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武侠/同谋者/

7.1 / 13,471人    115分鐘 | USA:9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林愛華
演員: 甄子丹 金城武 湯唯 王羽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ydneyCarton

2011-07-05 17:12:34

武而不俠——陳可辛的《禿頭歌女》


(本評論略有提及劇情,但基本不影響觀賞,不過看過電影再看可能感覺更好)

陳可辛的電影通常有這樣的特徵:總體上而言,從工業標準講,他的電影在製作的各環節都相對比較考究,能看得出來下了一番功夫,至少是不能被稱為爛片,且在國內類型片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開拓,很少失控,很少有失水準,基本上質量是有保證的。所以,儘管他的影片在大陸市場從來沒贏得真正的票房成功(《如果愛》是絕對的票房失利,《投名狀》雖然絕對數字尚可但成本太高還是賠錢,只有半坐後台的《十月圍城》是大致打平,小有盈餘),但他的製作從來不缺投資的原因。他也算是國內不多的能贏得口碑的大片導演之一。但另一方面講,他的影片常給你的感覺是:雖然不差,但離優秀總還差一點,製作精巧卻又常陷於平庸。這種特點在他進入大陸市場後,表現得更為明顯。這部《武俠》給我的感受也是如此。它的各環節各單位匯聚的可以算目前華語影壇的一流入才:黎耀輝的攝影,奚仲文的美術,林愛華的劇本,甄子丹的武指,音樂更是彙集了目前港片最牛的陳光榮和金培達外加成仙的竇唯,演員方面甄子丹、金城武、湯唯不說,還請出獨臂大俠王羽,這樣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但看完一回憶,還是覺得這一桌好料搭在一起,說不清是佛跳牆,還是亂燉。

欠統一的混搭

陳可辛之前說要用此片創造一個嶄新的武俠世界。從成品來看,這片除了片名跟咆哮的王羽先生,著實跟武俠沒太大關係。但類型的劃分姑且不論——想抗議的可以看看人尤奈斯庫掛羊頭賣狗肉的那幾部戲——確實還是有點新東西的。不過這種新並沒有太多純粹原創,更多是來自混搭,且這些元素在國產電影中使用得著實不多,確實能給人新奇之感。

但問題在於,這種風格上的混搭和劇情上對其的迎合,造成了較嚴重的分裂感——拎出來單看,都挺不錯,但強點在一起,卻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影片的整體框架,很像克洛南伯格的《暴力史》。但《暴力史》簡單粗暴,反而可將一個主題挖掘得很深。《武俠》作為商業大製作,當然要拓寬格局,於是,又引入了易卜生式理想主義的主題——金城武扮演的偵探就是這樣一個有著《人民公敵》中的斯多克芒大夫、《野鴨》中的格瑞格斯(某種意義上更像後者)個性的赤子型角色。如果處理得好,那麼兩股似乎都具有正當理由的力量碰撞,可以產生黑格爾美學中各持有「永恆正義」的雙方相互糾結的悲劇效果,故事會很精彩。但《武俠》在處理時,結合得並不是很好,各種主題並不是像麻繩那樣擰成一股,而是分著階段地側重。每每略入佳境,眼看就要迸出火花,卻又迅即一轉,看似巧妙地轉場,實則點到即止,像個匆忙的導遊一樣帶著你趕赴下一處景點。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單場戲的節奏、設計、台詞都挺巧妙,可連在一起,無論是金城武和甄子丹之間,還是甄子丹和王羽之間,矛盾還沒到極點就走上解決之徑。相對來講,前面的戲因為有著案情的懸念和角色的刻畫,還相對緊湊,人物也有立體的趨勢,後面的戲則明顯蓄力不足,僅依靠場面的光鮮好看來強撐。

在這種前後的大割裂之下,劇本的閒筆也顯得略多。像金城武回憶三大逃犯,像突然冒出的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甚至湯唯的一些過往回憶都顯得多餘。這種冗餘不僅容易讓觀眾齣戲,更重要的是完全孤伶伶地杵在戲中,莫名生出些毫不相幹的章節,連推理小說中的敘事陷阱也算不上,只會害觀眾白費腦筋。這種問題給我的感覺是劇本應該修改過很多遍,可能之前埋的線下一稿就被刪去,只留個線頭在那純粹用來渲染氣氛。

