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表哥

2011-07-18 07:50:45

窮哥們兒的情義


這是一部關於窮哥們兒的片子,富人不能夠理解,請繞道。

此時此刻,我佝僂在沙發上,就著四塊錢一瓶的牛二,寫著所謂的影評。我一向不會寫什麼充滿技術含量的軟文,不懂得什麼明喻暗喻,什麼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什麼長鏡頭和蒙太奇。好的片子,於我就如同好的下酒菜,本來半斤的酒量,今天能讓我再多喝半斤。其他沒有兩樣。

故事發生在那個下崗的年代,講的是一群說老不老,說小不小,青黃不接的下崗工人的故事。那個時候我大概十歲左右,記憶猶新。片子裡的舊鋼廠,巨大的銹跡斑斑的管道和歪斜倒塌的院牆,胡亂纏繞的鐵絲網,灰暗的鐵門和白色的標語,不禁讓我想起了父親當時在的那個破敗的絲綢廠的廠房,屋頂的瓦片漏水,辦公室裡都是灰塵,桌子椅子都受潮發霉,機器都銹跡斑斑,彷彿工廠停轉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而是幾年,幾十年。那幾年人心惶惶,好在當時家裡還有別的事情可以維持生計。

喝一口酒,還是回來說片子。片子圍繞著生活的危機層層推進,首先是社會群體性的窮困窘迫,然後是主人公陳桂林婚姻破裂,爭奪孩子。在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之後,主人公陳桂林豁出一切,沒皮沒臉要保住孩子,以及孩子的鋼琴夢。為此他求到了所有的窮哥們兒們,借錢,借不到就偷,偷不到就自己造。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一點一點,如同螞蟻築巢,蜜蜂壘窩一樣,就那麼磕磕絆絆的完成了,讓所有的人,我想包括陳桂林,都大吃一驚。

其實什麼事情往簡單了說都會越說越簡單,以上就是片子的基本內容。但是其實真正的故事往往在故事之外。

首先說那個小樂隊。陳桂林是手風琴手,其他有西洋的鼓號,也有嗩吶。記得高中的時候我也組過樂隊,都是窮人家的孩子,沒錢買什麼進口的設備,高檔的樂器。所有的破吉他破貝司破架子鼓都是二百一件兒從舊貨市場掃的,所有的樂器都是直接連一個獨立的手提音響。雖然我們沒演出過,沒被生活所迫靠這幾件破爛吃飯。但是在那個年代玩過樂隊的人才明白什麼叫做飽吹餓唱,其實飽吹餓唱,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再說陳桂林的媳婦,為了過上夢想中的「不勞而獲的生活」,拋棄原夫,選擇跟一個賣假藥的。其實誰又願意離婚?她是真的喜歡不勞而獲還是日子窮困得過不下去了?經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就算你有手藝,肯吃苦,照樣沒飯吃。不過不論怎麼說,貧賤夫妻百事哀,莫過於此。在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誓與貧窮一刀兩斷的絕情決意。我能了理解她,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適應窮人的生活,能夠在窮困與窘境中邊掙扎邊找樂兒。她能唸唸不忘自己的女兒,能在榜上大款之後想著帶女兒一道雞犬升天,我想無論是陳桂林還是誰,都不應該再有絲毫的道義之類的責怪加之於她。

接下來回想一下他的那幾個五行八作的兄弟,可以稱之為狐朋狗友。其實窮人的朋友大都沒什麼大能耐,也沒有幾個能靠得住。是啊,窮人,自身就麻煩不斷,有這頓沒下頓,有今天沒明天,你還指望靠他們?可是在陳桂林最困難的時候,幾個兄弟都沒叉手站著,不論求到誰頭上,不論求的時候多費勁,最後還是生生的幫他造出一架鋼的琴。這裡面有幾個有意思的人。混得似乎風生水起的是那位帶著狼狗的大哥,從頭到尾,都是大哥風範,大氣,仗義,可惜富貴險中求,難得的是最後被抓都那麼從容不迫,可謂「倒人不倒架」;相對衣食無憂的是那位充滿了文藝范兒的蘇聯歸來的老工程師,認真嚴肅,和藹可親,雖然沒有年輕人的歲數,卻有一腔年輕人的熱血;再就是那位相對幾位混得還可以的,自己「有產業」的屠夫哥,妻管嚴;混得最次的兩位,一個是那位打一毛錢的麻將還出千,被婦女們追得跑到煙囪上的小混混,嘴硬心軟,死要面子;另外一個不太仗義的勾引二嫂的忠厚哥,苦逼男。

