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奪命金--Life Without Principle

夺命金/

7 / 1,805人    107分鐘

導演: 杜琪峰
編劇: 歐健兒 黃勁輝
演員: 劉青雲 任賢齊 何韻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中

2011-11-09 21:35:26

杜琪峯的香港浮世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還沒看之前,甚至早在一年多前,我就已經四處散佈杜琪峯這次要轉型的預言。一方面是因為《復仇》已經是杜氏元素的大集合,再這樣重複下去也很難有突破。另一方面,從各種小道消息已經拍攝過程來看,影片似乎與典型的杜氏作者風有所區別。
在威尼斯與多倫多的放映後,也有一些評論傳出了相應的資訊,就是杜大炮這次是玩了點不同的東西。
那《奪命金》算不算他的轉型之作呢?《奪命金》到底是怎麼樣的影片。
先簡單說一下。
《奪命金》是與以往杜琪峯作者風格的代表作(槍P柔黑放神文)——首先在影像風格上不太一樣,沒了那高反差的燈光和人物站位式調度、以及鏡頭內外節奏的對比。
但最大的不同,還是在講故事的方式上。
如果了解杜琪峯的電影語言,就知道他其實有兩種傾向,一種,當然是越自我越瀟灑:武有《PTU》《放逐》,文有《文雀》,風格就是一切。
另一種,是完全圍繞著故事本身的氣質進行,適當進行個性化發揮。代表作是《黑社會》、《神探》,這兩部作品,故事、人物放到了第一位,風格是為它們服務的。這符合絕大多數觀眾和評論者的標準,所以,這兩部作品一直位於杜琪峯評價最好的電影系列。(另外,其實在純商業片中,杜琪峯也會壓抑導演風格,進行標準配置《單身男女》《蝴蝶飛》)
當然也有兩者接合得天衣無縫的妙手偶得之作《槍火》。
總的來說,一旦當杜琪峯談到「文學性」的時候——他不止一次在訪談中提到好電影需要有一定的「文學性」,比如黑澤明的電影就有「文學性」,比如《黑社會》就試圖加入「文學性」。他說的「文學性」,顯然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文學性」,導演的措詞不會像理論家一樣精確。我認為他說的「文學性」是另一種「電影性」的代表,是電影中的「故事性」、「人性」、「思想性」、「社會性」等元素的綜合體現。
而《奪命金》,就是杜琪峯繼《黑社會》之後,對電影中「文學性」發起的又一次衝擊。
就是說,這一次的——1.故事、2.講故事的方式——
將會與他大部份電影不太一樣,而與《黑社會》有些一脈相承的地方。
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
《奪命金》談不上是與杜氏之前作品完全不同的作品,相反,夠熟悉他的人,能從這個故事特徵、從人物困境,甚至從鏡頭語言裡,都可以看出「承前」的影子。
但你又不得不說,《奪命金》對於杜琪峯,是新的起步,新的方向。因為他在講故事的方式(與以往相比),進行了新的嘗試。無論是攝影、聲音、場景設置、劇情結構、視聽節奏方面,都有了新的整體性。是銀河大方向下的小航標,一個也許能「啟後」的轉折點。
所以,《奪命金》是「轉型中」的杜琪峯作品。至於他會轉回自己原來的模式,還是徹底轉向另一邊,有待下一部作品來驗證。
不用跑太遠,接下來還是談《奪命金》,首先要說的,自然就是影片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杜琪峯最落力的地方:如何講故事。在這方面,《奪命金》雖有遺憾,仍然是精彩十足、好戲連台,可為當今影壇頂級水準。



