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X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

战警第一战/变种特攻异能第一战(港)/战警外传之第一课

7.7 / 726,081人    132分鐘

導演: 馬修范恩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詹姆斯麥艾維 珍妮佛勞倫斯 蘿絲拜恩 珍妮艾莉瓊斯 凱文貝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聶景朋

2011-07-16 09:06:13

the better men


《X戰警》的原畫當年看完三部曲後找來看過,感覺畫風潦草粗糙,故事簡單粗暴。但這個系列中關於變種人的設定,有它最能打動人的一件法寶:當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時候,該如何選擇?是改變自己,還是改變世界?

在《第一戰》中,選擇前者的是漢克。實際他沒有錯。就算審美標準再相對化,畸形的腳和藍色的皮膚也不會被認為是正常態。世界需要秩序,而秩序需要標準,標準意味著劃分:符合,或不符合。漢克的不幸在於「治癒」失敗的後果,使得本來可以隱藏的殘缺,變成了徹底的變異,只能以認命告終。從這個羞澀靦腆的文弱少年外表「毀容」後性情也變得暴躁易怒的小細節里,已足可見到他內心的痛苦——自己已無法改變,而世界依舊。

所以,我覺得大多數觀眾都會認同艾瑞克的選擇:接受自我,做自己,直至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而對抗世界。對這個角色的代入滿足了現實中很多人(尤其是渴望張揚個性的青少年)不可即的願望。當然,這種強硬的姿態是建立在叢林法則的判決之上:和外貌的「歪瓜裂棗」相比,操控金屬的力量不但不是殘缺,而且對於建立在鋼鐵、合金基礎上的現代社會(特別是軍事武器方面)而言,簡直是堪比上帝。這種能力的性質使得艾瑞克處在一個優勢的地位。因此他無須自卑,可以義無反顧地和整個「普通人」的世界決裂。更何況,這個世界還欠了他一筆永遠也還不清的債。

變種人才是人類進化的方向,才是「the better men」。這個觀點太讓人想起尼采的「超人」學說。諷刺的是,納粹正是這一學說的忠實信徒。曾身為種族滅絕對象的艾瑞克,最終卻選擇了新的「種族主義」,這比「一段美好友情的結束」更讓人鬱郁。憤怒總比溫情更有力量,而排斥總比寬容繁殖得更快。因為前者容易,後者難。

查爾斯在片中也反覆提到這個詞語。但顯然,他所認為的「better」,包含著道德上的意義。我看的版本把「We have it in us to be the better men.」譯成「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很杯具地變成了一句狗血到讓人笑場的台詞,拿來說服央企的老總都有困難,更別說能把潛水艇拎出海底的萬磁王。實際這裡二人所談到的「better」指的還是超能力的意義。後來當向自己射來的飛彈已被艾瑞克掌控,查爾斯的第一反應是:

「艾瑞克,you said yourself,we're the better men.This is the time to prove it.」

這裡的「the better men」有了以德報怨的意味。在查爾斯的觀點看來,擁有超能力的人,必須在道德上也隨之進化,對「普通人」的敵意報以寬容的態度。這個邏輯未免太聖人,和這個講究權利的世界太格格不入,還違反了生物學上的進化論。所以X教授只能作為一個虛弱的理想主義者,到輪椅上去做行動的矮子。改天換地什麼的,還得靠金剛狼、暴風女這些動手派去實現。可是,用以牙還牙的方法改變的世界,就能夠讓每個人都得到「做自己」的自由嗎?現代人類的祖先以進化之名淘汰了尼安德特人,之後,他們又劃分出了自己的異端,並且終於在20世紀走到了滅絕同類的地步。如果真有一個完全屬於變種人的世界的話,又會發生什麼呢?

因此,寬容不是生存競爭中的絆腳石,而恰恰是自我保存的武器。如果遺傳下來的只有弱肉強食的食物鏈邏輯,那麼總有一天世上將無肉可食。查爾斯所要保存的是這最珍貴的基因。每一個有理性的生物都有機會攜帶著它,而並非只有人或變種人。唯有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才是平等的。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the better ma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