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烈火焚身--Incendies

焦土之城/烈火焚身(台)/母亲的告白(港)

8.3 / 200,549人    131分鐘

導演: 丹尼維勒納夫
編劇: 丹尼維勒納夫
演員: 魯比娜阿扎巴爾 梅麗莎德索蒙斯波林 馬克西姆葛迪特 雷尼吉納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逆轉折

2011-08-14 06:24:12

母親的歌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我們的生活著有很多人,他們每天不停重複著錯誤,讓生活變得更加麻木,也就是在這個悲劇已成為喜劇的時代,我從沒有想到一部電影能這麼深刻的敲擊著我的內心,每年的新電影叫座又叫好絡繹不絕,但《焦土之城》是一部你最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的一顆定時炸彈,它就像納瓦爾再監獄中含著眼淚的歌聲一樣,讓你聽完心痛、破碎、分崩離析,在你心裡最弱軟的地方爆炸。
       

        我對於戰爭題材的影片總是有種極端化的看法,有很多從人們信念瓦解到宗教的質問再到戰亂的蕭條種種角度的敘述的影片,但我相信有一部份觀眾像我一樣更加喜歡的是那種對於戰爭結束後造成不可挽回與無法面對的人倫悲劇。導演沒有故意的強調是哪個國家,哪個時期。這種處理也能看出創作者對於戰爭統一深沉的思考。我們可以假使為任何一個國家,這樣的故事似乎都有發生的可能性。


       影片兩條敘述線索倒敘,在母親納瓦爾與孩子珍妮和賽門之間穿插,每一段時空的跳躍都非常活脫,層層推進的故事解開懸念,每場戲的安排錯落有致,簡潔平穩,沒有一場戲是所謂的刻意做作形成,最讓我敬佩的是這樣一個震顫我的結局卻處理的不動聲色,娓娓道來,有一種很強的衝擊力,我就幾場對我個人而言震撼較大的戲進行一些淺淺的分析

        第一個讓我興奮的便是開頭那段由窗外中東地區的風景向屋內橫移的鏡頭,一群孤兒院裡的孩子,一個挨著一個被一群恐怖份子理髮,這種無助與迷失的感覺就像是命運被人操控,無力掙扎,配上radiohead的歌聲,高速的攝影馬上營造處影片大體的風格和口味,腳後跟的三個痣第一次出現在觀眾的視線里,也許這時我們無法判斷其意義,但是隨後的情節這三顆痣是影片最重要的線索與判斷。這場戲猶如很多戰爭題材開頭的情緒營造,但不同的是,我看到開頭那場戲的時候似乎干刀了某種心理上的救贖,就像是給自己的命運設定了一種無法達到的高度一樣,讓我有些鬱結和嘆惋。

       
       之後,在影片的故事降臨的時候,一個貫穿全片的懸念的到來,讓我聽著母親如何千辛萬苦的引導自己的孩子們體驗自己年輕時的辛酸與坎坷,更加讓孩子們更深的感受到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永恆而雋永。

       第二個讓我震撼的地方便是納瓦爾離開自己的故鄉離開了自己工作的地方,來到北部尋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時,跑到那顆曾與自己一起去私奔的人約會過的一棵樹下,雖然影片只用一個鏡頭表現,但看完之後回顧,那幅畫面依然揮之不去,那個與納瓦爾曾私奔的人,也是日後尼哈德麥真正意義上的父親,可以說是這個悲劇的犧牲品,也是整個悲劇的導火線,也許沒有這個真正意義上的父親,悲劇依然會存在,但這可曾經約會過的樹下見證的是戰火年代,流言可畏,制度封建的環境下一種美好的嚮往,儘管那只有一瞬間。

       影片在納瓦爾坐上公車,遇到恐怖份子的屠殺時,迎來了我情緒上的迸發點,一個簡單的十字架掛件就讓納瓦爾存活下來,她解救的同時也要解救另一個母親懷裡恐懼的女兒,望著那位母親看見自己的女兒與自己離別,而自己束手無策的時候,她是那麼的絕望那麼令人心碎,而女兒的無知與天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納瓦爾肉體上存活摧毀了她信念上的堅持,她呆呆坐在燃燒的公車旁邊一動不動,黑煙熊熊升起的大漠,使納瓦爾和一切戰爭中遭迫害的人產生強烈的共鳴與悲憫。

