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eo

2011-08-06 23:49:20

殺死心裡的熊


電影總是要說故事,有的故事靠情節取勝,一旦早早知道了結局,重新翻看就變得索然無味。有的故事蘊含著深厚的哲理和人類情感,每看一次,尤其是當自己經歷了一些人和事之後——重新審視影片的過程,也成為了重新檢視自己的過程。在別人的故事裡拷問自己的心靈:撿起了什麼,又丟掉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收穫了什麼,又付出了什麼?

影片以廣袤的北美阿拉斯加為背景,那是一個靜止的世界和凍結的時刻,肅穆的山川背負皚皚白雪,在大遠景鏡頭的橫掃下徐徐拉開。默默相守了千年的雪山與湖水,灰白的遠景佈局中,畫面顯得有些壓抑,大地太過平靜,總讓人感覺有什麼事情要發生。天空開闊而深遠,紅色的水上飛機在天際轟隆作響,暗示著人類平靜外表下那噪動的慾望。
科迪亞克棕熊無疑是這片原始森林的當然主人,以其龐大的體型牢牢佔據著食物鏈的頂端。足以吞噬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它在整個片子中也充滿著象徵意義,代表著慾望、殘暴和野性,這頭熊就隱藏在我們心裡的某個角落,一旦聞到血腥的誘惑就突然咆哮而出,吞噬我們的靈魂。那是心靈的冬天,白色的底子上熊獨自走來,格外清晰。

棕熊在影片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為查理準備的生日PARTY上,其實是由時尚攝影師巴尼假扮的。這是兩個男主角的第一次對峙,或者說人性與野性的第一次對峙。這是影片安排的第一次衝突,下樓為妻子做三明治的查理代表著溫柔和多情,案板上的火腿代表著隱藏的肉慾,巴尼假扮棕熊的出場代表著慾望的蒸騰。結局顯而易見,人性在慾望面前總是那麼的力不從心。

原住民在影片開頭就警告過到訪者,「殺人熊時有出沒,當與棕熊遭遇的時候,第一個選擇不該是立刻逃跑,而是與其對視之後緩慢後退,意在讓棕熊知道我看到它了」。因為飛機失事,查理等一行三人被困荒野,有了棕熊真正出場的機會。鏡頭給出了查理與棕熊對視的特寫,景框將棕熊安排在左邊,只露出一個頭,以縮小其比重,而讓查理站立在右邊。這也代表了人性對慾望的第一次審視,畫面的整體構圖是均衡和對稱的,暗示了人性自我控制的力量。那麼,慾望是否真的可以被克制而就此隱退?

與棕熊的第三次對峙,畫面給出的幾乎都是全景,而且為了加強了比重和威懾力,渲染恐怖和殘暴的氣氛,刻意被安排在了畫面的右邊。特效鏡頭下,黑熊整個前腿直立,像一座山一樣壓向他們的黑人同伴,佔據了整整半塊螢幕。人性在慾望的壓迫下顯得如此的無助,被任意的撕扯和啃噬。

當慾望得到部份的滿足,節奏暫時舒緩下來,人性似乎僥倖得以逃脫慾望的完全控制。但事實不然,慾望如沉睡的棕熊,一旦被喚醒,將如影隨形。軟弱、退縮甚至逃避是人類的本性,然而在慾望的驅動下,人性是無處逃遁的,或者任其肆虐,吞噬我們的軀體和靈魂;或者直視慾望本身,與其搏鬥和抗爭,徹底將其扼殺——殺死心裡的熊。
一切似乎強大的事物都有其致命的弱點,任何優勢本身同時也是劣勢本身。棕熊龐大的身軀是它的強勢,也因為自重將自己撲倒在矛尖上。查理最終憑藉過人的膽識,用最原始的智慧巧妙地殺死了棕熊。

消滅慾望的是慾望本身,戰勝慾望的也正是慾望本身,前者是貪婪和嫉妒,後者是生命和存在。就像影片中緊接著出現的那把獵槍,在巴尼的手裡成為一件兇器,當查理將巴尼從陷阱扛到小屋,我們赫然看到,那把獵槍成了一件固定斷骨的工具被綁在巴尼的腿上。陷阱里有隨手可拾的硬木,而導演偏偏選擇了這把獵槍,其意圖不言而喻:槍殺人的是那一把,救人的也是那一把。是慾望引領人類走出蠻荒,慾望同樣可以引領人類走向滅亡。

他們是為尋找那位獵熊者而去的,而自始至終,這位獵熊者只出現在照片上。幾次在緊要的關頭,我們都以為他會從天而降,伴隨一聲清脆的槍響,出現在冒煙的槍筒後頭。然而,所有的猜想都只是幻想,獵熊者就像風中的傳說,始終隱在故事的後面。也許,正如查理在影片裡一直強調的:People lost in the wild die of shame。
我們總是將時間浪費在等待里,而忽略了自救是唯一的出路。

大地簡潔而素雅。也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隻熊,只是它常常蟄伏著,有一天,它也許會被喚醒,但那種狀態是暫時的,我始終相信,平靜的心靈才是永恆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