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迷影日曆

2011-10-05 05:10:14

凝視政治的深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影片標題「三月十五日」來自於莎士比亞的《凱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場中的名句:「小心三月十五日。」(Beware the Ides of March)。這是預言者對凱撒的一句警告,而果然羅馬曆三月十五日,凱撒就遇刺而亡了。值得一提的是,戲劇版中克魯尼和高斯林的角色曾由「Mr.Big」克里斯•諾斯(Chris North,《慾望城市》)和克里斯•潘恩(Chris Pine,《危情時速》)飾演,而且潘恩還曾是後來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得到的角色的人選之一。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無神論者;不是猶太人,也不是黑人……我的信仰寫在一塊羊皮紙上——叫做「憲法」。如果我資格不夠老,別投我的票;如果我不夠高,也別投。這我都奈何不了。」(I am neither a Christian, nor an atheist, I』m not Jewish or Muslim … my religion is written on a piece of parchment called the Constitution. If I'm not experienced enough, then don't vote for me. Or if I'm not tall enough. I can't do anything about that.)全片開始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州長麥克•莫里斯(喬治•克魯尼飾)的政治演講。當我們懾服於他富於魅力的嗓音和直擊人心的坦誠時,出現在話筒後卻是他的新聞官史蒂芬•梅耶斯(瑞恩•高斯林飾),我們這才意識到這似乎真誠的演講原來只是為了給電視辯論測試話筒——全片反諷的基調就此奠定。

之後這種聲音與影像脫節、甚至對立的效果頻繁出現。特別是在兩人後廚交鋒的高潮段落中,我們一開始就聽到黑暗中州長的聲音,但這次的低沉陰森完全不同於之前話筒前的機智風趣。然後隨著史蒂芬的眼光穿過一排廚房的儲物櫃,州長充滿權力感的真實面孔才顯現在黑暗中,從而開始了兩個人野狗一樣的互相攻訐。

新聞發佈會上克魯尼提到拍攝中參考了關於水門事件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1976),而事實上本片攝影費登•帕帕麥可(Phedon Papamichael)也創造了為《驚天大陰謀》掌鏡的美國最好的攝影師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風格的人物剪影,並且完美再現了《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1999-2006)這樣最好的涉及選舉的影視劇中那份使主角史蒂芬「嫁給這份工」的令人著迷的混亂。

近年來克魯尼不但參演多部政治電影《辛瑞那》(Syriana,2005)、《麥可.克萊頓》(Michael Clayton,2007),在戲外也毫不掩飾政治熱情。上屆總統大選,他就毫不猶豫地表示了對歐巴馬的支持。其實當年威利蒙經歷選舉風雲並寫出劇本時還是小布希掌權。之後歐巴馬新政激動了許多人,使得2007年開始籌劃的《三月十五日》顯得不合時宜而一度遭擱置,一直到他上任三年後美國仍陷於大面積的幻滅感、苦澀的黨派之爭和一瘸一拐的經濟形勢之中時,《三月十五日》才開拍,並因其當下性成為威尼斯的開幕影片。就連莫里斯的競選海報,都與歐巴馬標誌性的海報的造型頗似。

但克魯尼並不認為這是一部單純的政治影片,聲稱更願意從道德上來看: 「我拍的其實不是關於政治的電影,我只是要講述那個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些什麼,這是一部有關人性,有關無處不在的誘惑的電影。」最初他想把故事的背景設在華爾街,但後來改了,「因為政治背景增加了電影角色所面臨的風險」。接著把原作題目「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附近的一條K街雲集了政治說客)改成現在這個名字,也是因為他自認為「關心的是道德的命題——權力能多大程度地侵佔人的心靈。而在這一點上,從古羅馬到現在並沒有多大變化。」對這番泛道德的闊論當然無需認真。在權力場域中,談人性太蒼白;政治才是形塑人的技術因素。

正如剛入這局牌的史蒂芬,曾自認為與眾不同:他只說自己信奉的話,從不發表違心的言論。可最後為了報復上司和州長,他正是變成了和他們一樣的人。當片末攝影機試圖捕捉史蒂芬那個類似《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片尾那個零度表演的背後震撼人心的蛻變時,他伯格曼式地凝視著深淵般的鏡頭,一個音節都沒有發出——他分明知道深淵也在凝視著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