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

魔鬼代言人/追魂交易/火速大行动

7.5 / 402,308人    144分鐘 | Turkey:136分鐘 (TV version)


演員: 艾爾帕西諾 莎莉賽隆 基努李維 泰勒哈克佛 導演: 泰勒哈克佛 作曲家: 詹姆士紐頓霍華
演員: 基努李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布魯瑞

2011-09-24 18:22:56

誰為魔鬼代言?――淺談《魔鬼代言人》的多重主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個最美好的年代,這是一個最糟糕的年代」。20世紀也許就是這樣矛盾,人類在樂此不疲耕耘物質世界的同時任由精神世界的雜草蔓延生長。在全球都對人類物質上的進步一片歡呼時,美國導演泰勒.海克福德(泰勒 Hackford)似乎很樂意扮演《皇帝的新裝》中那個直言不諱的小孩角色,儘管聲音很快便被湮沒了。
    十餘年前的電影拿出來並不顯得陳舊,一部份是因為他驚悚的情節,一部份則由於他幾乎無法定論的主題選擇。睏乏的時代往往迸發出的是對於感官刺激的越發需求,更多的娛樂元素和商業元素介入看起來無法避免,但也總有些導演能夠挑戰自我、挑戰環境,成功的雖不多但也不少,如黑澤明的《羅生門》、大衛.芬奇的《火線追緝令》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魔鬼代言人》相比較上述提及的影片儘管名氣不大,但是能夠集中到阿爾帕西諾、基努里維斯和查理茲塞隆這三位巨星參演已經至少足以證明劇本和導演的魅力,更是吊起了觀眾的胃口,個中含義也就看觀眾是否有耐心品讀了。
    影片大多數情節至少並不顯得稀奇,基努里維斯飾演的主人公羅麥斯本是佛羅里達州的年輕律師,在法庭上常勝不敗,事情就是從他得知當事人真的是一名罪犯開始的。律師的職業是為人脫罪,還是澄清事實真相?影片對這種多年來一貫奉行的司法辯護制度提出了質疑。影片中由阿爾帕西諾飾演的律師行的魔鬼老闆約翰彌爾頓(這個名字也很有意味,約翰彌爾頓正是著名神學長詩《失樂園》的作者),且不管其比喻的成份有多少,他總是縱容甚至是煽動社會罪行的重要力量。儘管影片最後把現實轉換為帶有宗教色彩的魔幻世界,觀眾還是能輕易得出結論,並把矛頭指向利用司法制度的醜惡人物,甚至是司法制度本身。接近影片結尾處高潮迭起,羅麥斯發現自己竟然是彌爾頓(魔鬼)的兒子。此時的魔鬼撒旦撕去了的偽裝,赤裸裸地亮出自己的身份和意圖,一大段激烈抨擊社會黑暗的言辭,幾乎令羅麥斯無可辯駁。這段戲激昂亢奮,帕西諾精彩的演出令整個場面熠熠生輝。曾經主演過《教父》系列的帕西諾,幾乎是上一輩美國人的影像代表,他在《教父》中的角色代表了當時青年一代面對上一代的態度。而片中由他飾演魔鬼,並被下一代以自殺的方式進行反抗。好萊塢電影畢竟不會留下令人遺憾的結局,就在撒旦在火焰中滅亡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情節轉折如異峰突起:羅麥斯又回到等待抉擇的人生十字路口。但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卻又是撒旦意味深長的眼神注視著觀眾,說道:「虛榮,是我最愛的原罪!」影片進程中,《魔鬼代言人》吸引人眼球的後現代創作手法幾乎隨處可見,如電影結局的黑色幽默,鬼怪幻化的荒誕手法和魔幻主義色彩等等。再加上電影這種聲影兼備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無疑將這些手法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符合了當代大眾觀影者的口味。
