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劇本胖子李亦樹

2011-08-17 02:01:33

技術層面淺談《鋼的琴》的優點與需提高之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小談《鋼的琴》影片優點和不足
看到這部電影,會讓人想起爸爸媽媽姥姥姥爺
看到這部電影,會讓人想起爸爸媽媽姥姥姥爺



一.《鋼的琴》是部好電影,他好在哪?
1.題材優勢——小中見大
一個電影從無到有,在創作的過程中,題材的選取是最為首要的任務。《鋼的琴》在題材選取上就初步奠定了影片的成功。

一個故事,尤其是公映的敘事劇情片,其題材往往包含在兩個層面。其一是主要事件,也就是常說的「故事核」或者說是「樑子」。說白了,就是用一句話講明白電影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鋼的琴》故事核非常簡單,就是一個下崗工人父親為了能監護女兒,想方設法拉著朋友們製造鋼琴的故事。

儘管故事簡單,但是卻較為巧妙。在故事核心選取上,這首先是一個親情的故事,同時還包含了家庭觀念、友誼、甚至是信仰。這些都是最大眾化的情感,是有著廣泛的觀眾群體,並且理解起來較為容易的內容。

而主角在整個故事中的動力是父愛,這本身即討巧,又很具有說服力。不論什麼劇情,只要沾上父愛兩字,就為影片營造了不容置疑的合理性,這種合理無論是對於劇中人物的動機和行為,還是觀眾對於影片的認可都是成立的。

而在影片的故事背景上,《鋼的琴》更具有超越電影的社會性和歷史感優勢。那就是影片選取的「下崗工人」群體以及「東北工業基地」背景。不僅填補了近二十年來中國公映也就是「地上」電影的題材空白。更滿足了觀眾的心理期待。

下崗工人這一群體在當下觀眾中並不陌生,因為下崗潮不過發生了十餘年時間,數千萬的當事人乃至近億的家庭仍然生活在當下的中國,這不知不覺就拉近了影片與觀眾的距離。更何況,下崗工人本身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貧窮而無辜,恰好符合了觀眾心中同情弱者的思維習慣,使這部影片很容易討好觀眾。

此外,影片在大背景和小事件的連接上也較為成功。由小見大,一個父親,一組朋友,巧妙的把數千萬下崗職工的生活狀態和東北工業基地當下的生活狀況展現出來。既不矯揉造作,也不單純依靠大概念奪人耳目。這種自然合理,使得這部影片在題材上就開了一個不錯的頭。

2風格——苦中作樂的草根情緒
在風格上,《鋼的琴》也是較為成功的,在這部影片中,創作者選取了在大悲情環境下夾雜喜劇化處理的雜糅式生活流。純悲劇一來難寫,二來容易陷入你剁手我就自毀雙目你再死光全家的「比慘」死結。而純喜劇則容易走直奔下三路的鬧劇路數。換句話說,也就是講述劇中主人公們苦中作樂的草根情緒。

實際上,苦中作樂也是大眾電影的萬用法寶,喜劇化的情節以及角色語言便於故事展開,豐富的肢體語言也利於角色的表演和發揮,增添了影片的觀賞性,而悲傷的情緒最容易煽動觀眾的眼淚,使電影能夠感人。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作為一部面向中國當下觀眾的電影,中國人無論所處的社會階層、家庭收入的差異,幾乎都活得欠缺尊嚴、神經兮兮、充滿傷痕。這種苦中作樂的精神其實也正是大多數國人面對身邊環境時所採取的價值觀態度。一部和最廣大觀眾價值觀一致的電影,只要不出其他大毛病,至少不會是一部壞電影。

3.敘事結構——經典和類型化的敘事結構
儘管影片有著一個較為沉重和龐大的背景,但是其實使用的是一個常見的敘事結構。即創作者將陳桂林作為核心角色,用其凝結了其他配角,來共同達成製造一架鋼琴的目標。

這一結構較為常見,也是符合廣大觀眾的審美習慣,追根溯源,這其實是對古典傳說中英雄獲得諸神幫助而完成使命的經典敘事模式的發展和傳承。在近些年國內外廣受好評的溫情電影中經常使用這一結構。尤其是美國那些市場反應熱烈的商業劇情片。從這角度來說導演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

