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藥命效應--Limitless

永无止境/药命效应(台)/逆天潜能(港)

7.4 / 612,796人    105分鐘

導演: 尼爾柏格
編劇: 萊斯莉迪克森
演員: 布萊德利庫柏 勞勃狄尼洛 艾比柯妮許 安娜佛芮 強尼威特沃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惡魔的步調

2011-11-01 04:40:36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power



於9月10日去世的克里夫·羅伯遜在《蜘蛛人》里有這麼一句著名台詞:「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但顯然《永無止境》的主角是個反英雄角色,他並沒有像一般的超級英雄那樣發現自己的能力後樂不思蜀地去行俠仗義……他參選議員當官去了,並意圖直指總統寶座,所以,這位仁兄顯然是打算先以超能力贏取權力(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power),然後實踐「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什麼的怎麼樣都無妨。

我們的主角(由布萊德利·庫珀飾演)又是如何成為超級英雄的呢,或者說至少接近那樣的角色定位?他只是吞了一顆小藥丸。又吞了一顆。持續不斷地吞。

這是一種透明的小藥丸。它不像APTX 4869那樣能讓人還老返童,它不像Cortexiphan那樣能讓人穿越時空,它倒有點像尼奧的紅藍藥丸,吃完你就渡過了盧比孔河,不能再回頭。不過,也不盡像荷爾蒙K療法——不、還沒到以一己之念控制組成自己肌理的能力,只是觀察,然後反饋,更似升級版查理數字追兇,一種非凡的洞察力,但並未更近一步,對產生洞察力的本體作出修改行為。在小說中,它叫MDT-48,在電影中,它叫NZT-48,總之它只不過是一個Deus Ex Machina代號,一顆小藥丸,它讓一般意義上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利用了10%的流言達到了100%的全開狀態。作為實驗對象的主角因此在一系列的陰謀下經歷了一場日漫式的成長冒險,最後成就了一個死寫書的開始真正書寫自己命運的猜火車嗑藥故事。

電影原計劃由變形金剛小子希亞·拉博夫擔任主演,但他卻遭遇了一場車禍,作為替代,劇組找來了布萊德利·庫珀。當然,現在這個大叔味道的角色如果當初成了個毛頭小孩,那電影恐怕就成了《李獻計歷險記》。我們無從知道最初影片的結局如何,但導演尼爾·博格當初顯然極不滿意,於是在2011年1月,他召回了所有主演,為影片重新拍攝了一個結局,那場被計算好的車禍是否改版結局的一部份、還是一開始便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但那樣的影射或者巧合——這可能不是個計算問題,當然我也不會明說算計。

這是尼爾·博格的第四部電影,作為一個2000年後出道的自編自導型導演,此番是他第一次完全放手編劇工作,這讓《永無止境》成為一部更偏向商業性質的電影。當然,尼爾·博格一向是打著獨立電影而卻心向主流院線,鑒於這點滲透野心,這一點看來,他是達到目的了。雖然從營銷自己的作品方面看,他可能比史蒂芬·索德伯格精明了一點,但從故事敘述者方面來講,從獨立電影到商業電影的轉型,機智的特點是保留了下來,但總歸缺少了點類似克里斯多福·諾蘭那樣一慣的厚重感——穩住氣實在是太重要了、但也絕不要死氣沉沉,而角色的塑造也通常是小聰明多過於淡妝濃抹,與諾蘭一比更是高下立判。

正如小說原作作者阿蘭·格里恩所言:「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人在經歷了變化之後的生活和生命的軌跡。我並不覺得這是一部商業噱頭很大的小說,雖然在小說中有一些諸如追殺、金融等等商業性的噱頭和元素。但是總體說來,這個小說的主旨還是關於講述一個人是如何面對並擺脫自己的困境的。」此番的改編看來果然相去甚遠;我們試想這樣一種可能性,假如導演換成是克里斯多福·諾蘭,那《永無止境》大概會有某種《失眠症》與《全面啟動》的混和味道,縱然大概也會有不少人很難分清《致命魔術》(The Prestige)和《魔術師》(The Illusionist),甚至搞混克里斯蒂安·貝爾和愛德華·諾頓。

雖然尼爾·博格之前的《魔術師》名義上也是改編自小說,但自主改編的餘地算是相當大,因此滲透進去了不少導演自身主觀的敘述元素;而《永無止境》不管是從劇本操作還是到營銷模式,從頭到尾就是一件商品味道,就像電影在最後一刻的更名舉動(時間是2010年底),就像故事裡的主角在事發一年後出的一本叫做《照亮黑暗領域》(Illuminating the Dark Fields)的書——反過來似乎像是對出版於2001年的小說原作《黑暗領域》(The Dark Fields)的一種解答,不過,事實上卻是在電影上映後小說黯然地打上《永無止境》的標題進行了再版販售,所以小說是在現實中消失了只得存在於自己鏡像的虛構中,多少是個本末倒置的無言之諷。

不知道阿蘭·格里恩會作如何感想,污辱了自己的智商?我覺得開心點他大概就趕緊數鈔票了。

雖然大腦90%的區域未點亮也許只是個謊言,也許宇宙中90%的暗物質我們永遠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許組成我們的90%以上基因是垃圾,但在這個缺少道德感的時代,智商的意思大概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小聰明,如果你能用剩下的百分之十不管它是什麼來約束那百分之九十的小聰明,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投機倒把,那你註定將成為一個聖人。自然,更多的人不可避免地突破智商的下限,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仍然會很偉大。他們的責任感只對部份人負責,這就是原因,而且我認為這樣的事實永遠都不會改變。

克里夫·羅伯遜於1968年主演了一部由丹尼爾·凱耶斯的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改編的電影《畸人查理》。原小說此後曾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但這首次的改編作品讓克里夫·羅伯遜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影帝。故事的主人公查理是個年愈三十的低能兒,只有六歲兒童水平的智商,經過手術的醫療手段一躍成了一個天才,但無可避免地,他最終又恢復到了原來的白痴狀態。相較而言,《永無止境》卻是過份勵志以致商業味濃的意淫感,主角的智商中途雖然一度回溯且面臨生命危險,但最後他那有驚無險的智商卻沒下限地變得永無止境,世界在他眼中的運行就如他本人在上帝眼中行動那樣一覽無餘。這傢伙敏銳的像台機器,機器只對數字作出反應,這樣就能保持足夠公正,也因此大概會連真正的超級英雄都會嘆為觀止、頂膜禮拜。

如果還有續集,嗑藥者肯定會是第一位當上美國總統的(偽)超級英雄,而那時的戲劇矛盾和哲學衝突恐怕將會更加有看點,荒誕現實主義的劇情必不可少,或許再來一點特德姜式的悲情浪漫主義,那將會是一種美妙的疏離感。


果殼:http://www.guokr.com/article/68164/
Ethermetic: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293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