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2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版/傲慢与偏见(迷你剧)

8.9 / 63,970人    327分鐘 (6 parts)

導演: 賽門蘭頓
編劇: 珍奧斯汀 安德魯戴維斯
演員: 柯林佛斯 珍妮佛艾爾 David Bamber Crispin Bonham-Cart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城下冬草

2011-05-11 02:20:36

吾愛達西先生,吾更愛科林﹒費斯


      這世上大概不會有人不愛達西先生,只要他(她)看過《傲慢與偏見》。你一定知道,我指的當然是95年BBC傳世經典的那個版本。男主角科林•費斯,今天的奧斯卡影帝,就是昔日曾把達西先生由內至外都演繹得完美無瑕、烙進入們記憶深處的那個無可替代之人。
    我必須找一個途徑抒發一下這些天來累積在心頭的情感。幾十天前,我對科林還幾乎漠不關心,而幾十天後,我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科林迷。粉絲的愛向來包容、博大,越是迷戀某人,越是希望普天同仰。我覺得自己是如此之幸運,因為這個圈子總是盛產傳奇而動人的佳話:熱情執著者如坊間盛傳的那位103歲老太太,每每觀賞《傲慢與偏見》都情難自控,血壓一路飆升不得不住進醫院,依然權當醫生「不許再看此劇」的警告如耳旁風;才華橫溢者如英國女作家海倫•菲爾丁(Helen Fielding),將心中萬般難解的科林情結化作洋洋灑灑的兩部花痴大作——《BJ單身日記》,不僅風靡全球,且由偶像親自出演,超越她自己最瘋狂的想像;審美苛刻品味超凡者如當今時尚界的領軍人物湯姆•福德,恭敬謙和地請科林做心目中的男主角,小試牛刀便拍出美輪美奐如藝術品般的《單身男子》,21天成就一段電影界的神話……能與這樣的一群人擁有相同的情感體驗,我時時刻刻感到心中充盈著滿足與幸福,滿得裝不下時就全然忽略掉自己的平凡鄙俗,硬是要把自己徹底淪陷於科林世界的前因後果用面目可憎的文字記錄下來,因為——
                                                         一
    「我一生中少有這麼絕對清澈的時刻……我可以直接感受得到,而非通過思考。」
                                                           ——George,《單身男人》
    必須坦白,我迷上科林•費斯的路途實在崎嶇坎坷,曲折得足以讓所有的科林迷對我嗤之以鼻。而我確實也對自己一直以來的目光駑鈍,心智冥頑心有餘恨,每每回想便羞愧萬分。但這樣的經歷,無疑也是一種啟示,意在告訴非科林迷們:人人皆有成為科林迷的潛質。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三個月前我在看完科林人生中最了不起的作品《國王的演講》之後,雖對他的演技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仍然認為這部片子不如青春熱血的《社交網路》,因而決絕地將其從硬中刪去;幾個月前的某個下午,我打算欣賞科林好評如潮且獲過金球獎的力作《單身男子》,卻僅在看過片頭那番在深海中絕望而緩沉的裸體掙扎之後,突然失去了興趣,不希望這樣壓抑沉重的東西破壞我那天愜意而明媚的心情;幾年之前,當全球的女觀眾都在為螢幕上的夢幻好男人馬克•達西縱情尖叫的時候,我在兩部《BJ單身日記》中的注意力卻完全被芮妮•齊薇格英勇無畏、自毀形象的表演深深吸引,對她那個體貼柔情的完美男友印象淺淡;如果時間再往前推,我想說自己有關《英國病人》和《戀愛中的莎士比亞》的觀影經驗中根本就沒包括那兩個失魂落魄總被男一號橫刀奪愛卻少人同情的男二號……我如此輕易地將科林從他這一堆代表作中忽視,固然根源於個人的愚鈍,但同時也悄然揭示了一個不容否認的殘酷現實:螢幕上的演員面對的其實是一個充滿偏見的不公平世界,觀眾們完全可能只因為觀影當天的天氣、情緒、喜好、即時需求等等莫名其妙的原因將一個傑出的演員湮沒在記憶碎片裡,何況他們既健忘又永遠喜新厭舊。
