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幻世浮生--Mildred Pierce [TV]

幻世浮生/欲海情魔/米尔德丽德·皮尔斯

7.6 / 20,786人    336分鐘 (total run time)

導演: 陶德海恩斯
演員: 凱特溫絲蕾 瑪麗溫寧漢 蓋皮爾斯 Marin Ireland 布萊恩歐拜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11-06-27 01:18:39

高貴的錯覺


實話實說,我對這部2011年HBO的重頭戲實在太失望了。哪怕Kate Winslate與Evan Rachel Woods演得再傳神,故事的情節安排與人物刻畫也太不合理。Mildred的女兒Veda與情人Monty從頭至尾為所欲為,不可理喻,完全缺乏常人的思維習慣。圍繞這幾個中心人物發生的家庭倫理矛盾充滿了廉價肥皂劇的刺鼻嗆味兒,愛與恨都發生地沒頭沒腦,莫名其妙。

唯一值得寫寫,也是劇情前後比較連貫合理的一處,是Mildred對女兒Veda的教育方式。Mildred在1929大蕭條後為了獨自撫養兩個女兒,不得已乾起了小餐館女服務生的工作。她怕女兒們瞧不起她,將工作一事隱瞞了很久。後來終於被十幾歲的女兒Veda發現,激烈爭吵之後Mildred還是說自己是為了開餐館才去「下基層」學習的。這時我滿以為Mildred會實現某種精神的涅磐,終於意識到勞動本身的美與尊嚴;但有意思的竟然是Midred對女兒Veda妥協——她跟Veda說不要放棄頭腦裡的「高貴」觀念,換句話說,哪怕Mildred再窮再累再上不起檯面,只要女兒一直保持傳統教養人家的優渥習慣,保持一種藝術性的高貴氣質,那她的苦就沒白搭。

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家教育子女的悲劇方式吧,未必有劇中那麼極端性的大起大落,但終極目的都是讓子女脫離自己成長的清苦環境,成龍成鳳,若有可能,還要打入」上流社會「。很多年後(也有近的就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的),突然發現孩子打心眼裡瞧不起自己,再呼天搶地,悲痛欲絕。

Mildred為什麼不能讓Veda知道自己在餐館打工的事實?她怕女兒瞧不起自己,她怕這會影響女兒已經開始生長髮育的高貴氣質。也難怪,Veda最喜歡的事就是一天到晚向自己完全摸不著頭腦的庸俗父母說什麼蕭邦的鋼琴曲、什麼義大利歌劇唱詞、什麼時新華麗的名流名聞;她在母親寬大的羽翼庇護下完全不知人間疾苦,就連母親出售手工烤餅她都覺得丟人,更甭提還要穿上制服干一個伺候人的營生了。

但Veda腦子裡關於高尚生活的理念並非空穴來風。劇中最看不起穿制服的勞動者的其實正是勞動者Mildred自己,她是費了多大勁受了多少煎熬才被生活逼著走上了自給自足的勞動之路啊。Mildred自始至終從未真正享受過勞動給自己帶來的物質與精神自由,她下定決心降下身份的目的正是要讓女兒們錦衣玉食,讓她們保持」高貴的「精神理念與物質追求,讓她們成為高雅的淑女。所以到頭來,也只好難怪Veda會打心眼裡憎恨Glandale那個她成長的小破地方,憎恨自己有個拿不出手的媽。

這不由得讓我好奇人生兒育女的目的——不說那些一開始就指望著母憑子貴的,就是只考慮那些毫無私心一意為子女徹底奉獻的,這其中又有多少是在暗暗指望子女能成就自己某種未竟的事業或未成的理想呢?我想知道身為父母,在開始教育子女嚮往一種「更高」的生活方式時,是否意識到了這其實是自己對自己最大的否定與諷刺呢?而一個不尊重自我的父母,又怎麼可能指望教育出一個尊重自我與他人的孩子呢?

也許,是我們的人類社會將」高貴「一詞的涵義庸俗化了。不管是30年代的美國,還是新世紀的中國,高貴似乎總與物質的充裕脫不開干係。在大眾文化中,人們很少願意談論精神性的高貴——嚴謹、寬厚、自我犧牲、慈悲與善意——這些內在的精神品質因其虛幻而難以衡量,永遠無法成為流行的標籤;相對的,名牌、名表、名車、名流,這些表面化的物質標準因其顯赫明了而成為了高貴的代言人,糜爛的一擲千金被認為是氣派的,空洞的高談闊論被認可是時髦的,遠離勞動和坐享其成被艷羨是上流的、優雅的;而至於這些物質堆砌背後那些個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爾虞我詐,反正隱藏在不見天日的暗影里,只要聚光燈照不到,就毫不妨礙其表面的光鮮。Mildred所嚮往的高尚,Veda腦子裡那些不可遏制不顧一切的上流念頭,就是這種被物質渴望蒙蔽了的對高貴的錯覺。

因此,在女兒Veda鄙夷地遠離出生成長的小鎮時,Mildred的幡然悔悟才有種無比深切的悲涼。這一切難道不是明明白白早都由她自己一筆一划寫好了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