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5 19:15:11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炮友」就是純粹只保持性關係的男女朋友——頻繁的一夜情,只談性,不談愛。時下這一現像風靡大洋兩岸,在大陸也不鮮見,自然,好萊塢絕不會放過這麼有戲的「時尚」題材,在今年就相繼推出了《愛情無線牽》《炮友》等片,都是聚焦在一夜情的故事上。相較而言,《炮友》一片在名字上就直來直去,直奔主題,堪稱是對當下這一社會現象的直觀反映。
在《炮友》一片中,男女主演賈斯汀和庫妮絲一個扮演時尚編輯,另一個扮演高級獵頭,兩人剛剛各自結束一段傷感的戀情,一俟在紐約相會,便乾柴烈火一拍即合,約定互為「炮友」。無疑,這樣的人物和環境設置很符合一夜情的「時尚」特色,兩人初始只是把對方看成健康、衛生的性慾排解對象而已——本質上亦即一個會說話的矽膠娃娃而已。當然,隨著時間流轉,二人「日」久生情,便開始了在性與愛之間的糾結。
其實,自從人類建立起對偶制的婚姻制度後,婚姻與性愛之間的無窮糾結就開始了;隨著對偶制發展為當代社會普遍的一夫一妻個體婚制,這種糾結無疑更加變本加厲。按照莫里斯在「裸猿三部曲」裡的論述,人類——尤其是男人(雄猿)——在性行為的生理基礎上並非是專一的,而人一旦成為人,又有了心理、文化等多層面的因素牽扯(「愛」就是這樣出現的),於是乎,性與愛的關係開始變得異常詭譎,文藝作品(弗洛伊德說這是性衝動的昇華)拿這個說事,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薩德侯爵在法國大革命時就開始寫SM作品了,而身處眼下這樣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裡,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紅男綠女們便也不再推崇激進的性行為(當然並非完全不存在)。而且由於福利制度的高企,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居民們已經不需要急吼吼的建立家庭來作為個人的生存保障,於是,性與愛的分離成為了一件可能又可欲的事情。
在影片中,庫妮絲扮演的女主角就是試圖將性、愛徹底分離的典範,在和賈斯汀保持炮友關係時,她還與一個一面之緣的大學生來了場一夜情,並有進一步發展的意願,只不過流水無意,情緣未展便已被匆匆扯斷。
賈斯汀帶著庫妮絲回老家成了事情的轉折點,在其樂融融的家庭背景中,兩人情愫暗生,不過賈斯汀尚不敢真誠面對庫妮絲,這導致了庫妮絲負氣出走,但是,當老父用親身經歷告誡賈斯汀後,這位帥小伙還是大膽追求庫妮絲並最終抱得美人歸。
愛情童話都是這樣的,倆人相愛就算完了,再繼續下去,故事就會索然無趣。《炮友》無疑還是在宣揚「有愛才性」的常規理念——作為一部爆米花商業片,當然得這麼幹。顯然,影片還是把一夫一妻的當代家庭作為了理想的人生模板,賈斯汀回老家的那段戲其實就意味著向傳統家庭的回歸。在影像表達上,紐約被塑造成一個光怪陸離的名利場,而小賈的海濱老家(正是好萊塢所在地)則是一個溫馨的避風港灣。兩相對照,影片的創作主旨已經昭然若揭。
婚姻制度和婚戀性愛觀都是與特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在目前的生產發展階段,看來人類還是擺不脫一夫一妻製為主的家庭結構。儘管恩格斯在評價資本主義的一夫一妻制時加上了「以賣淫和通姦為補充」的定語,但在好萊塢的電影裡,一夜情終歸是hold不住的,主角們回歸到性、愛合一的理想狀態,才是吸引觀眾眼球的王道。不過隨著新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人類的婚姻制度和婚戀觀或許還會經歷顛覆性的改變,但未來會怎樣,誰知道?——或許「炮友」會成為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炮友》這樣的一夜情電影中,瀟灑的性行為主動發起者往往都是女性,這或許也暗含了男權社會的不爭事實。而主人公們雖然糾結在性與愛的矛盾中,但超脫經濟利益的內心意願才是他們唯一需要考量的東西,與動輒拿房子、車子、票子說事的相親節目比起來,《炮友》裡的「炮友」們其實單純多了。
當然,電影是個掙錢的商品,《炮友》也不能例外。
(刊載於《南方人物週刊》2011年9月5日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