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諜對諜--Syriana

辛瑞那/谍对谍/迷中迷

6.9 / 134,307人    128分鐘

導演: 史蒂芬葛漢
編劇: 羅柏貝爾 史蒂芬葛漢
演員: 喬治克隆尼 麥特戴蒙 亞曼達彼特 克里斯庫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Q

2011-07-10 22:22:51

紅袖添飯:簡談《辛瑞那》(Syriana)的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


http://i.mtime.com/hongxiutianfan/blog/313581/
 
  《辛瑞那》(Syriana)是2005最為神奇的電影,可惜由於內容稍微有些複雜微妙,絕大多數隻圖消遣的觀眾沒法沉下心去琢磨,故而不大待見。而且這種複雜微妙,主要是因為在題材層面的專業性,不是電影技法方面的。因此,為了讓更多人來欣賞此片,有必要先拆除這個知識壁壘。但這種知識性,正體現出編導「充分尊重觀眾智商」的嚴謹態度,那些為了短暫的取悅而編造看似容易理解的弱智荒唐情節的電影,才是對觀眾的最大不尊重——當然,這種判斷僅限於現實題材電影。

  閒話少說,正事開鑼。按照俺自己的理解,簡單整理一下影片中出現的線索與人物;不對之處,還望達人指正;同時,也希望能對大家理解該片有些小小的幫助。當然,認為「看電影只不過是看個特效聽個聲響」的同學可以忽略此文,免得浪費時間、徒增煩惱。^_^

【CIA與飛彈】

  George Clooney同學扮演的CIA特工,是一線特工,CIA術語叫「field agent」,也就是CIA從情報到實施環節的最後一環——實際執行任務的人。

  電影開頭在德黑蘭跟Clooney交涉的是兩兄弟,剛看開頭時,他們的身份還只是「伊朗地下軍火商」,後來我們從CIA頭頭們的談話中可了解到,他們其實是「腐敗」的伊朗情報人員。Clooney殺他們的具體理由,電影並沒有明說,但絕對是CIA的委派的任務,非他自己私自行動。CIA應當是發現那兩兄弟實際上是伊朗情報官,所以才要將計就計借軍火交易之便殺了他們;但是沒想到這兩兄弟在職務之便,還幹些「私活」——把一顆飛彈賣給了中東恐怖組織。這顆飛彈就是後來巴基斯坦少年用於充當「人肉炸彈」轟炸油港的武器。(美國曆史上做過N多這樣「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經常尿床的拉登同學,當年就是美國撈的幫助對象)

  本來這樣的刺殺行動是秘而不宣的,大家悶在肚子裡就行了。但是Clooney的角色太過於負有責任心,堅持給上級打報告說丟失一枚飛彈的事情(美國官方很可能在「暗殺爆炸」事件之後就立馬發表了聲明,標明此事與美國無關;如果Clooney在飛彈的事情上咬住不放,「暗殺伊朗情報官員」的事很可能被捅出來;電影中多次暗示Clooney雖然能力不錯,但是還不適合這種官僚作風);上司本來想召他回總局當個坐辦公室的「管理層」,誰知他在一次CIA與國會中東小組的一次聯合聽證會上再次口無遮攔(挑戰「政治家」們的幼稚想法),從而失去升職坐辦公室的機會。

