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又一年--Another Year[2010]

又一年/一年未缘(港)/来年

7.4 / 30,111人    129分鐘

導演: 麥克李
編劇: 麥克李
演員: 吉姆布洛班特 蕾絲莉蔓薇爾 露絲辛 大衛布萊利 伊梅達史丹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帕克

2011-10-28 17:34:02

不止是生活


不止是生活
[又一年]Another Year
導演:邁克·李Mike Leigh
主演:吉姆·布勞德本特Jim Broadbent/萊絲利·曼維爾Lesley Manville/魯斯·西恩Ruth Sheen
類型:劇情/喜劇
出品:美國焦點
片長:129分鐘
上映日期:2010年11月5日(英國)

媒體評論:
邁克·李的電影是獨一無二的。《滾石》
邁克·李不是每一年都有新片,但有他新片上映的年份,都被他無私的同情、深入的觀察和本能的人性幽默所祝福著。《芝加哥太陽時報》
確實,電影中並未有什麼事情發生,但是日常的細節、細緻入微的表演以及聰明的對白都讓人難以忘懷。《今日美國》
邁克·李用最簡單的手法,展現了最深的悲憫。《看電影》


       看[又一年],最好是在一個懶散的週六下午,泡一杯茶,摒除一切雜念,然後靜靜地旁觀這一場生命的流動。觀者跟隨著導演邁克·李的鏡頭,掠過生命中平平淡淡的一年,並隨著導演冷靜的客觀和不由自主的心生悲憫,去感悟生活的真諦。平常而細小的喜怒哀樂,釋放出一種觸及人內裡最脆弱處的力量。這種力量一直暗藏在邁克·李所有的電影之中,此番,在[又一年]里,卻藏得最恰到好處。如果說,十八年前他拍攝的[赤裸裸]是採用了一種霸氣外露的方式,那到了今天,十八年後的[又一年]里他鋒芒盡收,已能在無形中感染沉浸其間的觀眾。其實細究下去,屬於李的無形仍舊貫徹著西方導演慣常嚴謹筆法,只是一切融入了東方式細水流長的含蓄故事中。化有形為無形,手法與內容的相悖以絕對和諧的方式共處,相信去年坎城場刊給出的最高分,不僅僅是在驚嘆,邁克·李經年不改的人文關懷。

小津式觸動
       表面上,[又一年]的主角是湯姆和傑瑞一家,這二人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善良鄰居、熱心的朋友、有趣的父母。他們是那種只要我們一有困難就會第一個想到的人。但邁克·李絕非熱衷講述好人好事的導演,[維拉·德雷克]的「墮胎天使」牽扯出來的是各種女性困境和女性權益問題,湯姆和傑瑞作為主線的目的,也是引出若干邁克·李真正關心的邊緣人。這樣的邊緣人有春天裡在診所看病的失眠婦人,有遠道而來50多歲還工作碌碌無為,感情一片空白的朋友,有妻子去世無法與兒子溝通凡事只會說「好」的親兄弟。甚至包括那個母親去世又倒霉錯過葬禮的暴怒的兒子。當然,還有那個典型的邁克·李式女性角色瑪麗(這個我們後文再談)。他們雖然在戲份上比不過湯姆和傑瑞一家,甚至在生活上也做不到他們那般的其樂融融,知足常樂,但他們才是邁克·李在溫馨的表象下所暗藏的絕望。和模範一家一起,邁克·李由點及面,完成了電影中一年的社會剪影和人生百態。但在事實上,在片中佔有絕對篇幅的他們卻只是邁克·李切入當代人社會心理的受力點。
       這種聚焦家庭、投射社會的手法,很容易讓我們東方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而邁克·李電影中的的主題以及具體的細節,的確可以帶給我們一種有趣的小津式觸動。這樣的細節可以是一捲自製的香菸,一塊巧克力蛋糕或者一輛即將報廢的汽車。正如同[秋刀魚之味]中,火車、煙囪、酒館以及美麗嫁衣所展現的典雅東京一樣,在[又一年]里,邁克·李也用著無數的小小元素,展現了一個忙碌而又秩序的倫敦浮世繪。這種種事物,雖然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到了邁克·李和小津的手上,卻又變成了無比關鍵的情緒炸彈,帶給觀眾的是關於生命的哲思。

