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Nowhere Boy

无处的男孩/摇滚天空约翰蓝侬少年时代(台)/约翰连侬不羁前传(港)

7.2 / 31,951人    98分鐘

導演: 珊泰勒伍德
演員: 亞倫泰勒強森 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vie

2011-06-20 23:49:55

影評:《Nowhere Boy》


       這是一部講述少年約翰•列儂成長經歷的電影。
    當我們認識列儂與麥卡特尼的時候,他們儼然已是名滿天下的巨星了;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回歸到披頭士的少年時代,一起共同經歷成長。
    導演Sam 泰勒-Wood是一位英國女視覺藝術家,之前獲得過的最大榮耀便是坎城電影節最佳短片金棕櫚獎。長篇作品數量不算多,《Nowhere Boy》可以說是為她的電影事業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列儂與麥卡特尼的扮演者分別為90年生的Aaron Johnson和湯瑪士 Sangster。前者出演過《特攻聯盟》,後者曾在《真愛至上》里與Liam Neeson搭檔演出父子,是的,就是那個眼神萌萌因愛上同班小女生而加入樂隊做鼓手的可愛孩子。
    影片的配角均由英國幾位實力派演員擔當。《英國病人》&《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中的Kristin Scott 湯瑪士飾演列儂的姨媽Mimi;最近大熱的「X教授」詹姆士 McAvoy現實生活中的妻子Anne-Marie Duff在其中飾演列儂的親生母親茱莉亞,她優雅風情的姿態像極了法國女人Marion Cotillard;《她比煙花寂寞》裡的David Morrissey則出演與列儂母親生活在一起的男人鮑比。
    這彷彿已成為現在電影搭配的固定模式:邀請幾位老面孔、實力派、眾人皆愛的重量級演員做「綠葉」,挑選一到兩位出眾新人戴「紅花」;這麼做既符合電影的商業運作規律,又能夠在觀影效果上大大出彩。
    Besides,傳記電影比其他類型影片在幫助新人獲得觀眾注意的這一方面上要容易操作的多,因為它自身便有著具有真實背景的主人公。所以Aaron Johnson和湯瑪士 Sangster也自然會因此受到更多關注。起碼在短時期內,影迷和披頭士的歌迷見到他們都會禁不住小聲說:「咦,這不是少年的列儂與麥卡特尼嗎?」
    在我眼中,英國電影很多要嘛學院派要嘛另類個性派。就拿年初大熱奧斯卡的《國王的演講》來說,以這一類為代表的便是前者。景別結構規範,嚴格控制剪輯率(單位時間內鏡頭容量的多少),敘事有條不紊,情理之中大於意料之外。
    Sam 泰勒-Wood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學院派的影響,《Nowhere Boy》的影像風格規整,尤其在幾段講述列儂與母親和姨媽的場景戲中,角色主觀體驗與客觀實際存在有了錯位,影片放大了此時的心理感受和角色情緒,「定位法」使用的相當出色。通俗翻譯過來,便是讓觀眾有了哭點。我也是沉浸在了這幾段情節的渲染之中,眼淚不自覺流出來。
    英國電影學家丹尼斯•賓厄姆在《Whose Lives Are They Anyway? The Biopic as Contemporary Film Genre》一書中,把傳記片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了:經典好萊塢時代——包容缺點的現實主義——作者電影——把傳記主人公當成顯微鏡底下的蒼蠅來批評、研究和結構——諷刺與戲仿——「少數派報告」——「新古典主義」。按照《Nowhere Boy》推出的時間來看,自然便是「新古典主義」下的傳記電影:影片風格和樣式更豐富多變,但在某些方面也是對早年傳記片產生了一定的呼應。在本片裡,與早期呼應到的應該是它的強烈的視覺效果。這可以從影片美輪美奐的影像風格中體會。
    好的作品總會讓我有起碼一到兩個記憶尤深的鏡頭。《Nowhere Boy》里存在我腦海裡的是:1、列儂摔門走後,Mimi與茱莉亞一人坐在客廳一人跪在走廊裡的空間鏡頭;2、茱莉亞與列儂的好友在路邊交談,轉身被一輛汽車撞飛後倒在地上的鏡頭,那大概持續了兩到三秒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許還有更深意的鏡頭語言或表現,只待之後一遍遍的反覆回味中體現了。

P.S.這是關於列儂的音樂傳記片,配樂當然也是不可或缺的精彩;只是這一方面我不配過多評論,言多必失。希望大家也順帶去關注影片的電影音樂part,絕不會令你失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