片子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秦海璐演的一個充滿才華的傻二妞,陳桂林的哥們兒兼炮友,也是樂隊的主唱。她彷彿是天使,解救眾生於疾苦,而眾生卻又為她開戰。她永遠是最無私最仗義的,對陳桂林,她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不要都給。關於她有三件重大的事,第一是與陳桂林睡,第二是與前面的苦逼男睡,第三是回到陳桂林身邊。無論怎樣,對這個敢愛敢恨的真性情的女人,我承認我是為之著迷的,所以就不多說了,如果哪個爺們兒身邊有這樣一個女人,不論你娶不娶她,請對她好一點,因為她不止是你的哥們,她還是一個女人。而對於那次出軌,看片子看懂的人就能夠了解,兩個眼看著彼此的窘迫狼狽孤單寂寞的窮哥們,彼此的情義比那一時的糊塗更要緊。

最後鋼琴造出來了,但是陳桂林卻選擇將孩子給前妻撫養,這可以說是一種放下,也可以說是一種妥協。無奈的放下,並像這操蛋的生活妥協。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但是卻終究沒能戰勝生活。

片子到此結束了。其實整部片子中嬉笑怒罵不斷,演快樂比演困苦的時間要多得多。時不時有充滿了共產主義情懷的無憂無慮的蘇聯歌曲響起,借用一句俗套的話說,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於舊的大集體的生活方式的留戀和對未來生存的茫然。不斷的有很好笑的鏡頭,比如在秦海璐家,這姑娘用絕對文藝的方式來勾引陳桂林;比如豬肉車上一群喝高了的人歡樂的歌唱著去偷鋼琴;比如陳桂林的小樂隊的每一場演出;比如老工程師為了保住煙囪的演講;甚至比如那個隔壁家老王八的故事,十步一畫五步一景,看的時候笑聲不斷。即使是笑中有淚,也沒有我寫的這麼沉重,是我沒有寫好。

時間總是具有重複的特性,窮困與窘迫也隨著時代與時俱進;哪個城市哪個地方,都有不得志的人;當你落魄的時候,你首先就會想到跟你一樣落魄的窮哥們兒。

最後我倒滿一杯酒,向陳桂林和他的這幫窮哥們兒舉杯,同時也向生活中所有的窮哥們兒們舉杯:我們不能夠做主生來的富貴與貧窮,也不能夠做主命運的順利與坎坷,但是我們可以做主我們生活的態度。子曰:「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祝願所有苦逼的窮哥們兒都能夠過上好日子,乾杯。



後記:

看完電影已經3天了,可是電影裡的片段還時時在眼前晃,因為這片子,我學會跟著哼「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 假裝欣賞欣賞一瓶花」,也順便知道了徐小鳳。

其實片子遠不是我上面幾句醉話寫得完的,回頭看過幾次,又加了點東西,反倒覺得越來越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寫。就好比喝了一壺老酒之後,帶著兩分疲憊,三分張揚,七分醉意,歪歪扭扭,朦朦朧朧的駕駛著時光機器,回到過去,回到家鄉,回到那銹跡斑斑卻又閃閃發亮的回憶裡。

這絕對是一個有著脈搏有著熱血,骨肉豐滿的故事,借用某位大哥的話說,是「接著地氣兒的」,是活的。這裡面有激情,有失落;有青春,有衰老;有哭泣,有歡笑。美好與荒蕪,幸福與苦難,以一種奇怪的姿態糾結並相依為命。它就像是一顆包含了所有的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的十全大補丸一般。

吃一顆大補丸,比喝十碗心靈雞湯更有療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