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郵差總按兩次鈴--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邮差总按两次铃/欲火焚身/邮差总按两次铃

6.6 / 24,525人    122分鐘

導演: 鮑勃‧拉佛遜
編劇: James M. Cain 大衛馬密
演員: 傑克尼柯遜 潔西卡蘭芝 John Colicos Michael Lern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的力量

2011-07-14 08:39:00

褪去黑色還剩什麼?——《郵差總按兩次門鈴》



      1981年版的《郵差總按兩次門鈴》翻拍自1946年的同名電影,但1981年版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遠比1946年原版要差。兩個故事講述方式一樣,關鍵情節處理一樣的電影,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如果僅用「一招鮮」來解釋是難以搪塞過去的。

    平心而論,1981年版的《郵差總按兩次門鈴》無論在生活細節的處理上,還是故事節奏的把握上,都要比1946年版更為出色。原版中很多時候敘事都是平鋪直敘,但在1981年版中,這點得到了很大的扭轉。

    例如影片開始階段,1946年版的主人公法蘭克看到路邊的招聘去應聘,而在1981年版本中,法蘭克去雙橡樹餐廳開始可不是為了應聘,一方面為了擺脫原來的搭車人,另一方面是為了吃白食,是雙橡樹餐廳的老闆尼克看到有便宜可佔,才決定雇用法蘭克。

    1981年版的這種敘事技巧,好處在於讓敘事擺脫了單純敘事功能,由一件小事順帶表現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一個貪心的老闆和一個流浪老油條已經凸顯出來。這也讓這個故事從一展開,就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息,人物已經在自己表現自己,不用導演再廢話告訴觀眾他是誰,他有什麼性格愛好等等,僅僅用一個情景就表現出來。

    看過兩個版本的都知道,1946年的版本有一條敘事輔線是檢察官塞克,這個人物送影片開始就出場,作為法律的代表,帶著強烈的宿命氣息一直在監視主人公法蘭克的一舉一動,直到影片結束。在1981年版本中,這條造作的輔線被徹底刪掉,檢察官塞克只在故事涉及到訴訟時出場。這樣做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刪減掉枝蔓情節,讓故事的焦點只落在主人公身上,同時可以加快敘事節奏。

    1981年版本對比1946年版本所做的重大改動還有,1946年影片有一個矯情又做作的勸誡結尾,車禍後法蘭克因為謀殺科拉被起訴,雖然符合影片情緒發展的需要,卻違背生活常理和法律通識。而1981年版讓影片在科拉死亡後結束,砍掉了訓誡的狗尾,避免了我們觀看港片國語版本時,普遍遇到的吃蒼蠅的感覺。

    如此說來,難道是1981年版比1946年版更好嗎?事實遠非如此。1981年版的編劇是大衛馬梅,此人作為評論家和老師,眼尖嘴利,一眼就可以發現別人劇本的毛病所在,所以他對1946年版劇本的某些修改,具備相當水準,這個毋庸置疑。

    但此人也堪稱美國版的鄭洞天,只要自己一上手,一流的評論家立即變身三流編劇,完全具備讓劇本慘不忍睹的本事,這部改編亦然。

    大衛馬梅對於《郵差總按兩次門鈴》劇本所做的最重大調整,是褪掉了劇本中的黑色電影元素,正是這個重大變化,讓這個令人感慨的故事平淡溫吞,甚至變得無趣起來。

    黑色電影劇作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是貪婪導致的毀滅。從《日落大道》、《雙重賠償》到《白熱》、《夜闌人未靜》,莫不如此。1946年的《郵差總按兩次門鈴》也是這樣。主人公法蘭克是流浪漢,受到女主人科拉的誘惑,一步步走進深淵,無法回頭。但法蘭克並非命中注定必然如此,他在影片開始是背景清白,有著無限可能的未來,而正是影片的際遇,讓他的其他可能都灰飛煙滅。

    在1981年大衛馬梅的劇本中,法蘭克一開始就展現出了他陰暗的一面,他的行為舉止已經說明了這個人因為過久的流浪生活,不再可能滿足於日常的正常生活;之後和科拉私奔一段,大衛馬梅更讓法蘭克在汽車站與人賭博贏錢;在車禍殺害老闆尼克之後,借檢察官塞克之口,說出了法蘭克前史:搶劫,坐牢……

    在1981年的版本中,也許法蘭克這個人物更為貼近真是生活,但卻很難獲得觀眾認同。1946年版影片主題是貪婪導致的毀滅,法蘭克處在轉變的關鍵時期,戲劇張力十足,但對於1981年版法蘭克來說,此時生活早已經毀滅了,現在不過是繼續往下掉的過程,什麼時候掉到底什麼時候算,你根本看不到現在的法蘭克要與過往的說再見的任何努力。

    在1946年版本中的雙橡樹餐廳,是引起貪婪的目標。正是老闆尼克決定賣掉雙橡樹餐廳,導致了科拉要痛下殺手。到了1981年版,雙橡樹餐廳變成了一個路邊的小破房,為這個破房子殺人簡直不可想像,於是大衛馬梅編造了一個更離譜的情節,尼克變成了希臘人,有著數不清的朋友和親戚,這讓科拉和法蘭克的私奔變成不可能的,所以這對充滿情慾的愛人只能為愛殺死尼克。換句說話,尼克該死。

    把美好的東西毀給你看,這個過程是充滿戲劇張力吸引人關注,容易引起觀眾共鳴,但是把已經毀掉的東西再砸碎,恐怕趕興趣的人就寥寥的。對大衛馬梅來說,也許細節技巧比主題更重要,也許他想把這對笨手笨腳舉止失常的愛侶拍成《邦尼和克萊德》,所以他能一以貫之的搞砸了一個又一個的劇本。

    蛇蠍美人是黑色電影的另一個重要特徵之一。1946年版本中的科拉由拉娜特納飾演,一襲白衣冷艷動人。人物還沒出場,是一管口紅滾出畫面,人未到,充滿挑逗的氣息已經迎面撲來。在1981年版本中,傑西卡蘭格飾演的科拉出場就黯淡太多了,只見一個壯碩的中年女人在裡間揉麵,此時的法蘭克不愧為低下階層的人,一眼就相中了這個身材壯碩的女人,難道是因為好生娃嗎?

    在1946年版本中,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完全了解這個冷艷女人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這個科拉一直保持著神秘美麗,她的功利和算計並不會時時刻刻寫在臉上,與法蘭克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但關鍵決定她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做出。1981年版中,大衛馬梅把科拉處理成了殺手版的《廊橋遺夢》,一邊享受著自己的情慾,一邊對丈夫尼克痛下殺手,大衛馬梅也許是為了迎合當時的女權運動,嘗試對女主人公做同情的了解,不過這種同情的了解並沒有給科拉這個人物帶來人性的光輝,反而對人物自身狠狠抽了記耳光。要知道,在螢幕上,觀眾寧願喜歡冷艷的壞女人,也不要情慾勃發的蠢女人。同情她?也許,喜愛?這就很難了。

    在大衛馬梅褪掉了1946年版的黑色電影元素之後,《郵差總按兩次門鈴》這個故事確實被洗白了,變成了讓我們試著去同情的了解一個天生犯罪人和情慾旺盛的蠢婦人合謀殺夫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經脈盡斷、武功全廢,雖然兩個故事還有著同樣的敘事手法,同樣的關鍵事件,但是他們在本質上已然沒有相同的精神核心,沒有相同的代入感,也沒有一樣的吸引力。

    什麼叫棄其精華取其糟粕的改編,什麼叫化深刻為膚淺的改編,大衛馬梅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