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Cars 2:世界大賽--Cars 2

赛车总动员/反斗車王(港)/世界大赛(台)

6.2 / 215,921人    USA:106分鐘

導演: 約翰拉薩特
演員: 歐文威爾森 米高肯恩 艾蜜莉莫蒂兒 約翰特托羅 喬曼塔納 湯瑪斯科瑞奇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1-07-16 04:17:33

丟失情懷的皮克斯


《賽車總動員2》或許會成為皮克斯迄今為止最失敗的一部作品了。這種失敗,並不指商業運作和票房上的失策,而是主題和情懷上的一次流失。僅從數據上來看,《賽車總動員2》並沒能從3D上撈得太多好處,在北美首周6800萬的票房中,來自3D螢幕的收入只佔到了四成(《玩具總動員3》則是60%)。這並不能說明觀眾對於所有的3D電影都開始了厭倦,因為一週後的《變形金剛3》在3D技術上的追求和反響要明顯強於《賽2》。雖然這兩部影片在類型和目標觀眾上不盡相同,但作為暑期檔的娛樂大片,過於接近的檔期,迫使觀眾和媒體在觀影選擇時橫向比較。最終的結果,是《變3》首周輕鬆突破兩億,而《賽2》第三週票房就跌到區區幾百多萬美元,影評人的指責和影迷們的失望早就了這條「滑鐵盧」曲線。

        拿《賽車總動員》與《變形金剛》做比較也許不算「公平」,後者有多年積累下粉絲作為基礎,而前者則僅僅依靠「皮克斯」這塊金字招牌的口碑,但假如影片本身質量過硬,如今的形勢也可以避免。作為皮克斯領袖,迪斯尼實權人物,以及「掛名」導演的約翰•拉賽特需要反省一下自己了。是不是這一次讓皮克斯「轉身」太急了?丟掉了情懷的「小檯燈」,去和夢工廠和藍天比拚純粹的娛樂效果,這才讓喜歡他們的影迷大失所望了。以真摯的情懷來推動故事,這是皮克斯多年來打動我們的「法寶」:《海底總動員》裡的父子情,《玩具總動員》系列的童年回憶,《料理鼠王》裡的執著理想,《飛屋環遊記》裡的相濡以沫,以及《瓦力》的末世感懷,都讓皮克斯領先的技術外殼下,蘊藏了「閃亮的靈魂」。哪怕是五年前的《賽1》中,也有滲入美國人骨髓裡的「公路情節」,但到了《賽2》,全都不見了。這不過是一部打著世界巡迴賽旗號的拼湊之作,毫無結構的鬆散劇情,令人厭倦的脫線人物,被惡搞、戲仿過無數次的間諜片套路,一個半小時的電影,除了幾處靚麗的場景,沒能讓人記住更多的東西。

在第一集中,好歹還有賽車「麥奎因」的自我尋找之路,從一而終的情感線索,雖有些說教,但至少完整,極度擬人化的賽車也算是種創新。可到了《賽2》里,拖車「板牙」從配角升級為主角,本來還算有趣的性格,卻被編劇們一而再,再而三的賣弄,變得令人生厭。讓一個平庸的草根人物,誤打誤撞變成了大英雄,這種「身份錯位」所營造出的喜劇效果,本來就是好萊塢用到濫的手法。皮克斯這次幾乎是偷懶地照搬了整個思路,板牙一路上脫線憨傻,每每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卻又在最後一刻智商暴增,挫敗陰謀解救女王。沒有留下任何解釋的空間,觀眾們在鼓譟的對白中,幾乎是被驅趕地從一個城市跑到另一個城市,無論是日本還是義大利,巴黎還是倫敦,不同的文化標誌被強迫性的賦予在了背景和角色上,哪怕視覺上再具有衝擊力,也給人某種生吞活剝的廉價感。到了日本就拿芥末和馬桶做文章,到了英國就得見大笨鐘和女王,這些浮於表面的獵奇標籤,不厭其煩的套用,即便是創造了插科打諢的笑料,但於劇情和人物並未太大的推動。回想皮克斯以前的作品,同樣是巴黎,《料理鼠王》就老老實實的在法國美食上下功夫,不是說不要展現異域文化,可純粹是為了全球票房的商業因素而硬塞進去,只能讓本就稀薄的劇情更加支離破碎。雖然片中也有不少海灣美景,可是沒有了人物情感來充實,即便動畫技術領先,《賽2》也不及《里約》來的感人抒懷…光靠小車們賣「萌」,是遠遠不夠滴。

影片中僅存的亮點,不是打醬油的賽車,也不是打雞血的拖車,而是那輛從容犀利的阿斯頓•馬丁。或許只有麥可•凱恩配音的「龐德車」以一敵百時,才能為影片找回一點殘存的情懷。《賽車總動員》本就不是皮克斯最具藝術價值的作品,其成功更多是在於衍生產品的商業推廣上。《賽2》肯定能讓這些可愛的卡通車模再度熱銷一把,可是作為一部電影,皮克斯應該反省下自己,是否還在遵循「最關心故事」的座右銘。

Luc,2011-7-10
發表於《東方早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