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車神塞納--Senna

永远的车神/车神洗拿(台)/塞纳

8.5 / 75,599人    106分鐘 | Japan:162分鐘

導演: 阿西夫卡帕迪亞
編劇: Manish Pandey
演員: Ayrton Senna Alain Prost Frank Williams Ron Dennis Viviane Senn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婦女柴斯卡

2011-10-07 23:45:32

一哭而過


       這部紀錄片雖然充分考慮到了不了解F1的觀眾的需要,但很多燃點還是追過比賽才能感覺得到,如果一無所知的話大概對片中的很多賽車相關場景都沒什麼感觸。對本片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關注過當年塞納VS普羅斯特的劍拔弩張的老車迷們,也就是習慣於稱他為「冼拿」這個充滿聖經范兒的港譯名的那一批。本片其實很有誠意,《影子寫手》裡面有一段是麥克格雷格中途接手首相自傳的寫作,他上來就三下五除二的把原來那些個人簡歷一樣的雜碎刪得一字不剩,美其名曰:「讀者想看的是活生生的人!」然後自動狗仔模式ON——這其實符合絕大多數人物傳記/紀錄片的運作模式,本片卻反其道而行之,緊緊圍繞他的職業生涯,拍法簡單樸實(就是個人簡歷啊),可見製作組集體都對塞納頂禮膜拜,是一群真正熱愛賽車熱愛車神的可愛的人。

    塞納過世的時候我才兩歲,因而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令人高山仰止的「車神」符號,雖然片子放到最後我也哭了,但由於片中以老素材居多,常看賽車節目或多或少會有所耳聞,並未加深我對塞納的了解,所以我對這個紀錄片的基本定位就是二流甲等。本片主要是用比賽片段、電視新聞、業界人士訪談剪輯而成的,因此塞納仍然是電視上的塞納,並沒有走下神壇。當然這也反應出製作方相當中肯的態度,相當一部份女性觀眾,比如我這種長舌婦,甚為關心的塞納的感情問題搞基問題等等,幾乎都沒有涉及…哦不對,不是還有一輩子的好基友普羅斯特麼…(群毆)

    有大量出場的普羅斯特和麥克拉倫的白胖老闆羅恩丹尼斯(現在已經是前老闆了…這廝就算化成灰我都認識他,以前淨看他吃萊科寧豆腐)(貓眼死光~PEW!),在本片中形象都十分討喜,有個鏡頭是塞納得了分站賽冠軍站在領獎台上噴香檳,丹尼斯衝上台用一個藍色大塑料桶加入噴香檳隊伍,好個慈父形象,我都要落淚了好嗎…諸如此類的很多素材為本片注入了濃濃的人情味。另一個在塞納人生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威廉士的不苟言笑的老法蘭克,很遺憾他沒有出場…

    這類紀錄片的拍攝難點一在素材的剪輯選擇,二在如何使觀眾接受片方的觀點。素材前面已經談過了,梗還是老梗,新瓶裝舊酒而已;再說觀點。電影主要從三個角度切入:一是他的天才、勤奮與幸運,出身富豪人家,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二是他的樂善好施,生前捐獻了4億英鎊,尤其關心巴西貧困兒童;三是極力塑造他孤膽英雄的形象,與城府極深的教授型車手普羅斯特相比,他富有攻擊性、乃至有些莽撞,有領袖氣質,而且是積極與「腐朽的官僚體制」對抗的英雄。這是本片的重點之一。

    塞納終生的對手(好基友)普羅斯特慷慨陳詞,重述他和塞納那段令全世界都刻骨銘心的往事(大誤)。作為世界上最無趣的法國人沒有之一,普教授口中的塞納更加活潑生猛。塞納儘管謙遜有禮,但是野心勃勃,非常自信,覺得上帝是自己的副駕駛;他自打進了麥克拉倫就氣勢洶洶,立志要占普教授的一哥位置,這種絲毫不加掩飾的猛攻讓習慣了假惺惺客套的普某很是受不了。可見塞納天生就是一個橫衝直撞遍體鱗傷的Front Man,像老鄉後輩巴里切羅那種炮灰老好人的角色和他是完全無緣的(巴妹也有出場,羞射少年~真萌,像隻大泰迪熊,怪不得他最後…)。