     直到,直到一個多月前我心血來潮地捧起《傲慢與偏見》的原著,隨即找到BBC95版的迷你電視劇。於是,那妙不可言的夢幻一瞬就這樣倏忽而至——當達西先生掙脫了簡.奧斯汀機智詼諧又略顯絮叨的文字,深情款款風度翩翩地出現在我的面前——那個平淡冷清的夜空突然為之星光搖曳,整個世界溫情脈脈地輕盈舒展,一切美好得讓人無言以對,徒剩一顆躍動過速的心。
    作為一個向來理智大於情感的人,我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這是一種雖然強烈但必然速朽的痴迷。而欲破除一個人的神話,則必須將其祛魅,去除其身上的光環,將一切還原到本真圖景。於是我急急地找來那部曾經棄絕的《單身男子》,斷定其中已是兩鬢微白的科林風光不再,轉瞬即成我的世界中的一縷過眼雲煙。
    不料,這一眼,沉淪的是我,且迷途不返。
    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不可救藥的科林迷,瘋狂而執著地在網路上搜尋科林的所有身影,奢望就此彌補曾經錯過的光陰。
    為什麼《傲慢與偏見》在近兩百年後還是這麼膾炙人口,日久彌新?此刻,我尤為深有體會。BBC此劇製片人說:「達西與伊莉莎白愛情的所有美麗,正在於其間不斷的相互阻隔。」一個人愈是被誤解被錯過,回過頭來愈是覺得珍貴覺得美好覺得不忍捨棄。這正是我此刻心中瀰漫著的略帶些愧疚的幸福之源。
    帶著這種抑制不住的激動情緒,我點擊了無數有關科林的訪談視訊,觀看了科林參演的近三十部影視劇,閱讀了用各種關鍵詞引擎到的大量關於科林的文章。在這一過程中,我對他的了解日漸長進,以致於瞄一眼《週末畫報》上的科林專題報導,就能毫不費力地指出其中的硬傷,順便故作深沉地埋怨兩句不喜考據的中國媒體。

                                                   二
                  與你年輕時相比,我更愛你倍受摧殘的容顏。
                                                     ——杜拉斯 《情人》
    科林難道不帥麼,1米87的個頭,修長而勻稱的身材最能展現那些裁剪修身的華服精雕細琢的極致之美,五官柔和,喜歡抿嘴,表情恬淡,氣質既不乏古典的莊重也蘊含現代的率真,有一種不露痕跡之美。許多柯林控在收集他的照片時不由自主地強調自己成了長腿控、背影控、抿嘴控等等,不是沒有道理。
      然而與許多世界級的一線男星相比,科林還真算不上第一眼帥哥。他不僅與美國審美所強調的那種輪廓分明肌肉發達的標準相距甚遠,就是在頗受歡迎的英倫演員里,也算不上搶眼。他沒有皮爾斯•布魯斯南性感不羈,也不如拉爾夫•費因斯般犀利冷峻,更缺乏裘德•洛那般的英俊美艷。另一位迷人的英國演員休•格蘭特就曾打趣地嘲諷科林「掉在人堆里都找不出來」,而向來謙虛低調的科林則評價自己「長得比較中性,在螢幕上既可以被形塑得美麗也可以被妝扮得醜陋」。在對科林外型的總結上,評論界倒是眾口一詞,稱他有著「與生俱來的成熟而敦厚的中產階級特質」、「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
    可這明明是人到中年的境界,哪有人生來就是成熟敦厚?
    在必須以貌取人的演藝界,年紀輕輕就能做男主角的小生即使不是一幅傾國傾城的模樣,也必有其玉樹臨風之態,琳琅珠玉之姿,否則如何卓爾不群,如何打動人心?