除此以外,創作者為了防止故事單一敘事枯燥,則加出了一條孩子母親對孩子的搶奪來為角色施加壓力製造困難,更鋪設出一個背景即政府要炸毀兩根煙筒的一條線索來增加影片的群體性和時代感。

影片的敘事容量不多不少,與一百分鐘左右的標片容量較為合適。
4.人物——塑造較為豐滿真實
應該說,觀眾能否記住一部電影,或者說喜歡一部電影,其人物是否出彩十分重要,尤其是本片這種講述小人物的狀態,飽含溫情的影片。應該說,《鋼的琴》在人物塑造上也還算成功。主角陳桂林的形象較為豐滿,其周邊的角色也基本勾勒出了老工業基地下崗工人群體的生活狀態。至少讓人覺得角色是活的。

而配角們各自也有著各自的職業,苦惱,這也增加了整體角色的厚度,讓觀眾認可了角色的豐滿程度,而不是浮在影片表面之上。角色們方言的使用也是影片的一個特色,東北方言本身就有著喜劇性,影片中生活化的橋段更為影片的貼近民間貢獻不小,也就是所謂接地氣、親民。

應該說,鋼的琴的角色塑造基本是合格的.
4.視聽語言——運用基本得當
值得強調的是,作為一部投資不大的小成本電影,其視聽語言運用無疑為影片增色不少,還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的。

首先是單幅的畫面美感。場景選取雖然看似生活化,但是卻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靜態畫面的構圖應該能看出攝影和導演是經過反覆斟酌和商榷的。鏡頭中人物站位、運動也符合了平面美學的原理,構圖本身充滿了美感,這在國產電影中應該說是較為精細的。

《鋼的琴》對於音樂的使用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其配樂使用的較緊,配樂子乎從片頭一直緊緊延續到了片尾。如果說對於配樂是否運用過渡還存在爭議,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則是,配樂本身與影片的內容結合的較為合理自然,無論是展現人物狀態和情緒,還是展示背景的音樂,基本上都為影片的敘事和人物塑造增色不少。也彌補了影片中一些小的瑕疵。尤其是俄羅斯風格的音樂和經典中文老歌,與環境和劇情連接緊密,本身也具有強烈的表現作用。

《鋼的琴》剪輯和攝影也比較成熟,節奏既不快也不慢,和影片的整體風格相適應,鏡頭畫幅也鬆緊適中,該松的地方為環境流出了足夠空間,該緊的地方也不掉節奏。基本沒有國內電影一沾文戲就拖沓的毛病。

5.其他有點——態度親切、表現豐富、處理含蓄
《鋼的琴》討人喜歡的地方,還包括創作者的態度。按照導演自己的話說,這是給工人階級拍的電影。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儘管角色處境並不如人意,但導演並沒有突出刻畫其苦難,而是讓其保留著不失尊嚴的態度。影片該煽情的地方煽情,例如影片中一群人歌唱懷念戰友。而該收斂的地方也收斂,例如對於陳桂林前妻,前妻的新男人也沒有用態度鮮明的批判態勢,這就讓影片能夠貼近角色又不失風度的講故事。這在中國電影不是猛捧塑造偶像就是瞎踩咕使勁批判的姿態中,也是較為難得的。

影片的表現手段也較為豐富,例如影片開篇的追悼場景,影片中間的追逐場景,收集木板的廢墟場景,改造煙筒的長頸鹿,以及接近片尾的舞蹈場景,這些運用較為大膽,也足夠豐富,增添了影片的觀賞性,也突出了導演和影片的個人風格。

此外,創作者在虛實的表現上也比較合理。例如陳桂林捉姦的時候一句「隔壁老王」就用較為含蓄而又不失幽默的交代了情節。虛實結合的較為成功。

二.《鋼的琴》還有哪些問題有所欠缺
1.敘事節奏存在前松後緊的硬傷
儘管上文論述了《鋼的琴》在敘事上思路較為合理,創作構想也較為合理,但是應該說,在影片成片後,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改進的地方。其中在情節和敘事上問題較為明顯。