卡薩維茨式劇本
       小津所代表的以家庭為重的東方哲學,影響了後續許多導演,除了邁克·李這個歐洲人,還有是枝裕和、侯孝賢這樣的亞洲導演。東西方體系的孰優孰劣,暫且不談,但對相似題材的表現上東西方的差異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歐洲導演因為有著數百年的戲劇基礎,在台詞上的功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又一年]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著自然幽默的台詞。從父親和兒子的插科打諢,到全家人坐在一起聚餐時你來我往的一言一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瑪麗和羅尼在最後有一茬沒一茬卻句句深入內心的談天了。不管聒噪的瑪麗如何描述她的痛苦遭遇,羅尼的回答永遠只是簡單的「是」與「否」。但就在這樣的對話之中,角色的孤獨和試圖進行深層交流的願望表露無疑。邁克·李表現人物靠著這樣非凡的台詞設計,使觀眾輕鬆走入了人物之間。而相比較而言,亞洲導演卻並沒有把台詞放在同等位置。他們採用的是東方式含蓄,基本抽離對白,靠著人物間簡單的動作和眼神交流,傳達一些微妙的感性資訊。像在[悲情城市]中,梁朝偉的角色之所以最出彩,其實多少也是因為他演了一個啞巴的緣故。而對侯孝賢這樣的導演來說,他寧願多用旁白,讓演員對觀眾說話,也不願在電影中使用過多的對話。
       但對邁克·李這樣劇本先行的導演來說,在創作出一部這樣的劇本之後,視聽語言就只需隨著故事的路線走即可。確實,對大多數歐美導演來說,真正好的鏡頭,需要讓觀眾進入到整個情境中去。正是這種簡單流暢,才保證了觀眾可以在仔細品味精妙台詞的同時不會被畫面間離齣戲外。而亞洲導演多追求一種高風格化,高場面調度的拍攝方式,導演的手法一直存在於整個電影中。簡單來說,就是你只需要看五分鐘,就可以立即辨識出這是哪位導演的作品。邁克·李並不需要採用這種手法,他所做的是將場面調度隱匿於無形,一切從故事出發。
       事實上,邁克·李的劇本看似隨意,卻是經過長時間的磨練打造而成的。他採用了約翰·卡薩維茨所開創的體驗派劇本創作手法,根據演員的實際情況分配他們的角色,然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角色進行長達數個月的綵排,在綵排中,再根據演員的表演確立劇本。這種手法從從他的成名作[秘密與謊言]開始就一直延續至今。雖然編劇的署名只有邁克·李一人,但他的劇本其實是全體演員共同參與創作的結果,演員在電影中所扮演的的角色,早已在長期的排練中,變成了他們自己的一部份,而他們日常所說的每一句話,也就因此成為了導演創作劇本的靈感源泉。

邁克·李式女性關懷
       除了對於之前導演的繼承和改進以外,邁克·李電影也有著一種只屬於他自己的獨特關懷,便就是他對於處於社會邊緣的女性的關注。
       在其電影裡,總是要有這麼一個瘋瘋癲癲,不被人接受的女人。如[秘密與謊言]中那個操著一口嗲聲嗲氣的少女音,天天獨自在家的老母親;[無憂無慮]中穿衣品味糟糕,神經大條,天天樂呵呵的怪姐姐;[維拉·德雷克]中那個不明就裡,只因為自己不求回報的墮胎事業而遭社會唾棄的維拉。而在這部[又一年]里,就是萊絲利·曼維爾所扮演的瑪麗, 她雖然不是電影的女主角,但卻是邁克·李傾注了最多關懷的角色。
       瑪麗所代表的是這樣一類女性,她經常出現在你的身邊,把你當做最好的朋友,向你傾訴,利用你的善良,將你當成了吐露不滿的垃圾桶。更糟糕的是,她對於別人的討厭還完全不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當你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甚至不會過多地關注她。只知道她是一個招人嫌棄的倒霉鬼,甚至她的這種倒霉都是自找的。她對生活有著奇怪的期待:和有婦之夫談戀愛,吃差他一輩年輕男孩的醋,還眼高手低地拒絕了和她境遇相似的肯,甚至想著買一輛車就可以改變人生的境遇。但在得罪了她最好的朋友傑瑞之後,她的生活也和那輛老爺車一起成了報廢品。
      隨著我們對於湯姆和傑瑞的模範家庭的認同感步步加深,我們也就更加地厭惡這個一直找不著調的瑪麗。這樣的情況實在不能讓人覺察出[又一年]對於瑪麗所投注的關懷。但邁克·李在影片結尾處貢獻了一記神來之筆,讓本來曖昧不明的一切顯得水到渠成。背景的嘈雜突然褪去,主觀音樂響起,鏡頭緩緩移向了之前黯然神傷的瑪麗。模範一家的快樂與幸福與她無關,她只能默默地等待不幸的降臨。這時,當我們回想起全片的第一場,那個失眠而又脆弱的女人,便會發現,其實被生活摧殘的落魄者,遠不止瑪麗一個。
       無論是對瑪麗還是之前所提到的所有女性來說,邁克·李對她們的關注都是帶著深刻同情的。這些女人們處在社會的邊緣,不被人注意,她們可能還有著穩定的收入,足以養活自己,但內心卻一直徘徊在一種孤獨而又絕望的狀態。邁克·李所懷疑的,是社會上的大多數對她們的拋棄和忽視,而當[秘密與謊言]里,被家人遺忘的母親還能與闖入她生活的私生女互為依靠時,到了[又一年]中的瑪麗,拯救不再出現——甚至連觀眾都加入了將她邊緣化的陣營。她成了真正孤獨無靠的一人。與湯姆和傑瑞一家的溫馨相比,在某個角落的她正處在真正的地獄。但邁克·李終究不會遺棄她,他將全片最重要的收尾鏡頭給了她。正是這富含了悲憫深思的鏡頭,使得觀眾推翻了之前全片的觀影感受,重新進行了一番逆向思考。同時給你生活的正面以及反面,邁克·李最終用睿智收服了眾人。

★★★★☆
文/西帕克

(原載於《看電影》特別加映)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