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国王的演讲/皇上无话儿(港)/王者之声宣战时刻(台)

8 / 709,401人    11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大衛席德勒
演員: 柯林佛斯 海倫娜波漢卡特 傑佛瑞洛許 邁可坎邦 蓋皮爾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rch Wallave

2011-05-11 08:28:53

右翼理論


       從左翼的知識出發,這部電影能夠呈現在你我的面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把希特勒打敗了,因為有了這個先決條件,國王演講的這一事件才會被搬上螢幕,才會成為被後來的英國人民甚至全歐洲人民津津樂道的事件。所以說,權力有很多的呈現方式,不能只簡單地表現為掩蓋或修改某些歷史,把某些歷史放置於螢幕前面,也是權力的一種呈現方式。

       用左翼理論來講這部電影,十分沒勁,電影當中幾乎沒有底層民眾的身影,99%的人物都是王室及政府官員,民眾偶爾亮相,也不過是充當專心地聽國王演講的觀眾,民眾不僅無法還原成單個的個體,而且還被表現一種需要被國王教化和激勵的角色,在教化和激勵之前,這些民眾幾乎都是消極、垂頭喪氣、等待失敗和毫無戰鬥力的。

       既然不是這些無名民眾,那麼戰勝希特勒應該歸功於誰呢?電影給出的答案再清楚不過。

       如果左翼理論來評論此電影味同嚼蠟的話,那麼換用右翼理論來講呢?恐怕會立刻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第一是「清晰的敵我區分」,那邊是厚顏無恥和不守承諾的瘋狂敵人——希特勒和納粹,這邊是承擔起整個民族救亡圖存重擔責任並始終沒有退縮堅持抵抗的國王。
  
      第二是「重大危機時刻的兩次決斷」,第一次決斷是挽救王室聲譽,接替」為美人不要江山「的哥哥成為國王,第二次決斷是在納粹黑雲籠罩歐洲甚至英國時,果敢地決斷地通過廣播向英國乃至英國的殖民地發表振奮人心的講話,為抗擊希特勒的軍隊和無名民眾注入強心針。

       第三是「貴族菁英統治」,對抗外敵,幾乎就只見國王和首相,偶爾宗教領袖還露露面,整部電影都在強調皇室貴族在國家發生重大危機時能起到的作用;同時,電影通過鏡頭和敘事迫使我們見到一條有待質疑的「因果鏈」:戰爭的最終勝利與國王本人克服口吃是相關的,國王能夠戰勝口吃,然後可以流暢而富有激情地對民眾演講,最後,戰爭勝利了。於是,一個國家的興亡,多個民族甚至是歐洲大陸的未來,幾乎都可以通過國王最終克服口吃來發生轉向。儘管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現實不是這樣的。

      第四是「恪守和維護傳統道德」:對個人形象的重視,使用高雅的語言而不輕易說髒話,對家庭和兩位女兒的關愛,對哥哥風流成性的批評,對宗教儀式和傳統王室習俗的遵守,這樣看來,這位國王幾乎是一位完美的國王,或許還有兩點缺點,口吃和脾氣大,但口吃已經被克服,過往的尷尬反而成為結局完美的最後襯托,脾氣大呢?不正是優柔寡斷的反面,一個果敢決斷的國王,有些脾氣,不正更好能夠顯露出無上的威嚴嗎?!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那位治療國王口吃的演講學教授,按照上面那條有待質疑的「因果鏈」,這位「教授醫生」當記一功,據說他是國王的終身朋友,但不知為何從他身上我總是我想起布希、想起布希身邊那些施特勞斯的弟子,想起那些保守主義大將,想起那個流派一直追蹤到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蘇格拉底傳統,想起那些講著「高貴的謊言」維護城邦而備受推崇的哲學家,又或者是中文語境中的「帝王師」。

       總之,假若真用右翼理論來講解這部電影,我是無論如何都喜歡不起來。
       
       從去年那部估計只有美國人才愛看的《拆彈專家》到今年的《國王的演講》,有人說近10年的美國,是保守主義回潮的美國,我開始相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