    科林的青蔥歲月,不出所料得清純俊美。縱觀他早期的那些電影,輕易發現不少角色分明就是被諸導演們按照偶像路線精心設計的。無論是《同窗之愛》(1983)中貴族公學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憤世嫉俗型男,《茶花女》(1984)中脆弱敏感、被愛情折磨得死去活來的翩翩公子,《失落的帝國》(1986)里心懷憧憬、浪漫深情的舞台小生,甚至是其後風格冷肅的《零號公寓》(1988)里那個一絲不苟自閉憂鬱的電影朝聖青年,科林與所有的男星一樣,必須在這段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里毫不吝惜地向觀眾展現其驕人的青春容顏。這時他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眼神清澈,面容清秀,淡淡的青澀感恰好可被解讀成青年人獨有的迷人憂鬱,一切都完美地符合人們對他這個年紀的期許。
    1988年,早已用風姿神貌征服眾人的科林扮演了《最毒婦人心》中的瓦蒙特,片中的他笑容狡黠,眉眼輕佻,舉止張狂,把一個玩世不恭的紈絝公子形象刻畫得深人人心。可惜有部同題材的《危險關係》提前一年公映,先入為主,搶盡風頭,竟讓這部大師級的作品無聲無息地一直沉寂。倒是塵埃落定之後觀眾才為風流倜儻的科林與艷光四射的安妮特.貝寧的珠聯璧合神魂顛倒,回頭再看《危險關係》就覺得陳舊腐朽,再精緻華美的宮廷細節也覺得無味。
     沒想到科林竟也隨此片沉寂了幾年,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這個昔日俊美無瑕的青年已出落得溫潤如玉。三十多歲的他臉龐不再清癯,輪廓逐漸豐盈;眼神濾去了青澀,變得溫情又含蓄,全身都散發出優雅的醇美。這才順理成章地有了萬人迷達西。
    接下來近十年的時間,科林在螢幕上都帶著這種洗去鉛華的從容之美。無論是《英國病人》里後知後覺的悲情丈夫,《陌上伊人》中的感情游離的溫存情人,還是《英倫四月天》中移情別戀的才俊父親,《真愛至上》中真摯感人的憨厚作家,當然還有《BJ單身日記》裡的現代版達西……怎麼看,他都好看得無可挑剔。
    儘管科林對自己的相貌並不在意,寧願扮一些不那麼英俊、略險奸邪甚至邋遢的角色,可是科林迷還是不遺餘力地發掘他的美。豆瓣上的《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劇照集裡,明顯就有忠心耿耿的粉絲反反覆 復唱反調似的貢獻他所飾演的那個大反派的各種照片。
    他就這樣不溫不火地走過不惑歲月,漸漸走向知天命的年紀。《BJ單身日記2》中的他已不如前一部中那麼帥氣,《媽媽咪呀》中身材略顯臃腫,而《水性楊花》前半部則一幅垂垂老去的頹廢。皮膚鬆弛、贅肉初現、皺紋與眼袋終不可阻擋,光陰對誰都很公平。正當人們擔心昔日的白馬王子會不會有朝一日慘不忍睹之時,對外形並不自信的科林卻得到了全世界最懂得欣賞的男人——湯姆福德的青睞。他終於在《單身男子》中穿上導演為他度身定做的襯衫西裝優雅出場,纖塵不染,腳步款款,美在靜默隱忍,美在氣質雍容。凡是看過此片的人無不被他深深感染,驚呼達西成了大叔,魅力依舊如故。
    幾乎還沒等影迷準備好,科林又換上英國皇室禮服,轉身變成在歷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口吃國王喬治六世,用片中他妻子的話「結巴得如此美麗」來形容,真是再合適不過。憑藉這個角色,科林終於拿到了前一年與自己擦肩而過的小金人,他在奧斯卡頒獎台上百感交集,把從影二十年多年來的跌宕起伏都化作臉上迷人的淺笑與眼中流動的光彩。
   三月科林在「演員工作室」節目中做嘉賓時,比螢幕上的角色更加儒雅親和,雙眸明亮,清淡平和,口中的連珠妙語,讓台下的觀眾無不為之傾倒。這時的他全身散發著睿智的雍容與成功的淡定——這是美的最高境界,是歲月與皺紋阻擋不住的灼灼光輝。原來,科林早在年輕時對美的理解就已達到此種高深莫測之境——
那時他總嫌面孔「長得真是無聊」,以致於「看見魅力無窮的老男人就忍不住想要多長幾條皺紋」。科林追求的是這種歲月釀成的氣質內涵,當年輕的容顏消逝遠去,皺紋慢慢佔領臉龐,照樣讓人神魂顛倒、照樣讓人心馳神往。
    在對美的觀察上,杜拉斯與科林都是哲學家。

