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獵魔教士3D--Priest3D

驱魔者/猎魔教士(台)/天神魔煞(港)

5.7 / 124,416人    87分鐘

導演: 史考特史都華
演員: 保羅巴特尼 凱姆吉甘特 Maggie Q 卡爾艾本 莉莉柯林斯 史蒂芬莫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1-11-29 23:26:53

《驅魔者》:修正的種族敘事


《驅魔者》:修正的種族敘事

文.沙丹

        對於影迷而言,看《驅魔者》(Priest,2011)的最大樂趣,在於從如今的案例中尋找古老的類型母題和其指涉的經典文本。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去思考「類型」這個依託於電影工業和大眾消費文化的指標是如何地一次又一次地浴火重生,並在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發展的土壤中經過巧妙包裝,由此來平衡主流白人與崛起中的少數族群間的文化裂隙。
        
        主人公(約翰·韋恩)雖然拯救了侄女,卻由於種族主義偏見而被親人疏遠,最後成為孤獨的遊俠。這是歷史和文明進程對他的必然宣判。正如韋恩所擔心的,他的侄女有可能被融入印第安人的社群抑或遭到野蠻族群的性侵犯(有意味的是,90年的《與狼共舞》恰恰是從相反的方向重思這一問題),《驅魔者》里驅魔教士的侄女亦有可能被同化為吸血鬼。從驅魔教士的使命出發,他將不惜殺死她以捍衛人類的榮譽感。如果這種不幸發生,保羅·貝塔尼無疑就成了現代版的約翰·韋恩。因此,電影人必須對過往的經典敘事做必要的修正。
        
        我們看到,影片在主導的拯救線索之外,實際上還隱藏著一個隱性的線索:即驅魔者打破心魔、尋回男性英雄能力的過程。他在過去的行動中,曾經因為力不能逮而目睹同伴(卡爾·厄本)被吸血鬼掠走並同化。而這位被同化的同伴(仍然具備人的外觀和特性,並混合了吸血鬼的特質)成為貝塔尼最大的威脅。同時,為避免觀眾將吸血鬼指認為對少數族群的醜化(而影響票房),貝塔尼的助手由一位真正的美越混血演員Maggie Q來飾演。
        
        但正如很多文化研究學者所指出的,美國流行文化中對少數族群的重塑,一方面是出於少數族群在人口統計中比重的上升(好萊塢所在的加州,傳統盎格魯薩克遜白人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但少數族群亞文化在融入主流文化的過程中,其實同樣也是對主流白人精神的二次強調。比如在《驅魔者》里,Maggie Q的形象儘管融合了東方打女和西方女殺手「尼基塔」的雙重特質,但從比重上看又明顯偏向於後者——我把她的這種視覺呈現稱之為「國際主義式」的性別型塑。所謂「國際主義式」,源自建築學術語,就是沒有風格,比如印度女星弗里達·平托在最近的《猩球崛起》中的表演也屬於此類。她們的確是少數族群的優秀代表,但他們的種群特徵並沒有納入到影片有效的敘事中(比如讓Maggie Q展示東方式的功夫或讓平托跳一段異族風情的印度歌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