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亞瑟的奇幻王國:跨界對決--Arthur and the Two Worlds War

亚瑟3:终极对决/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3/亚瑟3:终极对决/la guerre des deux mondes

5.5 / 6,764人    101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賽琳娜戈梅茲 佛萊迪海默爾 米亞法羅 吉米法隆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喬小囧

2011-09-01 18:02:28

亞瑟3的呂克•貝松色彩


呂克•貝松始終無法躋身大師之列,甚至還常被揶揄作明信片導演,然而細數他的影片,卻幾乎每一部都讓觀眾印象深刻。從《碧海藍天》到《殺手萊昂》,再到《第五元素》,儘管呂克•貝松真的越來越「好萊塢」,但不得不說:呂克•貝松的電影絕對稱得上最有藝術氣息商業片。
2006年,《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第一部上映的時候,呂克•貝松一度高調宣告這將是自己導演的第十部影片,也是收山之作。可當09年亞瑟2上映的時候,呂克•貝松又改口說,是《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激發了自己的潛力,所以會打破自己「功成身退」的承諾。既然有了這麼調皮而又完美的藉口,《亞瑟3:終極對決》(Arthur et la guerre des deux mondes)也就絕無理由藏著掖著了。

【向瑪塔扎德發起最後戰爭】
從「亞瑟」系列的第一部開始,這就註定是個需要續集的故事。當十歲的亞瑟為了保住外婆的花園,沿著外公失蹤前留下的線索,第一次打開月光之門進入迷你王國的時候,這場人類與迷你王國之間的愛恨情仇就已展開。
貝松在電影發佈之前,一口氣寫出了四部「亞瑟」系列的奇幻兒童小說。或許因為導演的筆下更多是畫面和分鏡,而非利於想像的文字,又或許實在是因為貝松的文筆遠不及JK•羅琳,這套小說註定無法成為一部哈利波特式的文學經典。然後這個電影系列卻在貝松的鏡頭前,給無數的孩子展開了一段奇幻之旅。
這一次,惡魔瑪塔扎德千方百計闖人人類的世界。他的目的很簡單:集結一支巨大軍隊,征服整個宇宙。又是只有亞瑟可以阻止瑪塔扎德的計劃,但是亞瑟必須先回到他的房間,恢復正常大小……
這個叫亞瑟的孩子屢屢被導演委以重任,還在迷你王國里和1000歲的公主接吻相愛。但當導演貝松說:「在亞瑟系列三部曲中,每個角色都代表某部份的我,尤其是亞瑟的個性,有一半來自於我個人童年的回憶」,似乎一切就容易解釋了。觀眾還可以看一眼惡魔瑪塔扎德,然後說:「對,這個帶著慾望、貪婪和野心的大反派,身上也一定帶著導演的某種流露。」
給瑪塔扎德配音的是搖滾傳奇人物盧•里德。盧•里德是地下絲絨的主唱,其作品《走在狂野的一邊》大受歡迎,簡直就是為綽號「黑夜王子」的男子量身打造的角色。當被問及他對獻聲的惡魔有何看法時,他說:「如果瑪塔扎德是搖滾歌手,可能會在布魯克林某處的某個金屬樂隊中。」
而這一次,惡魔瑪塔扎德的兒子達克斯的戲份明顯增加,他帶著導演矛盾的一面,開始幫助迷你王國的人們與父親抗爭。達克斯是刻板的莫希干人,戴著披甲的墊肩,看起來年輕無知。很顯然,由搖滾傳奇人物伊基•波普為達克斯配音絕非偶然,搖滾傳奇人物伊基•波普可與基恩•賽門斯(Gene Simmons)、the Kiss bassist 和 frontman相媲美!在選擇最適合達克斯的歌曲時,黑色安息日的《Paranoid》被選中,他是重金屬的傳奇人物之一。
為了重現六十年代經典美式小鎮的風貌,亞瑟3在實景拍攝時建構出了雛菊鎮。藝術指導雨各斯•堤松迪耶在諾曼第興建了超過四萬平方米大的場景:教堂、商店、超市、修車廠、藥局、警察局、電影院警察局、噴泉池等等一應俱全,場景的配置也受到美國著名自然主義畫家如諾曼•洛克威爾、愛德華•霍培爾的啟發。而服裝設計師除了從五、六十年代的畫報里汲取資源,還去一些諾曼•洛克的畫作中尋找靈感,做出許多與那個時代特徵相融合的vintage。
《亞瑟3:終極對決》依然使用的是BUF特效公司的專利技術,《搏擊俱樂部》、《駭客帝國》、《蝙蝠俠:開戰時刻》和《2046》也都使用過BUF的特效。而在3D處理的第一階段,據說所有人物都是根據人類「參考模型」設計,迷你王國的主角們也都有人類的解剖學特性:骨骼結構、皮下肌肉、32顆牙齒等。藝術總監派翠絲賈西亞(Patrice Garcia)在講述動畫製作時說:「當我們剛開始試拍的時候,動畫的亞瑟看起來像某種『小動物』,而賽琳娜有點孩子氣,2D和3D的美術師和設計人員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決定角色外貌,過程就像是慢慢得把拼圖湊起來。」
「現在的觀眾早已太習慣科技的發達,所以要求更高,十五年前的熱門電影顯得十分陽春。製作《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三部曲,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3D動畫人物在實物場景中看起來非常自然」, 「亞瑟」系列3D影像指導皮爾巴芬如是說,話語裡些許還帶著面對其他3D巨作的無奈。

