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美国往事/四海兄弟(台)/义薄云天(港)

8.3 / 379,211人    229分鐘 | USA:139分鐘 (re-cut) | 251分鐘 (extended director's cut)

導演: 塞吉歐李昂尼
演員: 勞勃狄尼洛 詹姆斯伍德 伊莉莎白麥高文 崔特威廉斯 柏特楊 喬派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弗砷

2011-11-01 05:11:59

關於Max姓名由來的小考證


    Max為什麼叫Max呢?Max的全名叫Maximilian Bercovicz(見片中92分鐘左右Max墓碑上的題字),可以譯作馬克西米連·博科維奇。這裡主要從他的全名(Maximilian Bercovicz)和他的暱稱(Max)兩點來說一下:
    1、Max即是Maximilian(馬克西米連)的簡稱了。其實歷史上叫Maximilian的有很多,免不了有些著名人物:比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比如腓特烈大帝著名的元帥馮·布勞恩(Maximilian Ulysses Reichsgraf von 布朗e),還有巴伐利亞皇帝、二戰德軍元帥等等。當然,最著名的Maximilian還是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沒錯,就是那個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的老大,那個「不可腐蝕者」,那個專權殘忍的儈子手(——也許有人會這麼形容他)。在羅伯斯庇爾之後,「馬克西米連」幾乎成了「自我中心,疑心過重,和不通人情」的代名詞——托洛茨基就曾於1903年在黨的二大上反對列寧「獨裁的組織方法」而稱列寧為「馬克西米連·列寧」,以此來抨擊列寧的「雅各賓主義」。可見「馬克西米連」的引申義傳播之廣,甚至早已被共產主義的先驅們使用過了-_-|||。而與「馬克西米連」脫不了干係的「雅各賓主義」為何物?愛爾蘭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在《雅各賓主義批判》中這樣寫道:「除了某種邪惡的道路之外,他們從來看不到有什麼道路通向他們規劃的佳境。他們的想像力不會為人類由於浪費數個世紀又數個世紀而遭受的悲慘和淒涼所拖累。他們的人性就在他們的眼界所及之處……雄心突然向他們襲來;他們被雄心所毒害,雄心使他們不畏懼因此可能給別人或他們自己帶來的危險。」這段話來對比一下《美國往事》中的Max,是不是感到很貼切呢?Max正是伯克所描述的雅各賓主義者,他的偏執狂,他的妄想症,他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那雙眼之中冰冷的陰翳,使他無愧於他的名字「馬克西米連」。
    2、「Max」在數學上的另一層意思是「最大」與「Min」相對,顯然「最大」這個含義與片中的小地痞們的形象相左。其實Max在片中自始到終追求的正是這個「Max」,他像《群魔》中的斯塔夫羅金,用各種極端的方法試探自己的能力——在Noodles面前騙取懷錶;與地痞老大「霸哥」對著幹;與Noodles合作後總不忘問一句「What will you do without me?」;帶走Noodles深愛的Deborah;當然還有最後的「美聯儲騙局」;以及那個「參議員貝利」……他一直想做到Max,想做到「最大」。最終,他做到了,他做了一個最大最大的美國夢,一個長達45年的美國夢(45年前,他剛剛搬家來到紐約,或許剛剛還像《海上鋼琴師》裡的人們一樣對著自由女神像高呼過「American!」;而45年之後的1967年,他跳上垃圾車自殺身亡)[1],在這個夢裡,他眾叛親離,他的朋友一個個倒下,卻不知自己是為他而死。吉洪主教說「神的羔羊寧可喜歡冷的,也不喜歡只是溫水般的人」,從表面上看,毫無疑問Max是那所謂「冷的」,但是在Max那裡,神和信仰都是不存在的,他不是「神的羔羊」,他只是個美國社會之滾滾洪流中孤苦無依、隨波逐流的羔羊而已。他從遍是污泥的底部努力向上,踏著腐爛的屍體與骯髒的雜碎,他向下驕傲的俯瞰,卻不知自己仍在這洪流的水面之下掙扎。布魯姆說「美國是個價值相對主義氾濫的國度,政府狡猾地利用自然權利,讓個人陶醉在自我利益的追尋和滿足中,用來穩定整個社會的協同性。」Max正是這個社會的犧牲者,他走進這骯髒的泥潭,他自發地捲入尼采「無底的深淵」,模糊善惡的標準,追求個人利益,價值觀的空洞讓他把自然事實當做人生目的加以接受。他成了一個虛無主義者,他在沒有上帝的時代為所欲為,但是,他沒有嘗試做一個虛無世界的立法者,他沒有重估價值的勇氣,他以為他走在通往頂峰的路上,殊不知腳下卻是無底的虛空。最終,他迷失在他的夢裡——45年後,肥皂泡破了,他的夢在垃圾車的粉碎機里支離破碎。

[1]關於這個45年,可以從影片中的台詞里推算出來。Max的墓碑顯示他「美聯儲騙局」假死時是在1933年,而Max劫美聯儲之前的宴會上祝酒時說「It's 10 years of our lives,10 years that were really worth living.(致我們10年的時光,10年不虛此行的歲月)」。也就是之前他與Noodles等人相識了10年。於是,他第一次出現在紐約中國城是在1923年(當時剛過完逾越節,逾越節是在春天,算作那一年的年頭)。到1967年冬天(禁酒令是在1933年12月8日解除的,在年尾,可以算作這一年已經過去),中間恰好隔了45年。

本來是想給自己寫的上一篇《美國往事》評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82430/做個註釋,沒想到寫得這麼長,於是乾脆算作一片新的影評吧-_-|||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