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德烈‧盧布耶夫--Andrei Rublev

安德烈·卢布廖夫/安德烈·鲁勃廖夫/安德烈·卢布耶夫

8.1 / 56,996人    205分鐘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員: Anatoliy Solonitsyn ivan lapikov Nikolay Grink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宸豪

2011-11-26 17:16:43

苦難與新生


15世紀的俄國,在的白色教堂下面,一群修道士正在試圖使一個氫氣球騰飛,他們成功了,坐在氫氣球上的修道士升到了空中,他俯看地下的人們如同俯看一群流動的螞蟻,他俯看這塊土地,俯看河流。直到最終氫氣球落地。然後鏡頭給予了一匹正在嬉戲的駿馬。

這就是影片的開始,什麼寓意呢。

據說十五世紀的俄國是沒有氫氣球的,那麼十五世紀就代表舊的事物,而氫氣球的騰飛就代表新事物的誕生。新事物可以俯看所有舊事物。駿馬嬉戲的鏡頭似乎為這一切提供了註解。駿馬是嚮往自由的動物,他奔騰,他豪放。這似乎意味著新事物從舊事物中掙脫意味著自由。當然,這是我的一個假設。

三位畫聖像的修道士離開了修道院,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道路,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安德烈·盧勃廖夫,達尼爾·喬爾內,和基里爾。他們在旅途中發生了很多事情。

第一個故事:流浪藝人,1400年。

一個流浪藝人在一個小屋中為屋裡的人們表演,他的動作誇張,表情豐富,瘋狂的蹦跳,嘴裡快速的念著小醜的詞,像是在嘲諷某位達官貴人,而在場的觀眾開心的迎合著。他們是那樣的開心,沒有絲毫的束縛。

三個修道士遇上了暴雨,來到這座小屋準備躲雨。剛進屋,就看到這位流浪藝人的最後一個表演動作:裸露著屁股倒立,而屁股上畫著一個笑臉,像是一張對世界的嘲笑的臉。表演完畢,流浪藝人像是癱瘓了一般,臉上的喜悅迅速轉化為了一抹愁雲,或許他是累了,周圍的人們不時的給他食物。

三位修道士找到一個角落做了下來,與此對照的是,流浪藝人脫下了衣服,走向狂風暴雨中學著雞叫。他在發洩著什麼?他想洗刷著什麼呢?

幾個長鏡頭給予了屋裡的人們。一張張麻木的臉,剛才的笑容迅速不見;一雙雙呆滯的眼,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來;有幾個人開著女人和權貴的玩笑,以派遣枯燥的時間;兩個醉鬼拿著木棒子在暴雨中不斷的敲打,弄得滿身泥濘。

三個人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這個世界沒有希望。

基里爾看到這些,卻說出了這樣的話:上帝派來了牧師,魔鬼派來了小丑。看來,他絲毫不喜歡這裡。

大公派來的幾個軍官騎著馬來到了小屋,把流浪藝人叫出門外,架著他就往樹上撞,然後把眩暈的流浪藝人架上馬,走開了。

雨停了,三位修道士要繼續趕路,走到河邊,鏡頭出現了彼岸的人們,那是那些軍官和被軍官的流浪藝人,流浪藝人的命運是什麼呢?兩條不同的路,彼岸與此岸的距離,或許是不同的命運。

第二個故事:希臘人費奧凡

三個修道士走到了許多人聚集的刑場,一位達官貴人正在準備接受死刑。

希臘人費奧凡是著名的的畫家,他的屋子裡走進了一個人,觀看費奧凡的聖畫,驚嘆不已,費奧凡費解的問他的來處,以為他就是他所欣賞的安德烈·盧勃廖夫。那個人告訴費奧凡自己不是安德烈,而是安德烈的很親近的朋友,他告訴費奧凡,安德烈的畫很好,但是與你想比,他的畫裡沒有敬畏和信仰。費奧凡以為遇到了知音,他一直苦惱於自己沒有一位好的助手,而他正要完成一副重要的畫,他的學生據他說無一不愚蠢,所以他邀請這個陌生人做他的助手。陌生人拒絕了,因為他無意去做這麼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他對生活的理解並不在此,但是他猶豫了一下,說,有一個條件可以讓他做費奧凡的助手,就是費奧凡去修道院當著安德烈的面邀請他。這是一個奇怪的要求,這個人就是基里爾。

從這句話看出,他對安德烈有著強烈的嫉妒心。費奧凡不會看不出來。

基里爾走出費奧凡的家,是那位達官貴人死亡的肉體的鏡頭,這似乎預示著什麼。

費奧凡派人去修道院了,只不過邀請的不是基里爾,而是安德烈。

很顯然,能夠被基里爾嫉妒的安德烈肯定是一個有過人之處的人,基里爾對費奧凡說的話恰恰為安德烈增添了光彩。

可想而知,基里爾面對這一切,什麼樣的感受,他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並把這種欺騙直接指向了修道院。他瘋狂的向其他人去發洩這種情緒。他發瘋了,他要還俗。他討厭這裡。

