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鳥人--Birdy

鸟人/鸟孩/追鸟

7.3 / 19,190人    120分鐘

導演: 艾倫帕克
編劇: Jack Behr Sy Kroopf
演員: 馬修莫汀 尼可拉斯凱吉 John Harkins Sandy Bar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桑榆一敘

2011-08-11 06:21:10

寫在觀《鳥人》之後


       不想費力去想什麼名字了,就這樣吧,隨便了。
    看完這部電影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心完全糾纏在一起。
    Birdy愛好鳥類,愛好天空,喜歡鳥、養鳥、甚至幻想變成鳥,他雖不被眾人理解,卻也可以享受快樂的青春與高中時光。芝加哥的男孩,瘋狂的青春。從垃圾堆下飛下,海灘、汽車、美女、舞會,一隻鳥、兩隻鳥、它們的幼鳥,皆成為回憶中的畫面。作為回憶,它們永遠不會再度出現,電影中的此時是一個被視作精神病的和一個也許面臨毀容的戰爭受害者。彼時的瘋狂與現時相對無言。
    青春雖有快樂,卻也有隱藏的悲傷。主人們養狗只為一時之樂,厭倦之後就拋棄了它們,流浪的狗兒卻要被賣進電宰場,1美元1隻;那隻鳥兒逃過了貓的牙與嘴,卻在回家的最後一站,慘死于飛幢玻璃。死於家,在城市裡流浪的狗,彼時的家是人們的住房,現時的家是這個城市的無數大街小巷與垃圾桶,它們都被家出賣了,第一次的出賣讓它們流浪,第二次的出賣讓它們喪命。而那隻金絲雀可以在外自由飛翔,卻永遠想不到自己死於何人之手。
    人終究是弱者,這些青年有一天一樣被自己的「家」出賣,被送上戰場,肆意的歡笑將永不再來,在他們面前無盡的黑暗裡有著殺戮、血腥、炮火、死亡、腐爛。人與鳥,同樣在炮火中無所適從。人和那樣進電宰場的狗一樣,命運不在自己手裡。戰爭回來後的悲傷不亞於戰時。
    人總是嚮往鳥能自由飛翔,可前提是這隻鳥能在大自然中飛翔。每一個人也許都是一隻鳥,不是不能飛翔,只是被關在籠子裡了。這個牢籠可能是外在的塑造,也可能是內在的。無論是自由主義的精神,還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甚至是無政府主義思潮,各種被視為積極的思潮的共同點即是對人類尊嚴的肯定,人類能夠通過理性,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況,改善他人的處境,使社會進入更美好的良善境界。人類有這樣的潛能,可是人的麻木與視而不見,人的投降,將成為各種思潮的響亮耳光。無數的事件已經刪了無數的耳光,世界大戰,文革。。。。。。
    Birdy是一個始終的清醒者,他已經下定決心了,與這個世界說再見,到精神病院去做他自由的鳥,這是最後的決絕,直到艾爾最後的表述,他明白,終究是有人理解他的。「我對他沒什麼好說的」,至於少校,對於不會理解的人和不會理解的世界,就這樣吧。
    至於結尾,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似乎就這樣了,但也只能就這樣了。他們沒能完全逃脫,他們沒被抓到,birdy縱身躍下,但是卻沒有死亡,而是陽光的笑臉。劇情或許不需要進行下去了,因為這就是事實,這是我們的事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在面對這個世界的不安與無助,但伴隨於此的不是絕望,希望依舊給出一點光,birdy最後那個陽光裡的笑即是其象徵。那麼,人,人類,告訴我,你該何去何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