劇本上的割裂在影像上也體現出來。前半部濃重的CSI+Discovery風,勾勒出的是在混沌蒙蔽的世界裡科學昌明帶來的新派偵探故事,大量使用高速慢鏡和紀錄片式的場面還原(這種手法原本是紀錄片借鑑故事片的,現在又出口轉內銷,營造出一種有趣的戲倣傚果)。而後半段,則回到動作片的老路,前半部的精確細微被幾個場景開闊的俯拍宕開一筆,偏寫實風格也轉向寫意的連場動作,從《臥虎藏龍》到《獨臂刀》,一場場經典武俠片致敬後影片以一種略帶自嘲的方式收尾。不過,由於場面都拍得好看新奇,這些區別跟劇本的問題比倒顯得無甚大礙。(影片用了不少自然光照明和火把光營造的燭光效果,造成寫實的粗顆粒和人物形象的晦暗不明,很值得一品)


讓子丹飛

看甄子丹的電影有一個好處:花一部電影的時間和票價,看兩部電影。典型的就是他跟葉偉信合作的幾部,像是把一部略嫌陰暗的文藝片和一部無腦動作片剪輯在一起的效果。不過,現在不是動作片的黃金時代,純粹為打而打沒有市場,很少會有影片專門為打戲服務。但偏偏甄子丹又算是功夫巨星時代最後一棵苗,有他的戲,除了見過大爺,怎麼著也得磨出一段動作戲,不管是不是跟主線和諧。

平心而論,甄子丹在這部戲中的武術設計是比較出色的,幾場打鬥均設計得可圈可點。最精彩的還是開場戲,因為與劇情結合最緊,所以安排得大巧若拙,在封閉空間內騰挪翻飛,朴而不笨。與惠英紅、王羽的打鬥也各有特點。前者充分展現了雙手刀的兵器特性,花而不亂,後者則將王羽的霸氣體現的淋漓盡致。

但這後兩場戲,卻顯得有些不合全局。當對甄子丹一個環繞仰拍的時候,我已經暗暗叫苦了,這個鏡頭有兩重意思:不僅意味著主角的角色回歸,更意味著——陳導,您去休息一會兒吧,讓哥憋了老半天苦逼面癱了,哥要向天下宣佈:我甄子丹又回來了!果然,後面這場戲,武打上精彩而飛揚,劇情上不可避免的冗餘。到了結尾一場,雖然編劇苦心編了段暗藏殺機的文戲作鋪墊,但王羽還是在咆哮中淪為武打道具。

不過,好歹甄子丹沒有像《十月圍城》中那樣執著的鬧獨立玩跑酷,總算是壓抑了showtime的衝動。事實上,若沒有他的表現,《武俠》就完全稱不上武俠了。甄子丹就是一柄雙刃劍,在純粹動作片近乎消亡的今天對甄子丹的使用必須有所抑制,他的功效才能最大發揮。

科學vs神功?

這恐怕是《武俠》中隱含的最大吐槽點。

從早期武俠片來看,基本是武俠神怪不分的,典型的就是《火燒紅蓮寺》里使用召喚獸般的如來神掌。直到徐克的《蝶變》(可能會有更早,但我沒考證,不過古龍、黃鷹系的一些武俠在炫耀奇技淫巧的同時也起到了破除神怪迷信的效果),對科學技術與傳統武功之間的矛盾才開始大張旗鼓的提及。而像《武俠》這樣完全cos CSI做法的,可能還是第一次。畢竟前人再前進,也只是止於技術,《武俠》真切地從觀念上涉及到科學了。

不過,《武俠》對現代科技的態度十分曖昧。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它將一直被詬病為非科學的中醫中的針灸術和西方式的醫學理論相結合,產生的效果如同這片中已進入民國卻還長辮及肩的混沌時代一樣,故意讓你看不清晰。影片讓科技重現了神功,在神功蓋世時,又讓科技缺位,最終讓中醫+自然科學終結神功……


儘管《武俠》的吐槽點非常多(我預測會有考證黨吐槽到義和拳的),但一如陳可辛作品的特點——這絕不是一部爛片。事實上,它的製作工藝較國內市場平均水平,要高出不少。如果你不是武俠片發燒友,不用嚴格意義上的類型片去要求它,作為一名普通觀眾,花錢去看它還是很值得的。而上面提到的問題,也不完全是問題,甚至可以作為看點一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