    顯然塞納向來是不憚以把對手撞出去為代價來獲取勝利的,片中有段當年的訪談,某記者質問他「你雖然戰績卓越,但這一年間你和其他車發生碰撞的次數是你的偶像某某、某某和某某職業生涯的總和,你怎麼解釋?」本片給出了一個十分牽強的解釋:塞納是卡丁車出身,和其他車手背景不一樣,在他的觀念里車體輕微接觸是可以的,而其他人則唯恐引發事故。我感覺這個說法有洗白他的嫌疑,典型的睜眼說瞎話,從卡丁車起步的車手明明那麼多…只能說製作組在刻意迴避,之所以還要提幾句,大概是由於這樣的風格已經成為了塞納的標誌之一,以此為依據暗暗黑他的人想必不在少數,作為一部關於塞納生平的紀錄片,著實無法故意忽略掉這一點,可是又不得不維持他偉岸的神之形象,真難辦啊…我是覺得這種處理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了,斯人已逝,是與非都蓋棺定論了,車神的光芒如此耀眼,任誰都無法熄滅,還車神以真實面貌難道不更好嗎,遮遮掩掩反而無法說服我了。

    至此本片已經完成了對塞納性格的概括,接下來就是他「孤身一人對抗體質」的悲壯了。片尾處有記者問塞納最喜歡哪一場比賽,他回答說是他還是個半大孩子時參加的卡丁車賽,隊友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法國猛男,那時候開車真幸福,沒有複雜的政治經濟牽涉其中,大家就是單純地開車,比誰開得快——言外之意已經很清楚了。本片突出了兩件塞納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事,一是由於普某向組委會打小報告,導致塞納栽倒在一個吹毛求疵的規則上,世界冠軍旁落;二是他為追求好車出走威廉士後,國際汽聯取締了該隊引以為豪的某高新技術,導致最好的車瞬間變成最爛的車,和威隊的技師處得又不怎麼融洽,心情抑鬱。

    這兩件事雖然很悲催,看下來倒也不覺得體制把他怎麼樣了,相較之下像法拉利動不動就讓巴妹把車停一邊的「讓舒馬赫先過!」的野蠻玩法,麥克拉倫後來的間諜案等等,比他的這些事來得崩潰多了…F1作為世界上最富銅臭氣息的運動(乃至嚴格意義上講它都不算運動),塞納作為巴西頭號民族英雄、有史以來最富商業價值的賽車手之一,為「黑暗罪惡的政治經濟因素」所累是肯定的,不過本片作為官腔官調隔靴搔癢的典型,顯然沒打算再深挖下去(那麼多銀子那麼多大佬在裡面攪和傷不起也);說穿了這就是一部喊口號,樹偶像,歌功頌德的紀錄片(當他也確實當得起這樣的溢美就是了),它很煽情,卻留下了太多供觀眾胡思亂想的蛛絲馬跡卻又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了。

    不過拍到最後塞納的葬禮那裡,我還是不爭氣地哭了。以前有朋友說,她最喜歡看撞車摔車的場面,認為這才是車賽精華所在;但車賽不同於動畫電影遊戲。比如塞納,雖說我們無法想像他老態龍鍾時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無法想像他在與癌症鬥爭五十年以後插著呼吸機默默死去,猜想即便結局註定如此他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賽車這條道路,有一個賭上生命去追逐的事業是無比美妙的——但是,他是一個極其卓越的年輕人,他沒有做任何作踐自己的事,他死了。別的都不那麼重要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