    當然,影片對於相關常態人類命題的大膽解構才是最精彩的。從電影主題的顛覆性來看,電影行進過程中,撒旦化身的約翰.彌爾頓對於人類弱點一次又一次暢快淋漓的揭露,借他之口說出的更像是對這群上帝信徒信仰上的完全否定,就像代替尼采說出「上帝死了」一樣。再如約翰.彌爾頓使用意志殺死政府官員維佛的情景,電影畫面給人以窒息感的同時,對上帝給予信徒安全感進行質疑。幸好電影進行到最後,羅麥斯與約翰.彌爾頓進行最終的意志較量時,人類的自由意志終究規避了自身的趨利避害性,抗拒誘惑的同時完成了對自我和對世界的救贖,這時的電影彷彿完成了對自身之前解構主義色彩敘事的反解構,將之前的主題再顛覆,人類固有的精神至上主題好像又回來了。羅麥斯自殺的那一刻向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以及薩特的自由選擇意義致敬。但是電影的主題探索到此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結束,短短三十分鐘的影片結局正如之前介紹的一樣開始了「一波三折」,一切場景在輪迴後歸於羅麥斯眼中,原來這之前大篇幅的敘事僅僅是有意識流色彩的鋪墊,整部電影的精華實際上集中在最後的三十分鐘內,羅麥斯的幻想中,自由意志戰勝誘惑,這是虛晃一槍的「第一折」,緊接著,所有觀眾虛驚一場的同時,羅麥斯以這段幻想作為借鑑,終止了為影片開始那位有罪的代理人的辯護,此為「第二折」,直至此時,依然持續之前對理性的致敬。但影片最終的結局卻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導演的解構主義手法直到這時完全顯現,羅麥斯由於人類難以擺脫的虛榮心再次受到撒旦化身的誘惑,答應他接受關於律師良心的採訪要求。就是這樣一個短短幾分鐘的簡短結尾,卻完成了對之前恢宏敘事的最大膽顛覆。幻想中的魔鬼竟然屢次化身出現在現實之中,這一簡單的場景既體現了電影的魔幻色彩,也體現了人類永遠無法擺脫自身對於原罪的無可奈何。類似命運循環的結局終於解構了對人類獨立意志的肯定,即使是羅麥斯對自己選擇死亡的勇敢行為,也再次被這一結尾所消解,似乎導演要表達出的是現在很流行的虛無主義與懷疑主義,但是不可否認,虛無主義本身的主題便是通過對自身弱點的大膽揭露來刺激人類的靈魂。這樣的結尾,至少細細想來,便是不消極的。
    解構主義有一個重要思維方式在於徹底否定了「作品中心論」,並認為作品沒有終極意義可尋。在《魔鬼代言人》中,這種思維貫穿影片始終,使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觀眾眼中的影片主題呈多元性。存在主義者可以在其中看到人在荒誕、絕望的境況中的精神自由及其意義,羅麥斯所處環境是重重威脅和利誘,充滿選擇性的社會,在生死攸關的底線上,面對死亡這一「極限性的選擇」,仍能以自由意志(free will)堅持己見,表現出了存在主義人學的最終勝利。生態哲學者在約翰彌爾頓對於人類的大段批判中同樣可以找到共鳴,影片中不止一次透露出對於地球所承受負擔的擔心,正如他們所主張的觀點,人類自以為是大自然主宰的想法很可能對地球產生致命的傷害。再如叔本華式的唯意志論者,如前文所說,更是同樣能夠找到自己所強調的獨立意志的作用。解構主義一向狂放,否認任何事物固定的二元論。正像這部電影,觀眾在反覆觀看和創新的同時,當然會發掘出不同的中心和意義,作品的整體性與確定性被破壞的同時卻成功展現了解構主義無限制的開放性和多元性。這樣的主題「設定」,仔細考量,既迎合了不同的觀眾心理,又反映出導演的獨特功力。
    魔鬼到底是由誰來代言的?在影片裡似乎沒有人給出答案,但是細想之後難免後怕,因為任何答案都蒼白無力,人的心裡永遠都存在著無法控制的魔鬼,不自覺的代言也應該是順理成章的,與之搏鬥的過程是人類自己的選擇,也理應是人自我救贖和前進的過程。這樣的電影,大膽而深邃,劍走偏鋒的直擊人的心靈,觀眾在自己陪著主人公做選擇的同時想必也暗自慶幸,幸好,這只是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