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米粒

2011-09-27 21:21:48

激情與冷靜


(微量劇透)

本尼特·米勒不是多產的導演,他的上一部長片還要追溯到2005年讓他聲名大噪的——《卡波特》,講述杜魯門·卡波特的名作《冷血告白》的創作歷程,冷酷凜冽的鏡頭和敘事,讓人嘆為觀止。本片更是捧紅了飛利浦·塞莫·霍夫曼,多年活動於醬油界的表演巨匠一舉拿下奧斯卡影帝。

時隔六年,又是一部異常冷靜的作品《點球成金》。但這次的題材,卻是最激情的運動之一棒球。影片上映前就異常期待,這二者會如何擦出火花?更何況編劇還是去年的最佳劇本《社交網路》的阿倫·索爾金。

而不出所料,一個睿智的劇本,給了體育題材電影一種新的可能性。一開始比利(皮特飾演)一個人坐在空蕩的體育場裡沉思,眼睛裡映著遠處昏暗的燈光,似乎就告訴大家影片的基調了:我們也可以有一部沒有那些制勝一擊、觀眾狂呼的鏡頭的體育電影,它有的是平淡的開頭加平淡的結局。影片本身的目的似乎也不是為了振奮人心,它只是講述了棒球賽制裡面一個小小的故事而已。

影片的開頭幾個場景,是為了引出整個球隊的問題所在,被導演拍得很生動有趣。會議室裡清一色的白髮老頭子,焦頭爛額地選著新賽季的球員,卻弄得像是非誠勿擾;讓然最後還是比利點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咱們沒錢啊。於是遠道去克利夫蘭挖來一個耶魯大學經濟學畢業的電腦宅男,Peter,把球場融入數學公式里,用計算換來一場場勝利。很多場戲都很幽默,台詞都非常有意思(越來越崇拜阿倫·索爾金了。。。)。

導演其實完全可以著更多的筆墨,描述球賽激烈的對抗,或是更衣室的矛盾,但從始至終影片都一直圍繞比利和Peter的策略研究。的確,很難想像憑這些數據就能改變比賽,但當年奧克蘭運動家隊確實取得了跟紐約洋基一樣多的勝場,場均花費資金卻是對方的十幾分之一。當然,奧克蘭運動家隊仍舊一次次倒在季後賽里,現實還是很殘酷,沒人能憑一己之力顛倒世界,比利只是在茫茫人海里不斷努力的那一個而已。

整部片似乎完全沒有什麼很大的戲劇衝突。最大的矛盾竟然是最後幾分鐘比利差點被波士頓挖走這件事,最後螢幕上升起的薪酬數字讓觀眾都唏噓了。至於比利為何如此一心熱愛棒球熱愛球隊,影片都用閃回片段的形式帶過,比利是如何從高中畢業就進入職業棒球,卻一直不如意,最後早早退役。其實是很重的人生,真是拍成了很輕的電影。是的,它本就沒想要講述什麼大道理啊。

皮特的表演也大大給電影加分。其實作為好萊塢最紅的男影星之一,有時候出演一部如此的劇情片也有利有弊,因為很多時候粉絲情結會不由自主地讓觀眾齣戲,更多地去注意演員本人,而去忽視劇情。但看完這部電影,我很高興皮特似乎已經跨過這個境界,到了更高層了。他很紅,但看電影的時候我也能沉入他飾演的角色里。沒有很瘋狂或誇張的出演,卻能感到從內心最深處的力量。和小胖喬納·希爾精彩的對手戲,加上演什麼都不會失手霍夫曼,很舒心自然的表演絕對不會讓觀眾失望啦。

似乎是特別為了給影片增加溫情部份,加入了幾場比利和女兒的故事。挺有意思的是,都由同一首歌《The Show》串起來(當然這首歌似乎是Lenka在2008念的專輯裡面才推出的,所以觀影當時有種很莫名的穿越感⋯⋯)。其實老實說來,若是對於一個完全對棒球不感冒,又不是很明白經濟學道理,更不幸的是又對皮特無感的人來說,影片很有可能一開始就陷入昏昏欲睡不可自拔。所以似乎這一段和家人的感情描述,也拉動了另外的觀眾群吧(笑)。
最後螢幕在小女孩的吉他彈唱里黑下來,」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just enjoy the show.」
影片並未講述恢弘的道理,或有一個很振奮的結局,但卻餘味無窮。看這樣一部電影,就彷彿夏天乘涼的夜晚不經意地抬頭,看見茫茫閃爍的星辰。

幕後故事:
在《點球成金》最終由貝尼特·米勒執導之前,索尼找的第一個人選其實是索德伯格,劇本是史蒂夫n Zaillian(後來阿倫·索爾金加入一起編寫),但最後幾天還是沒談成。因為皮特的堅持影片得以繼續。(還好這生意最終黃了⋯⋯不然大家會發現,棒球隊裡所有人都是喬治克魯尼馬特達蒙之類。。。)

Geek角色Peter,其實是虛構的,因為真正的經理助理Paul DePodesta不願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電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