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1-07-25 19:35:46

不想被遺忘


談到自己飾演的陳桂林,王千源說,他是一個跟不上時代的人。那麼大的個子,非要騎個小摩托車,到處亂跑。那看起來就很不合適,有一種錯位的感覺,更準確說,是荒誕。由此發散開來,《鋼的琴》就是講述一群跟不上時代的人,不願乾的王抗美、怕丟人的二姐夫,他們都跟陳桂林一樣,被時代所拋棄。光陰荏苒,它也出現在主人公的突然感慨里:這時間過得真快,那誰剛走的時候,廠子還沒黃。不明的未來,那是結尾的畫面,一邊是造完鋼琴的工人,一邊是衣著光鮮的前妻,雙方都在聽,卻好像僵在那兒,背後的對立意味不言而喻。

用張猛的話說,他依然在延續《耳朵大有福》的探索,關於大時代變革裡的工人命運。拍《鋼的琴》,就是高於生活的記錄,不想他們被遺忘。同理,許多人的讚譽事先張揚,要的也就是電影不會埋沒在擁擠的檔期里,不被遺忘。這不是站隊伍,不是好或者壞、吹或者黑的問題。回到《瘋狂的石頭》時代,無數人同樣大喊不要捧殺,結果,寧浩後來並沒被民眾捧殺,他的《無人區》是直接被扼殺。

《鋼的琴》有不少缺點,音樂太滿、轉場相似、後半段情緒不對。然而面對強大的懷舊情懷,輔以段子幽默和風趣對白,可以說,影片優點完全蓋過了缺點。張猛使用了不少破壞性的構圖,像開頭的夫妻決裂,一邊對話,人頭各甩一邊,很不和諧;中間胖頭爬煙囪,畫面就定在那裡,沒有跟上去的意思,相當意外。在很多時候,當人物已經出了畫,鏡頭就停在那兒不動,深情地注視著背景物——也就是工廠。當煙囪被爆破、當工廠變成廢墟,昔日理想與輝煌只能在歌聲里重現。如果明白這一層,要理解《鋼的琴》,理解電影的情感,其實真的很簡單。

固然有人要說,這背景物怎麼可能比人重要,那不是擺拍麼。在我看來,在人物鮮活的前提下,《鋼的琴》所出現的背景物充滿了魔力。炸魚的小河灘,落日餘暉下的鐵路橋。車隊出發時的小城風光,破敗昏暗的電影院,桌球室的混混少年。這些東西看上去,確實比人物更具有情感。畢竟要說回來,空鏡頭裡都沒有生命,憑什麼在別人那裡是大師相,在《鋼的琴》就變成了多餘的東西?非要較勁去說,我恰恰喜歡它的多餘。多餘的滿溢的配樂,多餘的歌舞和投下光來的舞台,看似多餘的大狼狗和嗑瓜子的東北大妞,它們會帶來一種鮮活的生動。

在更多人看來,他們會覺得這般高度風格化的作品,恐怕觀眾會接受不來。固然,奢望中國觀眾像蘇聯人民那樣去支持塔可夫斯基,討論《鏡子》,這有點不現實。然而,《鋼的琴》可以是另一面鏡子,你可以看不見自己的後腦勺,但是,你總該去照照鏡子,看看以前的面孔,現在是什麼模樣了。或許有人千瘡百孔,原地打轉;或許有人富得流油,走得加快。在我的父輩身上,他們遭遇破產,無力應對變動,同樣是跟不上時代的人。於是面對過去,我在想,我們是不是該放慢一下腳步,認真一回,思考思考。

面對種種不如意,《鋼的琴》沒有常見的怨天尤人和一把眼淚,它用難能可貴的幽默和不知所以的樂觀去愉悅觀眾。也許,它拼命地唱啊跳,要的就不想被遺忘。【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19/content_254721.htm?div=-1】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