首先是影片的敘事節奏有一定問題,前松後緊是一個問題。開篇導演光顧著讓人物出場,多少有些囉嗦,導致了影片後半段有些太過緊湊,尤其是最後三十分鍾情節的壓縮太大,甚至出現了場景銜接生硬和不合理的硬傷。例如一場抓胖頭女婿,接著接結婚,這就對觀眾造成了巨大的誤導,炸了煙筒和繼續開工也缺乏因果鋪墊。

尤其重要的是,節奏失衡導致了中心事件——造鋼琴被弱化。總片長就那麼多,「砸掛」「包袱」多了,自然情節就顯得薄弱,也讓影片在應該出現的高潮處顯得中氣不足。
2.敘事線索單一複線累贅
此外,影片的兩條暗線,一條是陳桂林前妻對孩子的爭奪,顯得較為尷尬,要嘛應該加強這面的描寫,強化一下人物的動機,也增添一些困難,要嘛則略寫,甚至不寫,尤其是前妻的戲份過多,但是有沒有影響到主線「造琴」,現在有些刪之可惜添則不足的味道。

另一個煙筒的線索,在這幫廢柴大叔造鋼琴事件的背後——兩根煙筒的去與留也不太理想。現在影片中的跟煙筒與主線情節的聯繫太過鬆散,實際上應該加強煙筒的去留對於角色們內心的觸動。導演似乎也是想表述煙筒倒了角色們才繼續造鋼琴,但是由於鋪墊不足,觀眾對於這種情感也不會太認同。倒不如說本來他們要造琴,後來忽然覺得保住煙筒更重要,煙筒倒了傷心過後才繼續造琴這樣才能體現出主角們情緒和心態。
其他配角的戲也顯得交代不足,最重要的是,那些配角的情節和主要情節無關,就讓他們在影片中顯得累贅,如果刪去影片又單薄了。所以應該增加支線和主線之間若有若無的聯繫,比如他們抓了胖頭女婿強迫那小子造琴之類,觀眾一看就明白了。
3.角色塑造存在重複
現在角色單個人物基本上問題不多,其合理性、邏輯也沒有問題。問題主要是作為群體性角色之間的重疊和欠缺。可以看出,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是交代陳桂林哥們們不同的能力和性格特點,讓一群人活起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是現在看來這些地方處理不夠。

首先是角色彼此區分不大。換言之,次要角色的人物定位並不太到位。一個人的狀態不是設定的,而是依靠其在影片中的表現逆推才能反映的。簡單的說,收廢鐵的頭目,被勞改的小偷,窩窩囊囊的二姐夫,他們江湖義氣,凶蠻,窩囊應該是各自特徵,可這些還僅僅停留在陳桂林等人語言的定位上,並沒有通過劇情來展現給觀眾。

而且角色之間相互的人物關係網也設計的不到位,在這部電影中,男人間的友誼和矛盾其實也是很容易出效果的地方。應該說導演還是明顯有意圖來交代人物關係。例如陳桂林與王援朝關於女主角的爭鬥,快手和胖頭之間的恩怨,但是這些僅停留在思路階段,沒能在電影中很好落實,明顯有些力不從心,資訊的交代手段也沒有跟上。有一些場景資訊量交代顯得單一和累贅。

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就是人物缺乏變化與成長。儘管大家都明白,陳桂林造出鋼琴並不能贏得女兒,其他人的生活也還會是老樣子,但是觀眾們總是希望看到角色有所成長的,不一定是精神層面,即使是恩怨的化解,習慣的養成,一句口頭禪或者一個小動作這樣的細節,也會讓故事看起來更豐滿。
  
   總之,在人物和情節上,影片還是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整體評價標準

劇情上應該是個三星。人物上是三星半。導演技巧在四星。創作意識在四星半。視聽語言在四星半。社會意義和題材選取應該在四星半到五星之間。

總的來說,影片應該屬於四星電影,但是考慮到電影之外的東西。給個五星也不為過。
   
   因為這不僅是一部拍給工人階級的電影,更是拍給每一個在種種困境中堅持活著的中國人的電影。他們既是我們的爸爸媽媽姥爺小舅子,更是我們自己。 僅此一點,推薦身邊的人必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