《奪命金》是類型片裡的文藝片,是文藝片裡的類型片。
所以抱著老眼光來看這部電影,是會有一點不適應的。它看似有類型片的元素,卻是一個文藝片的核心與結局。
影片採用的三段式結構,並不算少見,雖然在杜琪峯電影裡是第一次嘗試。(《鐵三角》雖是三段,卻不是三段式)不過三段式早被用得太多,這部電影也沒在結構上有多少突破。
我覺得《奪命金》在敘述上做的最好的,是豐富性。敘事結構上的豐富性、群像的豐富性、社會元素的豐富性——鏡頭調度的、修辭的豐富性。
並不新奇出挑,但很沉穩、很細膩,整個形成了「漩渦」般的敘事,但這個「漩渦」,是由一系列「泡沫」組成的,故事一邊在建構、人物一邊在崩潰。也就是說:「漩渦」一邊在形成,「泡沫」一邊在消失。
故事屬性是冷酷的,糾結的,另一方面又是黑色幽默的。
下面涉及具體情節,沒看過電影的同學,請止步。
提醒一句,想完全欣賞這部電影,就不要看任何劇透。
有一種好的電影敘事,是「吸引力」型的,就是它會引著你一步步地走下去。
《奪命金》就是用這種方式,不過不像傳統類型片那樣充滿著快進程的「懸念」勾搭,影片更多是用暗線來推進故事,也就是說,故事的表層是一套東西,故事的底下,在人心裡的東西,才是根本的推動力。
比如影片開始,有一長段受到爭議的「銀行推銷」段落。這一段落是「很長」,甚至「重複」,但這正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寫實的場景。它的劇力全是在底下的——就是一個師奶把錢投在了一個所有觀眾都預感會出問題的基金上面。這個介紹越長,這種墜落感也越強,故事的絕望感也越強。
當然,對白裡面的黑色幽默也越明顯。
可以說,銀行的段落其實是這部電影的屬性代表。有著冷靜卻無所不在的場景特徵:辦公室的狹窄暗示著生存空間的殘酷;不停的畫面分割線條是冷漠隔離的人際關係;那鮮艷的紅色幾乎就是人心赤裸裸的鬥爭。在表面公事公辦、無懈可擊的流程下面,是無休止的合理貪婪。
每句對白都在導向一個必然的悲劇,但語言中時不時出現的笑點,又彷彿在暗暗嘲弄這一切。
所以我認為銀行的段落是飽含戲劇性的,這是一種緩慢的戲劇性。一方面是為了更好的「寫實性」,另一方面也是與其它兩條線進行對比,與停車場血案的突然發生進行對比。
而說到「三腳豹」的那條線,實在是精彩紛呈,可以說是繼《黑社會》之後最出色的黑幫群戲。
這條黑幫線完全走「金錢至上」反諷風格:過生日的黑幫老大如此孤寒,不但計較於禮金還買不起單,而紅包也都有很多是空的——一個細節表現出整個黑社會在金融風暴下的狼狽。而「拜山華」因為交不起擔保被手下一個個拋棄,黃日華因為賣紙皮反而挺直了腰板。把黑幫這種原本屬於「都市神話」「叱吒風雲」的人物,一個個還原成被錢搞得焦頭爛額的小市民,豐富了整個主題的層次。影像風格又很紀實,沒有炫技的燈光,沒有多餘的鏡頭,一切都圍繞著故事展開。這條線索人物眾多卻絲毫不亂,而且出場者皆有個性,情節展開看似隨意卻一環扣一環,讓人越陷越深,實在是導演功力所在。
這裡面,只有「三腳豹」是屬於傳統的黑社會產物,他忠誠仗義,無論是打扮和言行都與整個現實格格不入,最後卻在股票市場大展拳腳,其荒誕性不言而喻。他與凸眼龍的經歷更是影片戲劇性最強、諷刺感最強的段落。最後凸眼龍開著車在街頭打轉,四處受阻,心口又插著致命的花,這種被「金」逼得走投無路的「奪命感」,正是導演極力營造的。而最後「升」與「跌」、「生」與「死」的對比,將這條線索的劇力推至最高潮。
相比講述「股市」「銀行」兩條線,講述「樓市」的警察故事稍顯平淡,實為小憾。但整個故事的豐富性無須置疑,在三條線索的支撐下描述了一個金融都市在金融危機下的眾生像。各種時代元素出現在電腦上、在廣播裡、在電視中、在銀行里、在茶餐廳裡、在寫字樓里、在住宅區里,人聲噪雜、人心浮躁。高樓林立,烏雲壓城,整個維港的橫移遠景亦不斷穿插其間,形成了杜琪峯對香港經濟亂像的一幅浮世繪。
三條線的講述方式也進行了精心的剪輯,並沒有按照時間的順序,更多是按整段的節奏和懸念的營造來設計。如開場的血案是「緊」,隨後的銀行是「松」,接著的停車場又是「緊」,生日會又是「松」,在最後半小時,開始集中線索,慢慢往高潮爬。各色人物的登場、交會,因果,巧合,這個階段是影片最好看的時候。
這時也產生了一個我認為最冒險的地方,在三條線的交合處,影片的最高潮位,並沒有一波又一波的累積戲劇性,在「緊」了一段後,反而在最後又來了一個「松」,就好像「漩渦」的最中央是個大泡沫一樣,「啵」的一聲爆掉了,然後留下了更多的空虛感,甚至是觀影的空虛感。
這當然不像類型片的結局,更像是文藝片的做法。最後股市的反彈給三個人帶來了暫時的平靜,但這平靜全是表面上的,他們隨時還會因為金錢的「漩渦」進入下一個「奪命」的循環。所以,影片的最後段落並沒能提供情緒上的高潮和滿足感,反而提供了未知的問題和方向。
這能否讓你滿足,得觀乎你自己對一部電影的要求如何了。是想看完就滿意地睡覺,還是讓故事繼續在頭腦中不停地生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