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路易之橋--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圣路伊斯大桥/圣路伊斯大桥/圣路易斯雷的大桥

5.1 / 3,125人    120分鐘

導演: 瑪麗麥姬肯
編劇: 瑪麗麥姬肯 Thornton Wilder
演員: 莫瑞亞伯拉罕 凱西貝茲 蓋布瑞拜恩 潔拉汀卓別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endrick Z

2011-08-31 08:57:04

愛之不公與救贖


05年看了電影,08年讀了原作小說,其間也曾寫過幾筆,但每每讀到都不禁體認到自己文字委實鄙陋不堪,無以傳達電影和原作給予我的感動,作為私下閒談尚可,作為影評卻總覺得辜負了這部影片。

如今時隔多年,還是決定嘗試一下,盡我所能而已。

有一點是自05年至今未曾改變的——我始終認為這是一個關於愛之不公的故事。斷橋事件的5個死難者,除了幼童堂·海梅以外,都為愛之不公所苦——堂娜·瑪麗亞熱烈地愛著女兒堂娜·克拉拉,女兒卻既因她的舉止失當、瘋瘋癲癲,也因為她的母愛中強烈的佔有慾而厭棄她、疏遠她;皮奧叔叔全心崇拜著他親自發現和造就的美麗的卡米拉,一心在她身上實現戲劇藝術的完美,卡米拉卻終於經受不住榮華富貴的引誘,決意離開舞台成為總督的情婦;埃斯特萬將他的孿生兄弟曼努埃爾當做自己的半身一般,常年維持著不容他人涉足的共生關係,當曼努埃爾愛上美麗的卡米拉時,埃斯特萬感到兄弟間一直牢不可破的紐帶被割裂了,隨之而來的是曼努埃爾的死;修女佩皮塔眷戀著女修院院長,後者卻為了磨練她堪當重任而將她遣去陪伴孤僻的堂娜·瑪麗亞,沒有察覺到佩皮塔在陌生環境中的孤獨和惶惑。

而當這些為了得不到同等酬報的愛而飽受折磨的人們鼓起勇氣、懷著各不相同的希望走向新的生活時,聖路伊斯大橋在他們腳下斷裂,於是一切戛然而止。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第一次看到五個棺材擺在地上、堂娜·克拉拉和卡米拉先後出現在法庭時感到難以接受――為何死去的不是被關愛著而又不自知的她們,反而是被她們深深傷害卻寬容如故的人們呢?我曾把四個死難者的愛稱作「被辜負的愛」,然而最初的震動過後、尤其是讀過原作小說之後,我漸漸改變了這個看法。這並不是一個強調被愛者的罪責的故事,過份執著於「辜負」的概念也是一種誤讀。

原作中的堂娜·瑪麗亞是嫁給沒落貴族的布商的女兒,難看、結巴、不為生母所愛,過著孤獨的生活。可以想見這樣的經歷會造就怎樣一顆富有激情和想像力卻難以融入塵世眾生的心靈。而她的女兒堂娜·克拉拉恰與她相反,美麗、理性、舉止莊重得體,渴望受人尊敬的生活。一面是堂娜·瑪麗亞對女兒熾烈的愛,一面是母女二人格格不入的性情,於是她們的相處總要歸於「歇斯底裡的尖叫、斥責和使勁碰門」,以堂娜·克拉拉遠嫁西班牙、堂娜·瑪麗亞在一次失敗的探望後孤獨地留在利馬寄情書信而告終。我想堂娜·克拉拉並非毫不在意自己的母親,否則她們之間不會有那樣激烈的情感的碰撞與互相折磨。或許她只是不理解母親奇異的激情與離經叛道的言行,不理解她為何不能如尋常貴婦人一般體面,反而酗酒、不修邊幅,終日與訕笑和恥辱為伴。一降生便擁有了美貌、智慧、地位與財富的堂娜·克拉拉太驕傲了,無法擁有在孤獨和輕蔑中成長的堂娜·瑪麗亞那種隔絕充滿惡意的世界、專注於內心的能力。母親有了女兒的愛便可以放棄一切,女兒卻不可避免地要求更多。