這是一種自尊心受傷害的極端反應。顯然,基里爾很在乎他的信仰和畫作的水準,當自己無力去在信仰中放射光芒而又不服輸時,人就會質疑這種信仰,對這種信仰反唇相譏,甚至走向信仰的反面。他仇恨這裡的一切,他必須出走。

安德烈遇見了費奧凡。他們展開了討論,但是這個討論似乎矛盾重重。費奧凡對上帝的信仰達到了盲目的程度,以致於認為所有人都是愚蠢的,所有人的苦難都是自己造成的。而安德烈則對無知的人們報以憐憫的態度,他認為人們的任何無知都會被上帝寬恕的,他們的無知有時並不取決於自己。

費奧凡的激動與安德烈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費奧凡想為這個混亂社會找一個原因,最後歸結為人本性的愚蠢。但是從影片中看,他的這個看法是無奈之舉,他必須給自己一個理由說服自己。他堅定並懷疑著自己的想法。他和安德烈的爭吵最後歸結為費奧凡的一句:你是修道士,而我是凡人。

安德烈見證了一位有信仰的畫家對社會的絕望的情緒。

第三個故事:狂歡:1908

一群年輕人在水裡裸露著身體狂歡,似乎在朝拜著什麼。這是一群異教徒把宗教和世俗生活結合起來的儀式,這一切引起了安德烈的好奇並近距離的觀察。

當安德烈觀察一位女人時,被四個彪形大漢抓住並綁了起來。

安德烈認為,裸露的身體褻瀆了神靈,也褻瀆了愛,因為這種肉體的歡樂沒有靈魂的參與。

可是那女人覺得,做愛就是愛,肉體之樂才能使人快活。並把衣服脫掉,親了安德烈一口。從鏡頭上看,安德烈的心情是複雜的。人們的確在肉慾只愛中感受到了社會的黑暗無法給予的快樂。但是一個鏡頭表達了作者的態度,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在鏡頭前,眉頭緊鎖,眼睛木訥的看著前方,看起來孤獨無助,而安德烈從老人的身後緩緩走過。這似乎意味著,任何肉體的快樂都是短暫的,如果沒有強大的靈魂支撐,最後就會像這位老人,無助空虛孤獨。

安德烈和幾個人在河中央的船上,看到大公派來的軍人正在抓捕一對夫婦,女人拼命的跑,甚至裸體跑進了水裡,游向彼岸,她經過了安德烈的船,往前方游去,她游到彼岸了嗎?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為了活下來拼命的游著。

而這一切安德烈都看在眼裡,但是除了麻木的看著之外,又能如何呢?

第四個故事:最後的審判:1908夏

富麗堂皇的弗拉基米爾教堂被建起,這是一群才華橫溢的建築工和雕刻工的傑作,是以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名字命名的。整部教堂最後的工序只剩下了繪成壁畫,這個工序交給了安德烈的老師達尼爾,達尼爾希望安德烈能夠完成這個工作,可是安德烈拒絕了,他認為他畫這幅畫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完成工作的建築工和雕刻工們走在森林中,踏上了前往茲維尼哥羅德的路上,去給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弟弟幹活。可是一群人馬從森林中趕來,把雕刻工和建築工們暴打,其中一位工匠甚至被挖出了眼睛。

這群人馬是弗拉基米爾大公派來的,他這麼做的原因僅僅是不希望弟弟的建築比自己的好。

兩位大公之間的內訌竟然能夠造成無辜的人的不幸。

安德烈的情緒無法安靜了,他面對雪白的教堂的牆壁,把一團墨潑到了上面,他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聖潔的教堂的本質是黑色的。

一個又傻又瘋的啞女看見白色的教堂被沾染了黑色,撕心裂肺的大哭起來。在他心目中,是那樣的單純,美好的事物被玷污是一件都麼令人難過的事情啊。

安德烈的旅程是痛苦的,他看到了大公對流浪藝人,對雕刻工人、建築工人,甚至那些異教徒的壓迫,所有人都在經歷著苦難。

第五個故事:洗劫:1908年秋

對人民來說,戰爭是最大的災難。弗拉基米爾稱被洗劫了,洗劫的軍隊有兩隻,一只是弗拉基米爾的弟弟的俄國軍隊,一只是韃靼軍隊。大公的弟弟與敵人結成了盟軍去洗劫哥哥的城市,受苦的是老百姓。