                                                       三
                           成為一件藝術品是生活的目的。
                                                         ——王爾德

    科林成影帝的時候,媒體不是稱他為「遲到的國王」,就是「瓊瑤式影帝」,言下之意似乎總含著對科林幾十年來從影之路的稍許質疑。明明95年就大紅大紫了嗎,怎麼沒好好抓住機會,一路平步青雲,卻好像是又蟄伏了十多年才真正石破天驚。
    可是,成功與機遇是孿生兄弟。機遇到來之前,優秀亦如科林之人,只能一點點地為它做全方位的準備。
    在對科林從影以來的螢幕角色進行了詳細徹底的觀察之後,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科林是個對角色要求嚴苛之人,雖然他的演藝生涯中也免不了為混飯吃而被迫接受的個別瑕疵之作,但瑕不掩瑜。
    事實上,科林早期的那些螢幕角色便是證據,讓我們一開始對他的內心堅持就瞭然在心:1983年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大獲成功的《同窗之愛》講述的是在伊頓公學這個標誌性背景中催生的同志壓抑、政治排擠與國家背叛,而科林出演過其舞台劇版本與電影版本的兩個不同男主角;1987年的《鄉村一月》是根據獲過衛報小說獎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戰後體裁電影,探討戰爭的傷痕如何在安靜生活中隱隱作痛的片子,留著小鬍子科林扮相併不好看,但據說把那種哀婉低徊的風格表演得絲絲入扣(很可惜沒有看過,但讀過相關文字,包括科林參演的親身記述);而1988年的《零號公寓》則幾乎是大師風格的作品,電影朝聖,精神疾病,政治影射,同性曖昧,讓這部電影格外引人入勝;其後的《搖搖欲墜》則是根據福克蘭戰役改編的嚴肅劇,並讓科林收穫了皇家電視協會獎並受到了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最佳男主角提名;1990年的《名望之翼》則是一部風格詭異,敘事離奇,思考深邃的作品,通過討論生後世界使人看到富貴如浮雲,而科林在其中扮演的是個不著正裝、年輕氣盛卻又心地純良的殺人犯……這些均不是傳統意義上觀影大眾喜聞樂見的情節推動式電影,而是一些內容嚴肅內涵深刻的小眾作品。對於一個剛剛出道擁有英俊外形的青年演員來說,這些選擇大概被賦予了他自身解讀的意義,也許暗示著他內心所嚮往的藝術之境。
    1988年,科林已頗受矚目,否則也不會受到拍過《飛越瘋人院》、《莫扎特傳》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米洛斯•福爾曼《最毒婦人心》的男主角邀請。可惜陰錯陽差,這部電影卻沒有成就科林事業中的第一次輝煌。
   接下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丘比特之箭射中了科林,他跟著心愛的女人選擇了悄然引退,待到重出江湖時,以前積累的一切似乎都要復歸於零。
    直到《傲慢與偏見》,直到達西的降臨。
    可是,科林對這個角色還真是又愛又無奈的。達西的成功既給他帶來了如日中天的名氣與舉世矚目的關注,可也讓他長時間地生活在這個角色的陰影里,被偶像化,被標籤化,隨之錯失了許多良機。科林性格是有些叛逆的,並不情願靠偶像路線出名。但是他和達西,今生今世註定要被綁在一起。他曾有些黯然地對記者說過:「每次我演一個與達西迥然不同的角色人們就說我毀了達西,可是他根本就不可能被毀滅。即使我成了太空人上了月球,人們還是會說達西先生登月了。人們記住的,只是達西。也許我該把名字改成達西。」
    回頭想想,這事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誰讓他在這僅六集的迷你劇里,把那個本就無比經典角色演得深人人心、無懈可擊呢?誰讓他把19世紀英國貴族的服飾映襯得灼灼生輝呢?誰讓他把達西緘默的傲慢與炙熱的情感結合得天衣無縫呢?誰讓他把達西求婚時的內心衝突表達得無以復加呢?誰讓他捲髮上滴著水珠,語無倫次地克制愛情呢?
