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11

2011-07-18 03:13:10

造琴大業


這個不是「影評」,我寫它主要是為了以下兩個私人原因——

第一個是,《鋼的琴》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國產電影,本來只打算跟朋友分享但是話實在太多了就乾脆總結出來。
第二個是嚴厲指責該片的宣傳公司,你們的前期宣傳絲毫沒顯示出這電影的牛逼,不撰文不能發洩我的怒火,你們的工作做的太差了。

先說第二個。今年的大小成本國產電影都不知道該怎麼炒作自己才好了,從城鄉結合部少女白日夢《肩上蝶》炒導演跟片方就片長打架,到《一夜未了情》李小冉匪夷所思地炒劇照中的某場肉戲是替身不是自己,再到走「今日說法」路線的《末代女吐司》炒女主演綁架導演(還貼出了傳票),好像一夜之間宣傳公司全都都被霍格沃茨的畢業生佔領了,各類荒誕炒作有如魔法附身讓人目瞪口呆。《鋼的琴》之前也做過類似的工作,比如提到「片方想把名字改成《鋼的琴?》,導演張猛怒形於色憤然離席」之類狗血的劇情。宣傳方似乎認為這樣的爆點才夠吸引眼球。此外就是無休止地吹捧王千源獲得了影帝獎,秦海璐獲得了影后獎,《鋼的琴》包攬了無數大獎……觀者無不反感。

就算是鹹魚也要有理想,就算是宣傳方也要有點態度好嗎?大家都是有品味的人,能用好聽點的話忽悠一下我們嗎?此片萌點甚多,為什麼不能多聊聊前蘇聯情結,聊聊完蛋的八十年代,聊聊被爆破了的社會體制,是不是覺得我們觀眾都挺愚蠢的看不懂這個,而只對「導演和片方幹架」的基情小花邊有興趣?算了,也不是你們一個人的錯。就是以後別總拿觀眾當白痴了,多謝。

罵完了說電影。

大家對於國產事物似乎有2種極端態度——如果有選擇的餘地,一定不選國貨,又矛盾地怒其不爭,抱著保護國貨的善心去奉獻票房。只好這麼說:真正牛逼的作品可以毫不留情地拿出來比較,凡是還「需要保護」的就乾脆拋棄算了,「保護弱者」是弱者的心態。

這部電影不是最完美的作品,有諸多漏洞,有不少牽強和遺憾但是它有情懷。「情懷」二字說白了就是「有文化」和「有態度」,另外還有那麼些悲天憫人的東西在裡頭。《鋼的琴》全程使用蘇聯歌曲和八十年代流行歌曲作為配樂,我本是衝著聽Lube去的,但是在「三套車」響起的瞬間,就知道這個張猛不是單單會拿蘇聯歌曲做裝飾的。人物性格的設定十分鮮明,沒有一個不個性強烈,秦海璐演繹的這個女主角讓我對演員本身都有了顛覆性的重新認識。故事的敘述節奏在前半部份略有拖沓,好在在後半段得到了及時的彌補,整體來說都十分地生猛、活潑。場景選擇也有很好的審美,雖然有幾處有生硬堆砌的嫌疑,不過還是恰當地表現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企體制潰散時的破敗淒涼。是的簡直就是我小時候每天放學都要路過的汽車製造三廠,每一扇積滿灰塵的破窗玻璃都形神兼備。

雖然是講述小人物的悲情故事,但是基調卻是昂揚和輕鬆的。這讓我想到兩組導演,一組的代表人物是來自香港的周星馳,他年輕時擅長演繹小人物,長大後導演小人物,同樣是使用喜劇鬧劇的手法,畢竟是隔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講民工故事時他還是露了一點怯。另外一組的代表人物就是國內的第x代導演們,喜愛凝重地講述各種荒山枯井無人區英雄事蹟。我花錢來看電影不是來找沉痛的,我自己的生活就夠他媽沉痛的了。生活一樣難,難過誰都會,而高興則不是人人具備的能力。《鋼的琴》的優點在這裡就十分明顯,它不故意耍流氓玩世不恭,也不費心巴力地講人生講道理,男女主人公都多少有點「二」,而且「二」得合情合理。如果你同樣出生在普通人家,就不難從身邊找到這些人的影子。假如你目前正在十分不幸,可以去看它,它會讓你高興起來。假如你現在很得意,也可以去看它,它會讓你心安理得。

比較有爭議的是片中對舞台劇的挪用,極盡狗血和誇張。有些朋友認為到這幾處時有些跳戲,不過我倒是覺得這也是這電影的另外一個閃光點,比較融洽地烘托出了電影本身的性格,《鋼的琴》是《鋼的琴》,不是《瘋狂的鋼琴》。

抓緊時間去看吧,不是什麼「大片」,檔期極其緊湊,院線安排也不夠好,經常是在非黃金時段播放。並且我個人感覺這才是真正的獻禮片……值此新春佳節,最該被獻禮的人是像我們的爸爸媽媽一樣被時代涮了又涮還樂觀生存下去的普通人。

我覺得它挺好,就想到哪寫到哪,想點沒用就點吧。另外如果《鋼的琴》非要改名,不如乾脆改叫《造琴大業》。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