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球之夜 Night on Earth

地球之夜/地球这分钟/地球一夜

7.7 / 66,285人    129分鐘

導演: 吉姆賈木許
編劇: 吉姆賈木許
演員: 珍娜羅蘭 薇諾娜瑞德 Lisanne Falk Alan Randolph Scott Anthony Portill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野森林

2011-07-13 17:54:52

[地球之夜]電影賞析與美國當代獨立電影的發展


[地球之夜]電影賞析與美國當代獨立電影的發展
               

    其實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美國獨立電影的興起,在美國觀看的獨立電影的觀眾群體也在慢慢明晰,他們不是18到24歲的青少年,而是一群穩定的中年人,他們不僅止於當時大製片廠湧現出了娛樂化的大製作,而更多的對社會的邊緣群體和更廣泛的文化現象投以關注。當然也正因為獨立電影的特性之一在於受製片廠制度的束縛大幅縮小以及他們在電影創作選材和角度更顯個人化和多樣化,所以那些被主流文化忽視的聲音在這一類電影中得到足夠的展現,而描寫文化多樣化,以及世界各處所發生的小人物的問題的電影[地球之夜]就在興盛的九十年代初期成為當時獨立電影的典型之作。

    [地球之夜]是一部典型的中低成本並瀰漫著強烈的導演風格的獨立製作,採用分段式聯結又各自獨立的敘事方式展現了在世界五個不同的地方從深夜到黎明的五個不同的夜晚時段所發生在計程車上的故事。此外每個故事所傳達的主題和關注視角也都深深打上了各個地方的印跡。比如第一個故事在洛杉磯,作者就講述了與好萊塢相關、著力於人生價值觀上的差異和思考,而接連的第二個故事則發生在紐約,講述移民和文化差異帶來的反思。在羅馬的故事植根於當地的宗教文化,巴黎和赫爾辛基的故事則分別展現一段與盲女孩若有若無的浪漫情愫和底層平民生活下殘酷失衡的社會和週遭。通過這五個各成一章的生動故事和在時間場景之下的相互聯結,在觀眾看完電影經歷過整個夜晚之後,作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只要我們適當地投以關注,總會有些故事和裡面的小人物散發著光彩,這廣袤的這片土地上,故事是無窮無盡、甚至是豐富多彩的。這是一個跨文化的視野,也是獨立電影製作所一直堅持的多元化視角和創作觀念。

    但是即使五個故事各自獨立,每個篇章也是都有一定規則的敘事套路,比如在開始要先採用幾個所拍攝城市的空鏡頭,然後在沉靜當中娓娓道來的狀態下展開敘事,在敘事中間的結構當中也同時以室外計程車在夜晚街道間前行為轉場,其他的大部份段落都是展現封閉的計程車內景,用的鏡頭方式和景別處理也相當簡潔,鏡頭基本已固定鏡頭為主,而景別也一般以近景為主,鏡頭的剪接也只是最簡練的切的方式,絕無其他花哨的處理方法,所以五個故事段落在看起來都顯得異常沉靜和乾淨,使觀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敘事和人物當中,當然也因為每個故事短小精悍,加上光彩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精心設計下的有意思的細節,使得每個短片並沒因這平實無華的導演處理顯得沒有生氣和無聊,反而在這樣的「無為」當中做到了「有為」------導演處理沒有妨礙到敘事環節,沒有拖敘事後腿。

    可能這會給第一次看[地球之夜]的觀者一個很強烈的錯覺,就是會盲目地認為其作者的影像風格是很弱的,甚至讓人很難覺察出他有怎樣的影像特點,在我看來,就是這樣平實讓人不易覺察的鏡頭處理反倒會令觀者忽略掉影片在呈現上可能注意到的導演的痕跡,會使觀者在最大程度上將著眼點聚焦於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本身,採用一種客觀視角進入所要展現的敘事當中,讓我們在不動生色當中迎接故事的開始與發展。但也因為導演吉姆•賈木許有著老道的敘事功力,能將平淡甚至有些普通的生活化題材提取出其中的有趣的戲劇性,就第一個故事來說,在最開始分線幾筆帶過展現兩個人的職業與整體特點,接著借用打電話的巧合設置兩人的相遇,然後在大段落的計程車場景段落生動描寫了兩個人的差異與對立,在結局即將在我們預料之時轉合的時候,突然迎來的是又是一個尚處於情理之中又讓人略感驚訝的結尾,這之間沒有借用風格化的剪輯及配樂對故事的高潮加以輔助,而是在平靜悵然當中讓人陷入了一種回味的思索,這就是導演技巧和影像特點完美結合的理想狀態。

    在創作觀念上導演很好地秉承了獨立電影的精神特質,將鏡頭描寫當下社會現實中的小人物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很容易讓人忽略的故事和場面。在回顧完這五個短小有富有現實感並不失有趣的小故事之後,就會令觀眾發覺:其實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本身就被作者挖掘出了特有的魅力,這是一個能在平淡中窺見出難忘的地球之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