    在此後的表演中,你幾乎能看出科林費盡心力的轉型。《朋友圈》里又貼上醜陋的小鬍子演個人品低劣的紈絝子弟,《英國病人》里是遭受打擊後喪心病狂的丈夫,《極度狂熱》則是不修邊幅品味邋遢的足球迷,《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中的扮相滑稽誇張讓人不喜;《英倫四月天》里仍免不了一場在婚姻中心猿意馬的迷途之旅,《相對價值》中神經兮兮且帶著同性戀傾向的貴族影迷……總之,似乎就是避免攝人心魄的紳士造型。
    可是,觀眾就是記不住不像達西的科林。按說他此期間好作品也不少,但觀眾就是不喜歡不接受,任憑他執著不懈的努力。
    千禧年後,科林大概是認了命,決定不再和自己死磕,再次扮演了達西的現代版角色——馬克.達西。果然,此片一出,他的知名度立刻恢復到從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不知為什麼,我覺得科林其實對這個角色不以為然,看過幾段現場採訪,他都談不上有什麼興奮之情,還總是一個勁地強調,我就是個演員,不可能像影片中那樣完美;喜劇電影必有其俗陳套路,怎麼寫都不離其宗。
可是,觀眾就是熱愛像達西的科林。即使他在其中幾乎不費什麼表演功力,但觀眾就是大呼過癮,愛他愛得歇斯底里。
    好在,他漸漸地安之若素,明白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這十年間,他試著在那些討觀眾喜歡的角色與真正使自己動心的角色之間尋找平穩,既渴求深度文藝,也不拒斥清新浪漫。雖然後者居多,但還是有些讓人難忘的非達西類角色,比如《陰謀》(Conspiracy)中刻板嚴謹知識淵博的納粹法學教授,《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裡外表陰沉卻對女僕暗生情愫的大畫家維米爾,《魔法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里和動作誇張表情怪異的父親,《何處尋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中暗藏苦衷鬱鬱而終的節目主持人,《歧路父子情》中回憶糾結在父親彌留之際依然無法釋懷的兒子,歌舞片《媽媽咪呀》(Mamma Mia!)里載歌載舞略顯痴狂的中年男子,當然,還有《道林•格雷》蠱惑人心語驚四座的亨利勳爵。
    科林說「我能控制的是一如既往的努力,我無法控制的是人生的軌跡。」他的回答雖不免悲觀,但行動卻依然積極,態度還是一貫的嚴謹。終於,近五十歲他有天收到湯姆福德的電郵,邀他出演《單身男人》的主角,雖然他意識到這個邀請本身意味著對他的莫大讚許,但作為資深影人的他對這個從未接觸過電影的時尚界男人還是存有疑慮,直到兩人親自見面,交流變得心神契合後才有了信心。
    當兩鬢微白,面色灰頹但氣質風度依然迷倒眾生的大學教授喬治伴隨著憂傷緩沉的唯美音樂出現在螢幕上,他的絕望情緒深深感染了所有的觀眾。一個網友評價,從此,科林終於可以作為喬治而不是達西永恆在影迷心中了。
    然而,當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再次以《國王的演講》之中的精湛演技折服了全球觀眾之後,我們也許還要在「喬治」之後再加上「六世」兩個字吧。
    科林,對影迷而言,你儼然已是件藝術品。何況,根本不只是一件藝術品。

                                                                四
頭腦可以接受勸告,但是心卻不能,而愛,因為沒學地理,所以不識邊界。
                                                              ——杜魯門•卡波特
    作為一個魅力四射足以傾國傾城的男演員,向來對偶像具有宗教般狂熱的影迷信徒當然不會忽略他的私人生活。在網際網路上,與「科林費斯」並列的搜索詞條便是「科林費斯的妻子」,可見人們不僅喜歡看科林幕前的逢場作戲,更樂意知道科林幕後的真情流露。而這樣一個在演藝界經歷過三十多年風雨的絕世男子,他的愛情故事竟如鏡頭前一樣脈脈溫情。我相信正是這點,才讓這個男演員更加深人人心。
    有人說,科林應該是個入戲頗深的人,這從他那些傳奇般的辦公室戀情中便可窺一斑。科林的第一個愛人梅格•提莉,有著一半或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容貌清秀,做派頗似不識人間煙火的古墓派小龍女。雖說梅格早在85年就受到過奧斯卡獎的提名,她卻對此不以為然,淡然得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似的。89年她與科林在《最毒婦人心》眉目傳情,觸電般地竟發展成真的戀情,於是乾脆帶著科林和她與別人生的兩個兒子一起去加拿大的原始森林中定居,過上了梭羅在《瓦爾登湖》里所倡導的超驗主義生活。科林一定愛她極深,真的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荒涼地帶與世隔絕地做起了宅男。整整五年,兩人雖未步入婚姻殿堂,卻和她正而八經地組成家庭,毫無怨言地做了她前兩個孩子的繼父,並欣慰地有了屬於二人的寶貝。兩人雖然由於生活理念與終級目標大相逕庭而不能走得長遠,但直到現在,兩人依舊保持著親密聯繫。梅格•緹麗動情地說:「科林•費斯擁有能夠讓你永遠都會為之心動的好溫柔。」
