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戀戀酒鄉--Bottle Shock

酒业风云/醇酒醋男/酒质受损

6.8 / 17,916人    110分鐘

導演: 藍道米勒
編劇: 裘蒂莎文 藍道米勒
演員: 克里斯潘恩 艾倫瑞克曼 比爾普曼 瑞秋泰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oucilia

2011-07-27 19:07:23

莎當妮-美國夢的化身


小時候,睡前媽媽都會給我讀故事書,有的故事會讀很多次,印象最深的是葛翠林先生寫的一篇中國童話,《野葡萄》:傳說深山中長著一種美麗得像珍珠的野葡萄,瞎眼的人吃了它,就可以重新見到光明;一個瞎眼的女孩,為了救自己和同樣瞎眼的小妹妹,獨自冒險去尋找野葡萄,給很多瞎眼人帶來光明…

葡萄,一種多麼神奇的植物,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純真和善良的嚮往和期待...

Chardonnay, 中文名莎當妮,霞多麗,是我最喜愛的一種葡萄。帶著醉人的水果芬芳,礦石味道,蜂蜜的甜味和清澈透明的顏色,莎當妮有著極強的適應性,不似嬌氣的黑皮諾那般難伺候,所以在全世界種植廣泛。莎當妮起源於勃艮第,夏布利地區出產世界上最好的莎當妮。聽說勃艮第地區還有一個村莊就叫做Chardonnay,先有村才得名此葡萄,還是因葡萄才命名村莊,絕對可以上升為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哲學課題了…

像我這樣喜歡莎當妮的葡萄酒初學者,更感興趣的,是新世界生產的適於日常飲用的葡萄酒。更是因為對電影的狂熱,按圖索驥地找到了2008年上映的關於加州葡萄酒的電影Bottle Shock。觀影之後,自然免不了對這段真實的歷史進行一番探究。

早在18世紀,美國納帕地區就已經開始生產葡萄酒了。「淘金熱」帶來了大量的西部移民和對葡萄酒的需求。同時,中國的非法移民為這個行業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直接帶動了葡萄酒產業的發展。美國的葡萄酒產業曾經一度繁盛。但是隨著「排華法案」的公佈,大部份中國移民失去了在葡萄園的工作。接下來的根瘤蚜病和美國1920公佈的「憲法第18號修正案」,開始了長達13年的禁酒期,葡萄酒產業遭到了很大的打擊。除了一些酒廠還在生產聖餐用葡萄酒來勉強維持,其他的酒廠全部改生產葡萄汁等日常飲料,很多酒廠只能破產倒閉。到1933年,「憲法第21號修正案」取消了禁酒令的時候,納帕地區僅存了140家酒莊。

同時,1933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剛剛結束。大蕭條衝擊的是整個美國的經濟。葡萄酒產業到了六十年代才開始真正的復甦。領軍人物Robert Mondavi和自己的家族Charles Krug酒莊脫離關係,建立了自己的酒園。加州的酒農們漸漸開始改進技術,釀製出優質的葡萄酒,代表酒莊有Chateau Montelena,Spring Mountain Vineyard 和Stag’s Leap。可是法國酒盤踞世界市場,地位無法被震撼,納帕當時在世界上也沒什麼名氣,再好的酒也沒銷路。

Chateau Montelena位於北加州的Calistoga,座落在Mount Saint Helena山下,因此而得名Montelena。酒莊始建於1882年,創建者是在淘金熱衷發家的Alfred Loving Tubbs。在禁酒期間,酒莊不再釀酒,而是靠買葡萄存活了下來。1958年,酒莊被賣給了一對中國的退休機械工程師夫婦Yort & Jeanie Frank。此夫妻倆對酒莊最大的貢獻,就是美化了酒莊的環境。夫妻倆建造了一個中式的花園,還挖了個人工湖出來,這就是Jade Lake(名字也很有中國特色哦)!因此,Chateau Montelena成了納帕地區最美麗的酒莊。