皮奧叔叔是出身世家的私生子、在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摸爬滾打過的冒險家,卻始終保有著對美麗女子不求回報的崇拜與對文學藝術的熱忱。卡米拉是他在咖啡館裡發現賣唱的小姑娘,他把她看作足以實踐自己的人生目標的天賜珍寶加以悉心照料和教養。卡米拉也並非空有才藝而沒有靈魂、只將表演看作換取財富和愛慕的工具的庸俗脂粉,事實上她有著和皮奧叔叔幾乎同等的、對藝術的渴求——她常常會因皮奧叔叔對她的苛求和吝惜讚美而傷心暴怒,但這恰恰是因為她本身也對表演藝術無比珍視,以致不能容忍絲毫疏失。而之所以加上「幾乎」,是因為卡米拉畢竟無法做到皮奧叔叔那樣對「完美」的不可饜足的追求。皮奧叔叔的世界裡只有舞台上光彩照人、不斷接近著完美的卡米拉,卡米拉的世界卻不能只有皮奧叔叔和他的舞台。於是有了和鬥牛士的風流韻事,有了對總督的賣弄風情,以及最終甘當情婦、與皮奧叔叔的劇場分道揚鑣。如今我很難去責難這樣的卡米拉,她年輕貌美、被人仰慕,讓她放棄改變自身地位的機會去成全半生顛沛的老男人的夢想,未免不近人情。她所作出的只是一個平凡女子的選擇,所證明的,無非是匹克梅梁的石像一旦有了生命,也便有了自己的七情六慾。她對皮奧叔叔說了那麼多絕情的話後,還是忍不住請求寬恕,俯身吻了他的手。

至於曼努埃爾和埃斯特萬,其實他們始終也沒有真正分離。的確,曼努埃爾被卡米拉的美貌吸引,在他的人生中第一次似乎是出現了一個與埃斯特萬同等重要的存在。而埃斯特萬縱然不能理解他的兄弟與卡米拉之間新建立起的這種神秘的聯繫,因為擔心自己會被「摒棄在門外」而感到萬分恐懼與痛苦,卻始終未曾對曼努埃爾傾吐一個字的抗議。然而事實證明雙生子之間的聯繫對彼此而言始終是高於一切的。無需言語,曼努埃爾即已明明白白地感應到了埃斯特萬的內心,意識到自己必須在卡米拉與埃斯特萬之間做出抉擇——儘管他不明白為何一定要做出這樣痛苦的抉擇,為此感到惱怒和委屈,他仍然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埃斯特萬。而在電影版的改編中,正是曼努埃爾的這次抉擇使得他們失去了抄寫書信的工作,繼而在改行當搬運工後,曼努埃爾受了那致命的腿傷。在這個悲傷的故事裡,曼努埃爾沒有罪過。他嚮往的是一個青年男子自然而然會嚮往的東西,只是埃斯特萬對他的愛太過專注,早已沒有絲毫空間留給他人。

佩皮塔和女修院院長的故事最簡單。院長是那樣一個熱誠、急切、不知疲倦的理想主義者,終日為了她那在世人看來幾乎有些不現實的事業奔忙。她愛佩皮塔,看重她的才幹,然而為了培養這位她心目中的接班人,她所給予她的考驗也是嚴厲的。而佩皮塔又是如此地馴順,無論院長吩咐她去做無人願做的粗活,或是嚴肅地宣講那些她尚不能完全理解的責任,她都默默服從、將一切謹記在心。作為一個在修道院長大的孤女,對院長的依戀就是她的一切,然而她那膽怯柔順的性情卻使得她將這種依戀埋藏在心裡。直到院長將她遣去堂娜·瑪麗亞的身邊,原是為了讓她多些歷練,佩皮塔卻在這裡經受了許多無以傾訴的苦楚。修道院中養成的耿直秉性使她常受到僕人們欺凌,而沉浸在自己內心世界的堂娜·瑪麗亞卻無可避免地忽視了身邊這個沉默的小小伴從,無法給予她安慰,有時竟將她徹底遺忘。仍在為自己的事業奔忙的女修院院長則對佩皮塔的苦惱毫不知情。她絕非不關心佩皮塔,對於自己選中的繼承人,她想必有著深沉的愛與期許。只是她自身堅強的意志力使得她對佩皮塔也有著嚴厲的要求,而這個孩子一貫的聰明、堅忍和樂於服從,使得她未能體察到她脆弱的一面。