      第二段故事便是讓無數影迷至今心生惆悵的達西與伊利莎白戲外之戀。遙想當年,達西先生既然征服了全世界的女性,片中的女主角又怎會例外呢。可惜原本敏感的影迷一定是在片中過於沉溺於花痴達西,以致於對兩人在片中無數四目相對、電光火石的動情瞬間竟沒有警覺。要不就是兩人保密工作做的太過嚴密,讓人不敢妄加揣度,直至被媒體證即時此情早已成了如煙過往。於是曾經受過蒙蔽的觀眾日後回味此劇時免不了責怪自己的粗心大意,明明就是情投意合愛意綿綿嘛,要不如何能塑造如此出神入化的螢幕經典呢。不管是簡.奧斯汀筆下的達西和伊莉莎白促成了他們之間的相互吸引,還是現實中的科林與詹妮弗•艾莉心心相印,這都是一段美妙而神奇的緣份,叫人難以忘記。《國王的演講》之中,詹妮弗扮演國王治療師的妻子,他倆意外相見的那個鏡頭讓許多影迷唏噓不已。1996年詹妮弗因伊利莎白一角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最佳女主角時的那句「謝謝柯林」,其中全部的含義,大概也只有他二人心知肚明。
        科林曾說過自己絕不是那種會擔心自己孤獨終老的人,他的感情世界裡一直不乏倩影,然而那個真正讓他瞬間傾倒並願意與之攜手步入婚姻殿堂的女人,竟然來自熱情而美麗的異域。
          「那是真正的一見鍾情。她是個義大利美人,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女性。」利維亞•吉吉麗的美艷照人顯然讓科林目眩頭暈,體驗到愛情的強大魔力。苦於自己比人家大十多歲,是個英國演員且還有個兒子,科林能為愛情努力的只有苦學義大利語,以感動美女及其家庭。這段感人肺腑的求愛經歷,科林自己說,與《真愛至上》中的情節是個平行對照。到底那故事是根據他的親身經歷改編的,還是他正好遇上了一個表演自己的機會,就不得而知了。話說利維亞剛認識科林時根本沒看過《傲慢與偏見》,根本對迷人深情的達西先生沒有概念,不曉得科林有沒有把這片子硬塞給人家看了幾遍以博得好感,暗示自己的潛在魅力的經歷,總之利維亞婚後每每在科林尚未梳洗蓬頭垢面之時經常打趣丈夫,「看哪,這就是達西先生」。與科林一樣,利維亞從未將丈夫當作過性感的偶像型演員,正是這種默契讓他們始終心心相印。
    從97年至今,兩人已在14年的幸福婚姻中養育了兩個兒子,恩愛得叫人羨慕不已。每次科林得獎時都要親親熱熱地稱讚、感謝妻子,感謝義大利,還是那麼柔情似水那麼甜蜜溫馨。才子佳人,天作之和,這美滿的現實生活比螢幕中的圓滿愛情故事還要感天動地。
    影迷常常感嘆,科林本來就是個極其溫柔而浪漫的人吧,必然有其經營婚姻的獨家秘訣。科林居然是這麼說的:「我和任何人一樣浪漫。只不過對浪漫的陳詞濫調不以為然,譬如說我不注重情人節。因為我認為在一個特定的日子裡送送玫瑰花沒什麼技術含量。如果浪漫需要不斷製造的話,那麼我懷疑中間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的科林連在愛情理念上都顯得特立獨行、頗有見地,利維亞這朵被清淡而恆定的愛情持續灌溉著的玫瑰,一定有著不尋常的智慧。

                                                           五
            如果你遇到一個具有才華的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麼書。
                                                                  ——愛默生

    其實科林最讓我著迷的,是他幽掩在低調謙和外表下的萬般才華。
    我很確信科林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因為每次他在公開場合說話都措詞優雅,既不乏深度又幽默大方。其實科林連大學都沒上過。為了給他的博學多才追根溯源,媒體最喜歡強調他的知識分子家庭背景,正是因為出身於這樣的家庭,科林才理所應當地腹有詩書氣自華。