  既然不能在CIA總部當文職,他決定還是回到自己最擅長的「前線」好了。這時,正好CIA根據美國利益,決定支持中東那個富有的石油國家的二王子做繼承人,那樣好讓美國更好地控制;而大王子則頗有思想和號召力且不想依靠美國,已成眼中釘。因此,Clooney再次充當了CIA(或者說美國)的棋子——被派去執行暗殺大王子計劃。和他聯繫的,是以前充當過美國情報工作的一個名叫「穆薩維」的傢伙(黎巴嫩真主黨前總書記就叫穆薩維,也許電影是在致敬?哈哈~~),由這個傢伙提供給Clooney同志關於大王子的情報。沒想到的是,這個穆薩維同志早已不在美國這邊,或者說他至少是多重間諜,或者說在那個點上,他是為伊朗工作的。Clooney殺了伊朗的情報官,為了向伊朗邀功,穆同學反過來綁架了Clooney,而且試圖通過刑訊逼供挖出美國部署在伊朗乃至中東的整個情報線來;幸好當時是在黎巴嫩真主黨境內,真主黨和美國雖然也是死對頭,但黨總書記(類似現任的「哈桑」同學)暫時不想美國情報官在自己轄區內發生過於嚴重的事故(那樣可能會激起美國的強烈反彈),所以制止了穆同學要Clooney的命。以後就是外交程序了,大家都退一步,Clooney也被美國大使館轉運回了華盛頓醫院。但是,因為穆薩維同學已經放出口風:Clooney就是殺害伊朗情報官的人,CIA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只好刻意疏遠和Clooney的聯繫(這裡有一段精彩的場景:Clooney的三個上司討論如何撒謊,說Clooney早就脫離他們控制云云),實際上是完全拋棄Clooney,讓他充當了炮灰。即使Clooney同學在伊朗情報機關的報復下不死,他也會因為FBI對他的調查而被捕入獄(那樣就可以封住他的嘴了)。

  Clooney同學要反擊的話,就必須找出是誰想封住他的口,也就是說要找出「刺殺大王子」行動的幕後主使人。幸好Clooney還有個秘密武器,那就是那個名叫「斯坦」的神秘人物(威廉 Hurt扮演)。斯坦這哥們出場的時候已經不在情報機關工作(從事什麼「顧問」工作,和俺導師一樣,嘻嘻),但是電影無疑暗示他有很強的情報資訊網(有點類似於《慕尼黑》中那個「法國老爹」),Clooney多次找他幫忙,是他指點Clooney去找懷庭(Dean Whiting)同學。懷哥們的身份,電影雖然沒有直接透露,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是美國數一數二的律師事務所的創始人之一,政治能力可謂通天,他的事務所大到為中東石油王國處理生意,正是他相中了親美(且無能)的二王子而要幫助後者幹掉反美的大王子。所以,說白了,懷庭這個「人」,代表的就是那種無處不在的「美國力量」,或者說「美國霸權」。跟這種人鬥,來斯文的肯定不行,好在Clooney是一線特工,深知所謂「貝魯特法則」(實際上就是「不擇手段」的法則),他直接威脅懷庭同學和他家人的生命,這個他是能做到的。Clooney贏了,對他的調查停止了,他也拿回了護照。至於他為什麼重返中東,為什麼要再去見大王子,是為了阻止暗殺嗎?電影並沒有明說,但Clooney這個角色的性格電影已經展示得很清楚了,他有自己的原則;雖然他的整個情報生涯都是被人利用,但他還是想儘量保持某種Integrity,這個詞我覺得很難準確翻譯成中文,是「正直,誠實,廉正,完整,完全」多種意思的融合,但並不完全是個「道德」概念。反正是出於這種Integrity,他就去了,在見到大王子的那一刻,精確制導飛彈也在他們中間爆炸......

  所謂飛彈,說複雜是複雜,說簡單也簡單:給她一個目標指令,它飛到目標然後爆炸就是了。不同的是「制導」方式,也就是目標輸入和確認的模式。這個目標可以是一個雷射發射器照射的點,那就是雷射制導飛彈(這一模式,可參見《燃眉追擊》(Clear and Present Danger)中轟炸毒梟聚會的場景);目標也可能是事先就輸入導引晶片、發射後無需全程動態調整的(適合對付體積比較大的不動目標)。電影中所採用的,最有可能是機載或艦載精確制導飛彈,由飛機上的雷射定位裝置或者通過軍事衛星的視訊定位裝置,來指引飛彈飛向目標;以影片中實際的畫面效果來看,通過衛星定位的可能性更大(《愛國者遊戲》(Patriot Games)中也有用這一模式來襲擊恐怖份子基地),當然,也不排除用上了電子偵察機的定位系統。