【導演之路】
CG和真人結合的模式,迪斯尼遊刃有餘;和3D玩到爐火純青的卡梅隆比也只能自嘆不如,相比之下,呂克•貝松更像是法國的史匹柏——監製了無數爛片,導演了無數佳片,最後給迷戀童話的「小亞瑟們」締造了一個迷你王國,也努力要給法國電影工業締造一個「巴黎好萊塢」。
法國國內對呂克•貝松的爭議一直存在。很多評論者認為,《殺手萊昂》、《碧海藍天》、《地鐵》都還保留著法國片該有的優良傳統:跳躍、浪漫、溫婉,到了《第五元素》、《聖女貞德》就徹底地被好萊塢收編了,而呂克•貝松則堅稱自己的電影和好萊塢大片「就像法國菜與美國菜一樣有著本質區別」。
03年呂克•貝松在接受法國《費加羅報》的專訪時,曾用「殘存」兩個字來形容法國電影工業的現狀。其實從這個時候,呂克•貝松的電影風格已經隨著他改變法國電影工業的決心和他頭頂上「法國電影工業新大亨」的頭銜,開始發生變化了。他不再僅僅是一名拍出《碧海藍天》的天才導演,而是借歐羅巴電影公司(Europa Corp)叫板好萊塢的製作人與出品人。
其實你沒法去比較特呂弗、戈達爾的法國新浪潮時的電影和如今的電影孰對孰錯,畢竟現在早已不再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個是電影,一個是商業,就像前者無法去改變整個世界電影的形態,後者也不能讓傳統美學意義上的「第七藝術」消亡一樣,拍什麼樣的電影是導演的自由,存在什麼電影是市場的篩選,而看什麼電影則是觀眾的選擇。
聽聽呂克•貝松對創辦歐羅巴的解釋:「我想是自由。我做導演的時候經常就會和製片人有些衝突,因為有了這個公司,我可以給不同的年輕導演投資,讓他們也去自由地表達。」如此看來,建立一條完善的電影產業鏈,給更多的好電影提供拍攝資金、拍攝機會,才是呂克•貝松的心思所在。

【繼續長成孩子】
年紀漸長的呂克•貝松近些年愈發溫柔,熱衷於拍攝兒童題材的作品,這似乎是男導演生兒育女之後不可避免的關注轉移。這一度讓成年觀眾難以接受——你可以說《阿黛拉的非凡冒險》不算完全意義上的兒童作品,但是只有小孩子才會毫無挑剔百分之百的讚美它。
而這部從一到三的續集之作,已經面對無數的吐槽:後花園探險童話的老套情節、十歲小孩的愛情故事……可是呂克又有什麼時候是講蓋里奇式故事的人呢?百轉千回的情節從不是一個有天分導演的必需品。《殺手萊昂》里馬蒂達捧著的那盆植株,《碧海藍天》裡的一片湛藍,已經足以講述所有的動人之處。
而後花園的幼稚情節,則足以讓孩子足夠歡樂。和成人相比,孩子們在意的更多是細節的奇幻。讓你的記憶倒轉回你十歲的時候,你是否也會在院子裡開闢一片天地,用吸管或是其他小玩意兒製造出你眼中的大發明;或者長時間的關注一條肥胖毛毛蟲或是一片蟻穴,螞蟻忙忙碌碌,你的小心思卻早已沿著工蟻的爬行軌跡蔓延到地下宮殿去了;再或許,誰童年沒有一個萬分喜歡卻又講不出理由的小女朋友……
呂克•貝松說:「身為一個父親,我知道教導孩子學會尊重與倫理多難。寫出《亞瑟》的劇本並且拍成電影,是藉由角色對我的孩子表達。」這個時候,貝松更像是一個躺在床邊給孩子講故事的爸爸,而在他講故事的同時,他也愈髮長成一個孩子。
亞瑟3是一部動畫片,但貝式電影色彩依然如此濃郁。外表堅強內心脆弱的男人和外表柔弱內心強大的女人,這似乎是貝松電影裡的美學定式。《殺手萊昂》如此,《天使安琪拉》如此,「亞瑟」系列亦如此:一個來自人類世界的孩子,一顆高爾夫球、一輛玩具車、幾根吸管就可以改變整個迷你王國,但卻在愛上公主之後淪陷的一塌糊塗;嬌小玲瓏的公主卻在愛情、征戰里都扮演著主動方。而男女就像紅藍兩色,或許映照著貝松人格中矛盾的兩面。
矛盾有時也是好事,比如「一生只拍十部電影」的說法已被呂克•貝松自己打破,才能讓我們對他的封山之作有更多期待。
在導演停產之前,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去等待佳片,因為他曾對《週末畫報》記者這麼說——
「只有製作我想看的片子,晚上我才睡得香。如果結果不好,也沒事兒,反正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喜歡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