    科林的閱讀史是頗讓人吃驚的,他曾說過「我小時候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大約十四歲時我讀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他的書單里並未包括簡•奧斯汀,更喜歡的是加繆與卡夫卡。我注意到《單身男子》他那場在沙發上與愛人溫柔繾綣對坐讀書的那場戲,讀的就是卡夫卡的《變形記》。科林在奧普拉雜誌上推薦的七本書,每本在文學世界都是大師級作品,什麼格雷厄姆•格林的《權力與榮耀》、義大利文學奇葩佩杜薩的《豹》、獲過2001年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與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的提名的喬納森•弗蘭岑的《矯正》、20世紀最重要的德語詩人勒內•瑪利亞•里爾克蒙太奇風格的惟一長篇筆記體小說《馬爾特手記》等等如此之類。國外的網友在科林的推薦頁面之下這樣留言:有深度啊有內涵啊,科林果然感知力敏銳理解力超群,原來他那些角色營養都汲取於此啊。
科林年輕時在研究劇本,挖掘原著的時候就對父親說過,「如果我的職業演藝生涯一直包括著這種閱讀思考與用心體悟,那我幹嘛還要專花時間去讀個文學士呢。」
    果然獨立思考,果然一語中的。學習成績不好並不代表著沒文化,不接受高等教育並不代表著不學習。科林堅持在自我教育中成就了自己。
    即使是從科林的電影角色中也能看出他對文字的敏感與熱愛。他通常喜愛有著迷人台詞的劇本,因為演員本就是靠台詞形塑自我之人。那些優美如音樂般的台詞在他的嘴裡芬芳四溢,難免不讓人印象深刻。這大概也是科林接了好幾部戲劇改編電影的原因吧:《相對價值》、《水性楊花》,當然還有王爾德的《不可兒嬉》。不得不得罪地說一句,覺得此類劇膚淺的觀眾只能多做些自我檢討了,你的不欣賞暗含著你對戲劇改編電影不切實際的要求,對戲劇衝突與舞台張力的不敏感,以及對台詞理解力的過份貧乏。能聽到功底濃厚的科林大段地複述王爾德那機智華美的文字,那是難得的幸運。
    當然,科林的迷人聲線也是他有將台詞神化的一個基本條件。科林的噪音向來動聽,低而不沉頗具磁性,加上優雅的口音,簡直完美。他年輕時就曾出過聲讀物,且參加過兩部廣播劇的演播。
這樣的噪子唱起歌自然也是不俗,人家早年學過吉他玩過樂隊,自彈自唱不成問題。他在《不可而嬉》、《媽媽咪呀》、《新烏龍女校》里都小秀過他那清亮柔和的聲音,也許,科林同樣適合當個民謠歌手吧。
    至於科林的寫作事業,國內媒體上所說的已出過兩本散文集是太言過其實了,科林寫是寫了幾篇,但只是在報紙專欄與一本合著Speaking with the angel中出現過,遠稱不上作家。他的文字倒是很有意境,而那篇2000年發表的短篇故事《Department of Nothing》,居然已被改編成電影,且獲得了兩項大獎。我簡直無語了。
關於科林的才華最傳奇的一個故事莫過於那篇作為第三作者刊在生物界權威雜誌、影響因子高達10.9的《Current Biology》(April 7, 2011)上的科研論文,題為《年輕人的政治傾向與大腦結構相關》(Political Orientations Are Correlated with Brain Structure in Young Adults)。科林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卓越成就引得無數獻身於學術事業的宅男奼女們在家痛哭流涕,大呼傷不起,默默怨念一個奧斯卡影帝還要和自己搶飯碗。
我根本不信科林還有這個本領,本著「外事不絕問谷歌」的原則進行了一番求證,最終得以還原科林作為此論文第三作者的真相:原來科林對政治事務向來飽含熱情(人家是著名的憤青,具有獨立思考意識的有識公民,經常暢所欲言自己的政治見解),因為極度好奇(或怨恨)英國自由民主黨主席為何每次與自己的想法都不一樣,萌發了掃瞄他大腦的衝動想法。若是我們普通人,這個故事一定會止步於「你腦子怎麼長的」這種庸俗不堪的發洩語句中,可是科林畢竟與我們有著天壤之別,人家立馬親自聯繫了倫敦大學,委託科學家們研究一下「大腦結構和政治傾向之間的關係」,沒想到那些科學家對大明星的召喚力也一樣地無法抵擋,勤勤懇懇地研究出「右傾的人大腦中的灰質比左傾的人薄」之類的結果,並撰之成文發表出來。所以,科林在這個傳奇中扮演的並不是研究者的角色,而是問題意識的起源。但如果你曾接觸過學術研究就會知道,當下研究領域缺的不正是問題意識麼。
    除了五體投地死心塌地地崇拜景仰,我還能說些什麼呢。我唯一肯定的就是,先天才賦不可企及,而讀書必使人智慧。
 

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而充滿情節的書本/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辛波絲卡 《一見鍾情》
 
    我能繼續不停地為自己迷戀科林再找上無數個理由。
    這幾十天來跟隨著科林的身影,我無法自拔地沉淪於英倫風情,不僅重新捧起英國經典的文學作品,且一看到BBC三個字母就莫名激動起來。我愛英倫的古典高貴,也愛它的保守叛逆。雖然科林一說起英國,時不時會用Philistine這個詞來形容,然而他絕不能否認自己與身俱來的氣質與這塊土地有絕然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簡單的考察後,我毫不猶豫地放棄美劇,轉向英劇這塊古典、細膩、豐饒而神秘的天地。
