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開燈

2011-06-18 03:17:37

最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電影工業當中,通常有兩類作品會被冠以「偉大」的名號,一類作品是以內容題材開拓人們的視野、啟發人們的思想,另一類作品則是以手法技術提升電影的創作層次與創作空間。前一類作品由於涉及主觀判斷和文化差異,因此常常引發爭議,但相對來說,後者較為客觀,比較容易取得大眾的共識。

就後一類作品來說,最經典的範例便是《公民凱恩》,在這部美國片推出之前,電影敘事大多都採用單線、正敘方式來開展,但《公民凱恩》引入多人視角、倒敘與正敘穿插的方式,大幅度拓展了電影這項藝術工具的創作空間。另外一部經典範例則是《2001太空漫遊》,今日我們看到的太空科幻電影當中使用的元素,很大一部份都能在《2001太空漫遊》中找到。

《2001太空漫遊》是美國導演史坦利-庫布里克耗時四年、完成於1968年的作品。庫布里克這位導演很特別,作品不多,但大多被奉為經典,凡是最偉大導演的評選,總能看到他的名字,但他本人卻從未獲得任何像樣的奧斯卡獎項。他的作品常常遭到衛道人士和主流入士的批評,引發持續不斷的爭議。

庫布里克的作品總是挖掘人性的陰暗面、揭發人為體制在本質上的矛盾與醜陋。例如他拍攝的越戰電影《全金屬外殼》,沒有像其他導演那樣對戰爭場面進行殘酷寫實的刻畫,而是特意呈現軍隊訓練的去人性本質,其他導演批判的只是某一場戰爭或戰爭的總體,他卻站在更高的視角,批判軍隊體制的不道德特性,既然軍隊存在的目的便是訓練一群性格堅毅、殺人不眨眼的士兵,那麼戰爭如何殘酷及為何殘酷,便無需多言。

另外一部備受爭議、直到2000年才被英國解禁的作品《發條橙》,則挑戰教化體制的反人性本質。影片中刻畫一個無惡不作的邪惡青年,在接受調教和訓練後,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好人,但這種調教和訓練的過程卻極其不人道,引起普羅大眾的不滿聲浪,當局不得不撤回這些調教和訓練,讓青年回復他的「本性」。當人們談及人道時,主張的是不應當違反自然和人性的規律,例如逼迫一個好人違反本性去做壞事。那麼相同的,逼迫一個壞人違反他的本性不去做壞事,本質上也是不人道。由此推之,社會裡所有的教育制度、感化系統在本質上都是反人性、不人道的。

正由於庫布里克的作品提出的觀點和視角極為前衛,不免引發許多人的不滿與不安,但就本質上來說,他的觀點和視角並沒有錯誤,只是與主流的聲音不同,聽來有些刺耳罷了。也因為如此,庫布里克的作品雖然難以獲得奧斯卡獎這種主流機構的認同,卻被電影人士奉為經典,歷久不衰。

■《2001太空漫遊》是太空科幻電影的一座里程碑,可說是奠定了今日太空科幻電影的「標準」,它與《公民凱恩》的相似之處除了這點外,還有一點就是「不好看」。《2001太空漫遊》的節奏非常慢,一部2小時的作品,給人長達四小時的心理感受,而且絕大部份人看完後的評論是:看不懂。

《2001太空漫遊》的英文名稱是《2001: A space Odyssey》,其中2001指的是新世紀的頭一年,Odyssey則引用荷馬史詩《奧德賽》的名稱,這部史詩講述希臘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中獲得勝利、返家的故事,當中充滿冒險、試煉、死亡和新生的片段,常常被用來象徵「回歸」之旅。

《2001太空漫遊》的原文名稱多少點出庫布里克對宇宙、對未來、對科學、對生命的觀點:一個回歸本源的往復循環。因此,庫布里克所創作的太空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並不以某此的太空任務或太空旅行為主題,而是從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出發點,看待生命演化的本質和最終的歸宿。

《2001太空漫遊》由四個部份組成,第一個部份呈現的是人類的誕生,這部份當中沒有任何對白或旁白,只是如同國家地理頻道一般,長時間地記錄一群猿猴的作息。第二部份則直接跳躍到一段太空旅程,一群科學家到月球出任務,去觀察新發現的生命痕跡:一座黑色石碑。第三段則是相隔十八個月後,一艘太空船航向木星,去查探月球上黑色石碑所發射能量的指向之處。第四段是太空船抵達木星後,其中一名太空人穿越時空隧道後的經歷。

