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帕克

2011-12-01 05:46:02

並無跨越


並無跨越
[愛,讓悲傷跨越]Svinalangorna
導演:佩尼拉·奧古斯特
主演:勞米·拉佩斯/奧拉·拉帕塞/歐提·馬納帕
類型:劇情
出品:瑞典Nordisk Film
□點評:西帕克
片長:95分鐘
★★★
      [愛,讓悲傷跨越],在2010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中,靠著昏暗的色調,和嚴肅探討社會問題的初衷,獲得了影評人周獎的肯定。確實,作為佩尼拉·奧古斯特的導演處女作,其真誠值得肯定。但僅有這些,並不足以撐起一部電影,細節和深度的嚴重缺失,讓觀眾對於電影的理解也難以深入。由於本片改編自知名小說的背景,佩尼拉本該已有不錯的藍本。但由於小說文字的細膩與複雜,越好的小說往往越難以再現。從[芬妮與亞歷山大]與[善意的背叛]中走出的演員佩尼拉,似乎既沒有學到前輩伯格曼的內心矜持,也沒能習得前夫比利·奧古斯特的肆意。最終在小說強大的氣場下迷失自我。
      影片最大的問題,便是將原著小說中的跨種族悲劇,縮減為暴行展示。原著作為作者阿拉庫斯基的半自傳,是北歐移民文學的代表。作者借用孩子的眼睛,描寫了芬蘭移民瑞典的先輩,在悲傷與貧困中迷失本源,相繼墮落。但同樣的情感,對於土生土長的斯德哥爾摩人佩尼拉·奧古斯特來說,卻十分遙遠,導致其對原著精髓的理解也有所偏差。我們看到了暴力的現象,卻無法讀出一切不和諧的根源。片中用大段筆觸,描寫了家庭中無處不在的暴力,將本該有戲的父親,塑造成了一個不合時宜的惡棍。幼時的萊納,一直重複著,簡單的瑞典語單詞,糾正父親語法上的錯誤,這樣用文字元號展示人物內心民族認同的手法,是對小說的最低級照搬。本該作為人物內心最重要動機的移民問題,卻被表現的過於淺薄。
       另外,佩尼拉·奧古斯特對於家庭和民族的觀點也十分單薄,在她善惡二元對立的世界觀裡,幾乎所有的人物都無法立起來。連勞米·拉佩斯一面對過往的憤怒,也更像是對其[龍紋身的女孩]中朋克憤青形象的延續。她對母親只是一味憎恨,似乎和母親斷絕關係,就是融人瑞典社會的唯一途徑。這樣常人難以理解的心理轉換,雖強調了戲劇張力,但沒有原著細膩的心理刻畫作為承載,最終還是給人突兀之感。由芬蘭戲骨歐提·馬納帕所扮演的母親,是本片唯一豐滿的角色,這個周旋在父親和女兒之間,並不那麼慈愛,卻飽含母性的角色,顯然融入了佩尼拉·奧古斯特自己作為母親的真實體驗。如果這樣靈肉豐滿的人物再多一點,本片的移情效果也會加強許多。
       事實上,作為《玩偶之家》的故鄉,北歐人對於家庭苦難劇,有著非同一般的認同感。從伯格曼到揚·特洛爾都是其中高手。佩尼拉·奧古斯特雖然繼承了這一傳統,但卻並無自己的生髮。只有姐姐為了不讓弟弟聽到父母爭吵,而將其按入水中那場,最令人印象深刻。但全片過於緩慢的節奏,讓少數幾個亮點,都有些淹沒其中。最終,母親的死亡,並沒有任何片名所暗示的「跨越」意味,更像是壓抑了90分鐘悲傷情緒的集體爆發。宣洩之後,並無回味。
       其實,想要增加電影的維度,佩尼拉本有無數方式跨越選擇,而不是簡單的只談表現。移民話題有太多可說之處,她大可以像去年[更好的世界]一樣,把民族認同放到更顯眼的位置。或者學學瑞典本土的[永恆時刻],其中雖然暴力,但卻不失責任和愛意的父親,正是本片所缺失的。

高潮時刻:結尾處母子遲來的和解。
精彩台詞:對不起,媽媽。
適宜人群:定力較高者

(原載於《看電影》審片室欄目)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