【石油、華盛頓與世界】

  影片四條故事主線中,馬特戴蒙的能源分析師和兩個巴基斯坦「少年恐怖份子養成」的故事都比較簡單,容易理解,這裡不多說了(戴蒙代表公司參加石油國王Party時,兒子觸電身亡,大王子以給他們公司石油開採權作為補償,進而讓他當上自己的經濟顧問;戴蒙想和王子一起發動政變實現理想,但是被美國破壞)。比CIA這條線更複雜的,是華盛頓律師這條線,當然,這一切都是石油引起的,就讓我們從石油談起:

  電影的開始,黑哥們小律師本尼迪克特去見懷庭的時候,後者就說明了目前局勢:Connex這個美國大石油公司在中東石油競標中,輸給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後面的資訊提示來看,這是大王子有意脫離美國的努力);而一個叫Killen的小石油公司(總部在德克薩斯,布希他家開的?嘻嘻~~)卻獲得了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原生油田的開發權(因為中國石油公司接手那個中東石油項目,受僱於美國公司的巴基斯坦少年失業了,稀里糊塗被誘惑進了恐怖組織……嘿嘿,這個關係是不是有點那個?不是映射俺們偉大的祖國暗中助長恐怖勢力嗎?Anyway,這樣大是大非的小事,和本文無關,讓政治家們考慮去吧~~)。所謂「失之東隅,補之西牆」什麼的,Connex就想通過併購Killen的方式來吞下哈薩克斯坦這個大肥肉。表面看來,這只是公司行為,但背後卻關係到美國的國計民生,所以政府不會不理的。說白了就是:為了美國利益,所有人都是希望合併成功、然後奪得哈薩克斯坦油田的;但是在「業務層面」,卻要做出些成績來,好顯得美國司法界有些「誠意」,不至於落下「為了政治利益犧牲司法公正」的把柄,而我們的小黑哥們律師本尼迪克特同學,正是處於這場風暴的節骨眼。

  從工作關係來看,本尼迪克特是屬於懷庭所有的律師事務所的中下級律師。前面說了,懷庭能量非常大,Connex石油集團也是他的客戶之一,他給本尼迪克特的任務,就是要查出以Killen這麼小公司的能量,是如何獲得哈薩克斯坦那塊肥肉的;這其中肯定有貓膩,儘早查出來,就可以趕在美國司法部前頭儘早想好對策。注意,這裡「查清貓膩」並不表示律師事務所是為了司法公正,而是說問題肯定是存在的,他們首先要搞清楚問題有多大,牽涉到什麼層面的人,才能想清楚到時候要通過做出什麼樣的犧牲,才能給公眾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這些,就是本尼迪克特所說的「due diligence」。本來這一詞彙是指公司併購時雙方要事先查清對方的底子,以防止不必要的損害。在本片中,該詞有了更深一層含義,那就是「做給人看的調查」。因為上到美國政府,下到美國人民,都是會從這一合併(進而控制哈薩克斯坦油田)中獲得好處的,所以沒人會真正反對。但是政治經濟圈中的「黑幕」又是人所共知的,不挑出幾個「替死鬼」來,是大家都無法相信的——或者更精確的說——是會給美國「司法公正」這塊溫情脈脈的面紗抹黑的。所以,必需要有這「必要的勤奮」。

  問題的關鍵在於,以誰作為犧牲?Killen公司是通過賄賂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長的方式獲得油田開採權的(具體賄賂的途徑和方式,電影中通過本尼迪克特之口說得很清楚,這裡就不囉嗦了),具體執行人是Danny Dalton。電影並沒有具體透露這個傢伙是幹嘛的,但通過已知資訊可推斷:他是Killen總裁吉米 Pope的好朋友(甚至有可能是合夥人),同是德克薩斯人,不知怎麼和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長搭上了關係,Killen通過他設立空殼公司以資助部長女兒私立學費的渠道,向部長行賄了7000萬美元。具諷刺意義的是,美國法律中是明文規定「賄賂外國官員是犯罪」的,儘管私下做的很多,但正如懷特說的:「在華盛頓,沒有調查你就說明你是清白的」。言下之意是「多少黑幕是隱藏在法律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啊。

