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生活多美好/风云人物/美好人生

8.6 / 498,810人    130分鐘 | Spain:118分鐘 (25 fps) (DVD edition)

導演: 法蘭克卡普拉
編劇: Frances Goodrich Albert Hackett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Donna Reed 里昂巴里摩 湯瑪斯米契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1-09-10 21:10:05

一篇不是影評的影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一部高度讚揚了親情、友情、愛情的電影,儘管距離影片拍攝已經過去65年,然而影片傳遞的溫情、勵志和對生活的讚美仍然令我深深感動著。

喬治,一個對窮人懷有憐憫之心的銀行家,愛妻子,愛家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銀行以便貸款給窮人建房,拿自己度蜜月的錢化解了一次擠兌;為了弟弟哈利能夠生活幸福,放棄自己環遊世界的夢想……

如果把這部電影當作一部溫情片、催淚片、勵志片、愛情片來看,當然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影片背後的確有更為深層次的政治意義值得玩味。(考慮到《綠野仙蹤》都是講金本位的童話,原諒我……)

-----------------背景和劇情----------------------

電影的劇情是基於1943年的小說《最棒的禮物》。而拍攝的年份是1946年,當時羅斯福總統因病於任期去世已經一年之久,二戰剛剛拉上帷幕。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經濟轉型是痛苦的,各行業的罷工層出不窮,住房和其他消費品同時出現短缺。這部影片可以說具備了很強的時代氣息,而影片中表達的理念也和當時的政策導向不謀而合,視為一部「主旋律」的電影也不過份吧。而電影本身傳達的樂觀積極的態度,相信也對戰後美國信心的重建有幫助作用。

影片裡的反面角色大銀行家波特,被刻畫成一個吝嗇、邪惡的角色;襯託了主人公的高大全/高帥富。波特為富不仁,在拿到比利叔叔遺失的八千元之後木有物歸原主反而賊咬一口,但是他拒絕貸款給鎮上窮人的理由也很站得住腳:他認為那些窮人們不具有償付債務的能力。

反觀主人公喬治,從小就為人耿直不屈,一身正氣。弟弟哈利滑冰掉進水坑,他救出哈利,自己卻失去了一隻耳朵的聽覺;後來在藥店打工,僱主高爾將毒藥錯裝進藥瓶,也被喬治及時發現。喬治本來打算讓哈利接替家裡的銀行業生意,沒想到哈利從學校畢業後在岳父那另謀高就,喬治「身不由己」地接管了家族產業,放棄了自己環遊世界的夢想……

當主人公因為那短缺的八千元被銀行監察員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想到了死。然而關鍵時刻萬能的上帝再次阻礙了主人公運用自由意志……他派一個天使下凡,帶著喬治觀摩了「沒有喬治的世界」(平行宇宙啊!)——他的弟弟滑冰掉進水坑,被淹死;高爾先生因為裝錯了藥鋃鐺入獄;比利叔叔進了瘋人院。而波特成為了大壟斷商,城已經由Bedford Falls改名為Pottersville。

於是喬治回心轉意。儘管警察已經在他家等他,但是城上的人還是湊了足夠多的錢用以補足那八千塊的漏洞,而所有的人也齊聲唱Auld Lang Syne,皆大歡喜。

-----------------概括下中心思想-----------------------

喬治在電影中代表的是新興的小資本家,而波特則是代表傳統的大資本家。喬治曾經拒絕了波特優厚的薪資條件,同時避免了波特家族對小鎮金融業的壟斷。此外,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爭取到了大多數的窮人住房貸款市場。此外喬治的銀行屬於並未接受政府資助的私人產業,所以說電影是為凱恩斯主義或者新政背書也不很合適。我更傾向於把這部電影同狄更斯的小說一樣,視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盧瑟的苦逼心水。

當然,電影既然左派氣息十足,也自然招致右派人士對電影產生了許多批評。當然最過火的莫過於1947年FBI認為這部電影是宣傳共產主義意識形態。FBI的報告中表示波特先生的形像在電影中被塑造為吝嗇的「斯克魯奇式的」(參見《聖誕頌歌》by 狄更斯)守財奴,為所有人唾棄,這是「典型的共宣風格」。

不過卡普拉並未被麥卡錫主義者列入後來的「好萊塢黑名單」中,好奇怪啊……

-----------------扯下經濟學的淡-----------------------

1933年法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aka FDR)當選美國總統,帶著一股霸道的凱恩斯主義風氣在美國大行其道,羅斯福新政的標誌之一就是大舉國債增加政府支出,通過增加社會總需求帶領美國經濟走出大蕭條和二戰的泥潭。新政的一項舉措就是建立了房利美(Fannie Mae),作為政府資助的企業(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提供抵押貸款給低收入家庭。1970年又成立了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地美並稱「兩房」,在美國政府的監管/扶持下,為住房買家提供貸款。

當然,住房貸款並不是只有兩房才經營的業務,私人銀行和金融機構同樣可以為客戶提供住房貸款。然而既然有了政府撐腰(美國政府清償他們貸款產生的債務),兩房就敢冒險給那些信用較差、未來償付能力有限的用戶提供貸款。波斯納稱這種政府資助企業為「資社混血兒」(capitalist-socialist hybrid)。

和曾經的航空業、鐵路運輸、卡車貨運、郵政等等產業相同的是,這些起初美其名曰「政府管制」的行業,從最初的受管制者的身份逐漸轉變為管制者,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官員也逐漸從管理者的身份變為利益集團的一部份,甚至被商業利益束縛。這個過程叫做「管制俘獲」。當這個過程完成以後,這些官員制定決策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為自己管理的企業謀取利益,哪怕這些利益與社會利益並不吻合。

終於在2008年,長期提供高風險貸款積累的問題積重難返。兩房無法償還自身債務,被美國政府斥資數千億美元接管。由於許多房產已經貶值,造成的納稅人損失難以估量。

2010年有一篇部落格叫《左派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eftist life),裡面的作者對這部電影的吐槽我就不轉述了,甩個連結(http://pajamasmedia.com/blog/its-a-wonderful-leftist-life/?singlepage=true),作者或許是影射時局?不知道。

扯太遠了,總體來說電影很好看,台詞寫得也都不錯,如果跟著學英語不錯,受導演經濟學思想感染的那就走得太遠了。本入水平有限,這篇不是影評的影評也歡迎各位拍磚。

參考連結:
IMDB-It's a Wonderful Lif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8650/
Wikipedia-It's a Wonderful Life
http://en.wikipedia.org/wiki/It%27s_a_Wonderful_Life
Wikipedia-Fannie Ma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nnie_Mae
Wikipedia-Freddie Mac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ddie_Mac
Wikipedia-Franklin D. Roosevelt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klin_D._Roosevelt#Fourth_term_and_death.2C_1945
FBI Considered "It's A Wonderful Life" Communist Propaganda
http://www.wisebread.com/fbi-considered-its-a-wonderful-life-communist-propaganda
「Capture」 of Regulators by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貝克
http://www.becker-posner-blog.com/2011/06/capture-of-regulators-by-fannie-mae-and-freddie-mac-becker.html
Capture Theory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Posner
http://www.becker-posner-blog.com/2011/06/capture-theory-and-the-financial-crisisposner.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