1968年, Lee & Helen Paschich夫婦買下了酒莊,合夥人Jim Barrett開始掌管酒莊。1972年,酒莊釀造了第一批酒。可以說他是美國葡萄酒重振雄風的關鍵人物,在他的領導下,酒莊重新種植葡萄,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線,精工細作,一改美國葡萄酒只重視產量忽視品質的釀造風格,追求卓越和完美。但是沒有遇到伯樂之前,千里馬也只是默默無聞,Jim Barrett也因為資金問題無法維持下去,幾度陷入絕望。

直到1976年,生活在巴黎的侍酒師兼酒商史蒂夫n Spurrier為了把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優秀葡萄酒介紹給法國人,前往美國尋找靈感,邂逅了Chateau Montelena,並把酒莊生產的1973年的莎當妮帶到了1976年的法國巴黎品酒大賽上。

1976年的這次大賽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4支勃艮第的白葡萄酒和6支加州納帕的白葡萄酒對抗,4支波爾多的紅葡萄酒(其中包括了1970年的木桐和1970年的奧比昂)和6支加州納帕的紅葡萄酒在對抗。最終的結果,來自加州Stag's Leap的1973年赤霞珠在紅葡萄酒中脫穎而出,來自Chateau Montelena的1973年Alexander Valley出產的莎當妮成為了白葡萄酒中的黑馬。這次大賽,顛覆了法國酒不敗的傳奇,成為新世界葡萄酒揚名的標誌。這兩款獲獎的酒也被美國的國家歷史博物館作為展品收藏,永遠留在了美國的史冊上。

2008年,法國波爾多地區名莊愛士圖爾酒莊(Cos d'Estournel)莊主Michel Reybier曾經想要收購Chateau Montelena。但是這樁交易最終因為價格問題而告吹。現在,Chateau Montelena依然在堅持自己的釀酒傳統,代表了美國葡萄酒的最高水平。

在翻閱資料,了解這段歷史的過程中,我也在琢磨舊世界和新世界的關係。任何新的事物都是由老的事物中發展出來的,追根溯源總會回到起點。如葡萄酒,舊世界的酒充滿了歷史,文化和內涵,也帶著裝腔作勢的高傲氣息。電影中美國納帕的酒農,個個一身本領,身懷絕技,卻滿口鄉諺俚語,穿著破牛仔和大靴子,不修邊幅。Chateau Montelena的勝利,是又一個American Dream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例子。無論是在研究現代的美國社會,還是閱讀美國曆史(近期剛剛讀完一本美國曆史書We, the People《我們即人民》),從「五月花號」載著避難的清教徒抵達美洲大陸,到西部拓荒的運動,再到金融危機的力挽狂瀾,我所能感受和體會到的,是一種奔騰的熱情和永不停息地向前的力量。美國的酒農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已經讓自己的酒的品質和有著百年釀造歷史的波爾多名莊酒抗衡,如果再繼續努力下去,不知道能夠做出什麼樣驚人的成績。在故紙堆,功勞簿上睡大覺的舊世界,真的要反省和反思一下了。

如果僅僅就電影本身評價,投資不大的小製作,除了Alan Rickman,也沒有大牌明星,故事的節奏並不緊湊,帶著明顯的好萊塢式的包裝技巧和情節安排,很多情節是和事實不符的。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走了兩個極端,極好和極差。我想給予極差評論的大概應該是對酒行業沒有特別多興趣的人吧。僅從葡萄酒業本身來說,我覺得業內人士都應該看一看,畢竟這部電影帶來了關於美國葡萄酒的很直觀的資料。尤其是酒莊介紹短片和拍攝花絮,資訊量還是非常大的。拍攝手法和紀錄片一樣,風景美得無法用語言表達,弄得我一再有嫁個酒農去加州種葡萄的衝動了。

電影看完了,背景了解完了,到了去開一瓶莎當妮解解饞的時候了吧,最後用Chateau Montelena的少莊主兼釀酒師Bo Barrett的話做個結尾: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winemaking is balance; from the technical aspect it is the strength of the triangle: balance of art, farming and science to make consistently great wines." (釀酒最重要的是平衡,從技術角度說好比一個三角,是藝術,種植和釀造優秀葡萄酒的科學三者之間力的平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