        納瓦爾刺殺首領的戲,讓我們看到以為母親觀念上的轉變與性格上堅硬的部份,那種決絕和俐落令人敬佩。

       
        接下來令我再一次震驚的是納瓦爾真正的被人踐踏,被人叫做唱歌的女人。唱歌的女人,在電影裡總是魅力的,她們要不泣不成聲要不面對絕境坦然淡定,納瓦爾的歌聲透漏著一股流動血液的生命力,我儘管從那種歌聲里聽到了恐懼聽到了哀嚎,但那種時而抽泣時而吞嚥更讓我聽後變得堅強,我相信這是納瓦爾那種生命力與不沉淪的反抗精神影響的。即使納瓦爾被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不停地糟蹋,她的眼淚也那麼的震顫人心。當納瓦爾懷了阿布特來克的孩子時,她那種痛苦與無力被她無用的反抗揭露的一覽無餘。

      之後納瓦爾臨產的時候,大夫的一句,休息一下,我們接著生下一個的時候,珍妮與賽門也被這個時代的悲劇無情的成為犧牲者。對於一個國家的統治與破壞,必須把那種宗教的對抗或是民族的仇恨注入到每個國家的公民當中,侵略者凌辱婦女,使敵國留下的後代染上可恥的血液,任何人也無法忘記這段悲慼的歷史,讓她們的孩子生下來就帶有歷史遺留下的不公平。而此刻珍妮與賽門就成為這場悲劇的迫害者,當他們意識到以後影片並沒有給予強烈的表現,而是靜如止水的思考與消化,迎合了整個影片的虛實風格。

       然而這樣的迫害也許不能夠達到那種真正人倫悲劇的高度,再影片真正的結果,懸念的揭曉得時候,我覺得觀眾一定都會和珍妮從賽門口中知道真相的反應一樣,不可思議,徹底的淪陷。當我們看到了三顆痣的尼哈德麥就是曾糟蹋納瓦爾的阿布特來克的時候,我們的思路瞬間混亂了,心中無數個等號在找尋對應的時候,我們自己都不敢想像這樣的結果,悲劇像是一層一層的埋伏,造成了一個畸形的陷阱,讓你一點一點的跳入深淵,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於那紛亂的年代,人們的封建,統治的自私,絕望的命輪。

       影片此時已近尾聲,當那個尼哈德哈曼尼讀者死去的納瓦爾留給他的兩封信的時候,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一個母親與妻子的形象偉岸而深沉的在我心中矗立著,納瓦爾兩封信用的兩種立場,讓我觸目驚心,儘管自己被自己失散的兒子強姦,並且生下了兩個漂亮的孩子,但納瓦爾依然愛恨分明,對強姦自己的阿布來說她冷靜又克制,而面對自己的兒子時,納瓦爾卻依然深深地而且永遠的愛著他,這就是一個戰爭年代,一個女人面對自己骨肉失散,丈夫死亡的貞操和堅韌。看到兩個知道真相後的孩子讀完母親的信時,整個影片哀傷的到達一個頂點,結尾尼哈德哈曼尼站在曾經強姦過的母親的墓碑前懺悔,影片完結。

       片尾出完,我依然久久不能平靜,彷彿自己的心臟也成為了一片片焦土,曾經的焚燒與奚落又被滾滾的記憶重新沸騰,在這樣一個冷靜克制,緩緩書寫的故事裡,一個多麼殘酷的悲劇呈現在我眼前,不禁失語流涕。

       影片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圍五部之一,儘管沒有得獎,但我慶幸這片來到奧斯卡的一個舞台,要不然我不會看到這麼符合我胃口的影片。影片大部份演員都是真實的群眾,現實氣質很濃重,畫面憂鬱殘破,手提攝影與高速移動攝影相結合,整體獨立氛圍很強,文化意義很厚重,最主要的是敘事的整齊與節制,沒有在一個很虛化的道理中斤斤計較是我認為影片大氣的格局最重要的部份。一部影片的經典概念的形成取決於它彌留的時間,我相信這部電影會再我心裡儲存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我心中永恆的經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