    當然還有其它悄然發生的奇蹟。因為科林談吐優雅,用詞大氣,我漸漸對那些困難卻美麗的大詞也不再心生抗拒;關於閱讀,我首先一路追隨著科林的電影角色讀了不少原著作品,包括狄更斯的《A Christmas Carol》,王爾德的《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及其它作品,簡.奧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甚至還匆匆翻了一下海倫•菲爾丁的《The Edge of Reason》,且這種接觸產生的外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為了深入地了解科林,當然少不了閱讀那些關於他的英文報導和採訪資料;更不用提那些沒有字幕的訪談與電影。中文閱讀更有驚喜,我甚至在《朋友圈》里收穫了一本叫做《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的書,不用震驚,這可是馬林諾夫斯基嚴肅的學術類著作;欣然得知科林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就要新鮮出爐了,原來這是頗有名氣的約翰·勒卡雷作品,可惜在卓越上看到有人說翻譯有些問題,一直不敢破壞這份神秘;還有科林推薦的那些書呢,我本本都有興趣——我總是覺得,兩個人如果讀過同一本書,就會多一種默契。
    我的硬多了一個叫做「Colin Firth」的文件夾,存放所有關於他的美好記憶。對我而言,科林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淺鑿深挖皆有驚喜,近觀遠望別有洞天。我徜徉在科林的世界裡,卻意外擴大了自己觸及的空間領域、改觀了自己的審美情趣、提高了英文閱讀興趣、克服了看無字幕影片的恐懼心理……生活,突然隨之煥然一新。
    幸運如斯,夫復何求。
    只是為何,我總是無數次淡漠地與你擦肩而過,而非一見鍾情呢?原來人生果然常如辛波絲卡道破的那般,常常充滿玄機。
 
附私人推薦:科林那些容易被錯過的好片子(純屬個人口味,且排除人盡皆知的那些作品)
1. Another Country (Tommy Judd)1983: 經典的出道之作
2. Apartment Zero (Adrian LeDuc)1988:影帝的演技初現端倪
3. Valmont (Vicomte Valmont)1989:被忽略的大師作品
4. Wings of Fame (Brian 史密斯)1990:風格詭異,思考深邃
5. Fever Pitch (Paul Ashworth)1997:達西先生螢屏大逆轉
6. A Thousand Acres (Jess Clark)1997:很不錯的女性主義題材電影,科林只算過客一名
7.My Life So Far (Edward Pettigrew)1999:兒童視角電影,敘事動人,喚起童年回憶
8.Relative Values (Peter Ingleton)2000:戲劇改編作品,頗有些神經質的科林
9.Conspiracy( Dr. Wilhelm Stuckart)2001:讓人心冷齒寒,極度戰慄的萬湖會議。一群老戲骨飈戲,現場殺氣濃郁。
10.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Jack Worthing)2002 王爾德最好的一部戲劇,台詞原封不動
11.What a Girl Wants (Lord Henry Dashwood)2003 純粹的青春片,但科林有一段表演很驚人
12.Where the Truth Lies (Vince 科林斯)2004 一部被低估的懸念性作品,尺度有點大
13.Nanny McPhee (Mr 布朗)2004 色彩絢爛得不似人間的優秀童話作品
14.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Blake Morrison)2006 英國現實版的《大魚》
15.Genova (Joe)2007 心碎的世界,只有親情繼續
16.Easy Virtue (Mr Whittaker)2008 戲劇改編作品,最後的那支探戈真夠銷魂
17.A Christmas Carol (Fred)2008 運用最3D視效和「表演捕捉」的動畫作品
18.Dorian Gray (Sir Henry Wotton)2009 史上最迷人的Lord Henry,結尾的改編有點續貂
and ardently expecting,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ay (Bill Haydon)2011 陣容強大,不大可能被忽略的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