整個洗劫的場面慘不忍睹,令人不忍描述。我只想說幾個鏡頭。

一個是鏡頭前一匹駿馬落寞的表情,和這批馬後面的駿馬被韃靼人殺害的鏡頭。這似乎意味著自由的死亡。

另一個鏡頭是韃靼人對一位教士嚴刑逼供,以讓他去把教堂的黃金交出來。教士致死未說,捍衛了教堂的聖潔。

大公的弟弟看著正在被洗劫的教堂,內心惶恐,不知所措。

人們多數非死即傷。多有人都在為了活命逃跑,最後的結局卻是死亡。

啞女被大公弟弟軍隊中的一員背在肩上,而安德烈看到這一幕,殺死了那個俄國人。

神聖的教堂被殘忍的魔鬼們洗劫了。

安德烈無法接受這一切,他竟然殺死了自己民族的人。他彷彿進入了夢裡,見到了已經死去的費奧凡,兩個人經歷了一場談話,安德烈的心有了些許安慰,他選擇懺悔的同時,也選擇了沉默。

第六個故事:沉默 1412年冬

基里爾衣衫襤褸,狼狽不堪的來到了教堂,他這些年經歷了、看到了太多的俗世的苦難,最終他希望回到教堂的懷抱,享受平靜的生活。而教堂,如今已經不如從前了,每個人都在為填飽肚子而憂慮。

此時的安德烈,在用沉默去贖罪,他似乎在積蓄著某種力量,這種力量在心中不斷的翻滾,等待著爆發出來。

啞女每天生活在飢餓之中,為了能夠填飽肚子,不顧安德烈的強烈阻撓,成為了韃靼人的妻妾。面對這個自己救過的人的離開,安德烈只能沉默的面對。

此時的弗拉基米爾城,韃靼人和俄國人幾乎不分彼此的相處,分不清是韃靼人佔領了這裡,還是這裡同化了韃靼人。

我們只看到,這一切的景像,安德烈都用心去感悟,用沉默去面對。

第七個故事:鑄鐘1423—1424年

一晃,安德烈沉默了11年,這十幾年來,他沒有作任何一張畫。

大公來村子裡找鑄鐘師,可惜戰爭和瘟疫帶走了這個村莊的幾乎所有的人,一位鑄鐘師的兒子波利斯卡自稱得到了父親的真傳,得到了這個差事。

從後面的影片看,波利斯卡並沒有得到真傳,但是鐘的形像一定在他的心中有著無法磨滅的印象,他靠著激情和理想,不肯向命運低頭,面對別人的質疑,堅持走自己的鑄鐘路線,他的鑄鐘路線是對的嗎?我想他心裡也在打鼓,但是他表現出來的卻是堅定的信念和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最終,鑄鐘成功,波利斯卡躺在鐘上,久久未能起來。理想和勇敢最終戰勝了現實和懷疑。

這一切,都被旁觀者安德烈看在了眼裡。他看到的是一種復甦的氣象。

基里爾找到了安德烈,他對安德烈懺悔了自己這麼多年對安德烈的嫉妒,與此同時也告訴安德烈浪費天賦是一種罪,他希望安德烈能夠重新提起畫筆,為這個時代人民的苦難記錄下來流傳後代。面對基里爾的長篇大論,安德烈回復的仍然是沉默。

伴隨著人們的質疑,鐘被敲響了,這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事。面對那此起彼伏的鐘聲,人民笑了起來;波利斯卡放聲痛哭,釋放自己的恐懼;安德烈打破了十幾年的沉默,抱著波利斯卡,宣告自己的畫筆要重新提起來。

是波利斯卡給予了安德烈的勇氣。他這十幾年的沉默並沒有白費,影片最後,畫面上一幅一幅安德烈的畫卷,詮釋了他這些年來的沉默,也詮釋了那個年代。

最後的畫面是安德烈新生的產物,呼應了片頭騰飛的氫氣球。否極泰來,導演把人民的疾苦發揮到了極致,最後用偉大的藝術作品作為從疾苦中釋放出來的火焰。

小結:

在這部影片裡,安德烈是一個時代的旁觀者,深刻的描述了那個時代皇室的昏庸,人民的疾苦,和麵對這一切安德烈的心路歷程。很多地方並沒有看懂。但絲毫不影響對我心靈上的震撼。塔可夫斯基的鏡頭深刻真實的展現了人們的苦難,真實的讓人感到殘忍。

影片拍攝於1969年,那年塔可夫斯基37歲。電影在當年得到了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描述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是艱難的,你會第一次感覺到文字的侷限性,無法準確的描述他在電影中所展現的內容,這就是藝術,他無可替代,又直達靈魂深處。

最後一句,3個半小時對一個觀眾來說真的很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