影片當中最大的看點自然是庫布里克站在1968年這個時間點,對未來太空科技和發展的描繪:人類登陸坑疤荒蕪的月球(現實發生於1969年)、在外星球上發現生命跡象、電腦成為人類依賴的太空工具、太空艙內的狀態和運作模式、冬眠下的航行與無重力下的漫遊、可以看見過去和未來的時光隧道。無論當中的描繪內容與現實的發展是否符合,這些描繪方式和對太空裡聲光效果的處理,都廣泛地被後來的太空科幻電影複製和引用。

影片的另一個看點是庫布里克的宇宙觀,也是至今仍然備受爭議和探討的部份。在片中的四個部份中,「黑色石碑」反覆出現且像徵意味濃厚。在第一部份中,黑色石碑突然出現在猿猴之中,此後便有猿猴學會使用長形股骨作為獵捕食物、攻擊他人的工具。在第二部份是科學家圍繞在偶然發掘出來的黑色石碑周圍拍照,卻受到石碑的電磁波攻擊。在第三部份中,太空船上的電腦為了確保任務--查探黑色石碑的本質,竟然對船上的太空人發動攻擊,造成傷亡。第四部份中,則是黑色石碑引發生命的更替和新生。

無論黑色石碑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非自然形成的事物,在人類誕生之初便存在,並延伸到無盡的未來,而且每次的出現似乎都伴隨著演化與進步。這是像徵上帝的存在嗎?相較於這個問題,更有趣的其實在第三部份,電腦對人類的攻擊。太空船上裝設一部性能高超的完美電腦,在航行過程中,這部電腦突然發出信號告知太空人,船上有一個設備出現問題即將故障,然而基地另一部同款電腦卻表示設備沒有問題。於是太空人們擔心船上的電腦有問題,討論著要將它關閉,不料引發電腦的反撲,停止運作休眠裝置,導致太空人死亡。

太空船上的電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在太空船啟航之初,有記者採訪當中的一名太空人,問道這款功能強大、近似完美的超級電腦是否有感情。太空人則回答這只有電腦自己才知道。從電腦後來的殺戮行為和被終止運行時的反應可以看出,電腦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感覺,它進化了。而在太空人們討論到電腦為什麼會出錯,電腦回答,這款電腦從來沒有錯過、絕對不會出錯,每次有錯誤發生,最終都證明是「人為疏失」。

船上這款電腦是人類製造的完美產物,就像人類是大自然的完美產物,電腦出錯後產生自我感覺、衍生殺戮,就像人類進化出智慧、航向太空、卻也殺戮異己、殺戮同類。這一切既是進化、也是出錯。當情況到了失控的地步,解決辦法只有一個:毀掉再重來。因此那塊黑色石碑是上帝的象徵、促進入類的進化,還是一個糾錯的機制,監控著人類的出錯行為?見仁見智。

在影片的最後一個部份裡頭,倖存的太空人穿過超現實的通道後,終於抵達目的地。他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巴洛克風格的房間裡頭,看見年紀蒼老許多的自己坐在飯廳裡吃飯,而這個蒼老的自己一個回頭,看到一個更加蒼老的自己躺在床上。沒多久後,這個更加蒼老的自己轉變為一個穿著太空衣的嬰孩,伸出手觸摸浮在眼前的黑色石碑,之後便漂浮在太空中仰望無垠的星空。

在這當中,巴洛克風格的房間象徵自己回到過去,但穿著太空衣的嬰孩又像徵著去到未來。與之呼應的,是片尾再次播放影片最開頭的配樂: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的第一段。生命如同一個循環,源起--進化--毀滅--重生,在走向未來的同時,又走向源頭,而人類航向太空、航向未來的旅程,歸根到底,其實就是一段回歸之旅。

以《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作為電影開頭和結尾的配樂,也是《2001太空漫遊》的一個趣味點。《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是理查-施特勞斯根據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同名著作進行創作的一首交響詩,當中描繪的是一個唯心的宗教信仰者轉變為唯物的科學追求者的過程,第一段則描繪的是世界誕生、日出之時,人類感覺到上帝能量的磅礴氣勢。因此,庫布里克究竟在《2001太空漫遊》中表現對宗教的信仰還是諷刺?還是見仁見智。

就像很多事物,我們可能並不一定喜歡,但總能找到一些欣賞它們的角度,而可以欣賞庫布里克作品的角度,恰恰比一些又多了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