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點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

深海长眠/长眠地中海/情流心海

8 / 85,390人    125分鐘

導演: 亞歷山卓亞曼納巴
編劇: 亞歷山卓亞曼納巴
演員: 哈維爾巴登 貝琳洛達 蘿拉杜納斯 克萊拉西庫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equel

2011-12-06 07:32:08

生命的尊嚴


1968年,Ramon Sampedro從懸崖邊縱身一躍,水位過淺,沒能得到緩衝導致頭部劇烈撞擊海底。從此,他全身癱瘓。

本來選這片之前,是抱著「尊重」這個主題來看的,根據片子的主題,「安樂死」。這個不為現世人所理解的行為,當事人所一意孤行所堅持的死亡,就是需要別人對他這想法的尊重。

我也確實看到了這「尊重」,首先是一直照顧著他的大嫂。大嫂當Ramon視如自己的兒子般照顧,對於他對死亡的追求,她是理解的,不,不該說是「理解」,或許該用「接受」這個詞語。正常的人都很難接受這事情,尤其是在一些宗教思想較濃烈的國家。但他的大嫂知道Ramon生存的艱辛,知道他的痛苦,所以她接受Ramon的尋死。這種接受是因為對他的愛,因為愛所以不忍他的痛苦。

與之相反的是Ramon的哥哥,他同樣是愛著自己的弟弟,但是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弟弟的尋死。他也為這事情和弟弟發生過爭論。在他的思想中,活著總比死去好,而且現在他照顧得弟弟很好,弟弟沒有理由去尋死的。片中有一段,Ramon看完茱莉亞的信的當晚,他十分痛苦地想死。家裡人都被他的呻吟所吵醒,是大嫂第一個從床上爬起來走到Ramon身邊,Ramon痛苦地哭喊著,她就給他吃鎮靜劑。而此時的鏡頭是哥哥的特寫,他在床上,聽著弟弟的哭喊。這個比較是表明兩種狀態,嫂子的母性與兄弟的父性。母性對於自己所愛的更多的是接受,與尊重;而父性則是監督,與強權。

說到父性,就延伸到當下的社會,反映出現在仍然是一個父系社會,也因此,是必然的統治與被統治社會。男人天生的鬥爭性與佔有慾統治著這個世界,統治著人的思想。一個同樣全身癱瘓的牧師來到Ramon的家,他要在爭論中讓Ramon糾正他的思想。按理而言,他理應該理解到Ramon的思想,但他沒有,而是跟其他人一樣來批評Ramon的思想。他其實除了身體之外,思想同樣是一樣的。他是統治者的代表,他不能允許被統治者出現有違自己思想的人。在西方,基督教處於一個相當巨大思想控制地位。這種統治是在人們毫無感覺之中受到的,這種統治約束的是人的思想、行為,大部份的人也在盲目地受到這種宗教思想所統治。從此而言,這是壓制著人思想上的自由。

而Ramon則是被身體約束著他的思想,他渴望愛情。所以他看到茱莉亞後,日漸相處萌生出愛情,但癱瘓的身體約束著他的思想,約束著他的愛情,他不能夠愛。Ramon一直強調著自己生存下來的毫無尊嚴。這尊嚴是自由,思想與身體的自由。身體癱瘓,已經得不到自由。他一再地幻想過自己重新站起來,衝出窗外,在空中飛翔。飛,是對於自由的渴望。身體的約束已經令他得不到自由,在他思想中,沒有自由的就是沒有了尊嚴,沒有了做人的尊嚴。這種自由是作為一個人自由行使他的身體的自由。

生命的約束。Ramon對他的生命不具有權利,他所處在一個社會,就要受到社會的審視,就要受到社會的批評。他必需要得到司法機構的立法,才能夠得到自己死的權利。安樂死的立法,更大程度是為了行使安樂死行為的人,為了對他們行為的免責。Ramon的生命要得到權利,必須具有身體與思想的自由,但身體的約束,思想的努力追求也只是徒勞。

牧師與Ramon的爭論的最後,就有這麼一段對話:
這種扼制生命的自由,
不是真正的自由。

這種扼制自由的生命,
也不是真正的生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