  美國司法部是清楚這點的,大檢察官Donald千方百計想從本尼迪克特這裡套資訊,沒想到小黑哥們「看起來像綿羊」,其實是狡猾的「老虎」,能跟司法部玩交易。他們在電影后半段達成協議:只要本尼迪克特查出足夠的「黑幕」證據和足夠級別的「腐敗分子」,司法部就會罷手,從而通過Connex和Killen的合併案;但是,光有一個Danny Dalton是不夠的,還得多加一個「夠份量」的替死鬼才夠「遮羞」。狡猾的本尼迪克特趁機將自己的直接上司Sydney Hewitt拉下水。Sydney也是列屬懷庭的律師事務所,是比本尼迪克特高一級別的合夥人,當時擔任Connex集團華府地區的首席顧問。他也從併購案中私下撈了不少好處。本來這沒啥,但輪到「墊背」,算他運氣差。這件事情肯定也是經過懷庭首肯或預設的,丟車保帥嘛,政治風浪里要玩大的就得懂得妥協與出賣。

  說到妥協、背叛啥的,該片中CIA與律師這兩條線可謂展現得淋漓盡致,複雜而微妙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關係,都以「原生態」的方式現形了,看似不動聲色,實則觸目驚心。電影中有個小線索大家可別忽視了,那就是CLI(Committee for the Liberation of Iran,伊朗解放委員會)這個組織。它不是政府機構,但卻是個強有力的Lobbying組織,也就是能對國家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的民間組織,組織成員來頭可都不小,懷庭、Connex和Killen的頭頭們、Danny Dalton等都是其成員,可以猜測的是其中很可能還有不少資深參議員與眾議員。挖掘到底的話,該組織其實代表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美國為什麼要「解放伊朗」?當然不會是為了伊朗民眾享受民主與自由,而是為了自己可以在世界石油競爭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控制了伊朗,美國就能更方便地將中東地區(已經控制了的伊拉克地區)和哈薩可斯坦的石油走陸地管道輸送到歐洲地區,這比海運至少要節約一半的成本。對於一個國家的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來說,石油是血液,管道就是血管,諸位看看這幾年圍繞俄羅斯石油輸出管道的交鋒,就會明白其中利害。

【亂里乾坤,自有精妙】

  搞清楚了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之後,本片其實不難懂。我們對電影的不明白之處,恰好是反映了普通民眾對高層內幕和世界風雲不得其解的狀態。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呈現,而不是答案,甚至也不是批判。但我覺得這種精妙的呈現,比任何直接的批判或膚淺的答案都要有力量。

  所以,是的,《Syriana》是我2005年最喜歡的影片之一。從題材和表現手法來看,它和《斷臂山》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兩極(一個理性,一個感性),但各自都精確地把握了自身題材所內涵的神韻,以及選擇了表現題材的最細膩而微妙的途徑。具體好處,俺想另文詳敘。

  總的感覺,《Syriana》其實應當比《晚安好運》(Good Night, Good Luck)、《卡波提》(Capote)、甚至《衝撞》(Crash)更應該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但大家也看到了,影片對於美國現實政治的批判要比其他所有影片都要辛辣、生猛得多(更何況是這種有理有據的批判,絕非憤青似地高調耍無賴),所謂奧斯卡也不過是個「面子工程」,自然也就容不下這樣的「異端」了。但個人覺得,《Syriana》在電影藝術上的成就,比之題材的衝擊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影片的攝影、台詞、表演、場面調度、剪輯、故事結構、內涵情感......無一不精妙。如此龐大的格局,如此複雜的線索,如此眾多的人物,細細回想起來,都非常恰當而完美地分佈並隱隱相連,實在是令人讚嘆。隨便提一點比較微妙展現而容易被忽視的東東:大家有沒有注意,在四條線索中,都隱藏著容易被忽視「父子關係」呢?展開來去,電影中還有多少這樣好玩而耐人尋味的東東啊......

  《Syriana》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凌亂,實則精妙細膩的電影。看了這樣的電影,那些以「線索、人物眾多」作為「故事講得很糟糕」之藉口的導演,應該狠狠地汗顏一下。毫不誇張的說,《辛瑞那》這樣的電影,是甩給那些不負責任、敷衍了事的編導們的一記辛辣而響亮的耳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