在這四組關係中,被愛得更深的一方或高傲、或虛榮、或受到情慾的引誘、或忙於公務而忽視了人情,但並沒有不可寬恕的罪責。他們只是無法以同等份量的愛回報對方,而另一方亦因為這種求不得的公平的愛而無法從執迷中解脫,這一切最終造成了無可挽回的、令人哀傷的錯誤。而愛作為一種感情的屬性,決定了它的不可稱量和無法求得公平,這種無法求得公平的缺憾卻反過來賦予了它更加無私和彌足珍貴的特質。尤尼貝爾修士在他為了捍衛信仰而進行、卻又難免染上了懷疑論色彩的察訪與統計中最終看到了什麼?我固然還未能完全參透其中的深意,卻不妨如此猜測——為愛付出更多的人被早日召進天堂,作為對他們的救贖和酬報,而當初或因高傲、或因虛榮、或因情慾、或因嚴厲而未能給予他們同等回報的人們,如今因他們的逝去而真正看清了曾被自己忽視的愛是何等可貴。他們犯下的錯誤或許無可挽回,卻並非不可彌補——逝者在他們心中長存,而當初被忽視的愛也由他們的反思、悔過和善行得以延續,他們本身也在愛中得到救贖。

--------------------------

補一下電影版與小說版的比較。

幾乎所有的線小說版都比電影版更飽滿,特別是佩皮塔和女修院院長,電影版對她們的關係幾乎未作表現。堂娜·瑪麗亞的過往被略去。而皮奧叔叔和卡米拉,怎麼說呢……他們對於戲劇藝術的近乎苛刻的投入,電影版連一半也沒有體現出來。

但我仍然堅持這並不是一個糟糕的改編。桑敦·懷爾德的原作太細膩、太微妙,在我看來屬於改編起來很有難度的類型。很多資訊由文字交代出來流暢自然,用影像一五一十地再現卻難免冗長拖沓。而電影版在砍掉了這些資訊之後,就不免讓未讀過原作的觀眾皆感到有些半懂不懂的晦澀了。儘管如此,真正重要的是電影版成功地傳遞了原作的情感、神韻與精神核心,使得我即使在初次觀看時那半懂不懂的晦澀中也被它深深打動。

更何況,孿生兄弟的線我是偏愛電影版的。他們異乎尋常的沉默和肢體動作上有如鏡子般的一致,比小說版中任何表白更能昭示這種悲劇性的不可介入的默契;並且我也很喜歡「正是曼努埃爾選擇埃斯特萬、放棄卡米拉的決定導致了他的失業和死亡」這個改編。

演員的表現也堪稱完美,無論是成名已久的凱西·貝茨、哈維·凱特爾還是飾演卡米拉、佩皮塔和孿生兄弟的相對不知名的演員,都與各自的角色無比切合,羅伯特·德尼羅也將大主教這一原作中毫無重要性的打醬油角色演繹得兼具風雅和威儀,看起來賞心悅目。唯一遺憾的是F. Murray Abraham所飾演的總督一角儘管在原作中頗有趣,在電影版卻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多少有點浪費了他的出眾演技。

四條線索中最打動我的仍是皮奧叔叔和卡米拉。皮奧叔叔拿著一束小小的白花去看望毀容後的卡米拉卻被她趕出門外,是我每次看時必然會流淚的情節。而我也難以忘懷卡米拉那雙穿著漂亮的皮鞋在舞台上跳踏的纖足,以及在宗教法庭上掀起面紗時的姿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