維坦恩和歐提·馬納帕飾演的父母太精彩,讓每一個愛恨糾葛都那麼簡明扼要又細膩生動,將那因被現實壓倒而產生的逃避和頹靡都詮釋得無以復加。
    無疑蕾娜是堅強的,而她對母親的情感是複雜的,其中的怨憤是明顯的,當年醉酒的父親用皮帶抽蕾娜時,母親知道女兒的無辜,卻也只是無奈地坐在一邊,而母親將弟弟交給社保機構的做法,讓蕾娜始終無法原諒她。但是蕾娜還是愛母親的,因為母親的故事和鼓勵,她開始學習游泳,做鐘點工的母親在言談間給蕾娜灌輸了自尊的概念,只是這份愛被疼痛折磨著,也藏得太深,直到得知母親離去的消息,蕾娜才嚎啕大哭,後悔沒在最後一刻陪在母親身邊。
    影片改編自瑞典籍芬蘭裔女作家Susanna Alakoski的同名小說,據說原著有探討芬蘭移民的失根性,而電影似乎只選擇了小說中最能表現失和家庭通性的部份,即家庭對孩子影響,而關於芬蘭移民的那部份,只借父親之口對女兒說過諸如「偉大的基因」、「赫爾辛基精神」這樣的話。另外,通過對鄰居一家生活的片段再現,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家庭不幸的普遍性。中肯地說,該片在敘事上不算豐盈嫻熟,但作為佩尼拉·奧蓋斯特的導演處女作,這樣的成色顯然是合格的。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0990168_d.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