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59,185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eda蕾

2011-05-01 02:01:33

這樣的憤怒才有力量


     拍電影真的可以很牛的。一個密閉的房間,擺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加上來來回回統共不過十多個人,每人輪流講幾句話,導演就真能給丫整出一部接近兩小時的電影來,還一點兒不悶場。你說這牛逼哄哄的氣場,是叫咱國產導演情何以堪吶?

    以前聽人說:好的電影好就好在講故事的技巧上。我不服——那些漂亮的演員怎麼算?那些華麗的場景怎麼算?那些炫目的特技怎麼算?可是,從前沒看到過所以不明白,現在知道真的有這麼一種電影,看過之後你可能記不起演員的長相,也根本不知道男主角的名字,但即使過了很久還是能回憶起電影裡的情節脈絡,日後還會時不時地給你一些啟發。

    我是說「12 angry men」這電影。

    第一次看是在大一的思修課上,當時講課的老師把教材壓根甩在一邊兒不管,熱衷於給我們這幫孩子普及法律知識,有一回課就給我們放這部電影看,說這也是他喜歡了多年的一部。時隔一年,又在講美國司法制度的課上再看了一遍,這一遍把許多原先沒能看懂的細節給弄明白了些,越發感慨編劇的偉大。真的,把一部有著絢爛的場景和傳奇的命運的片子拍得吸引人容易,要拍好這樣一部拿著放大鏡近距離看美國的片子,單是拍得不讓人打瞌睡就已經不簡單。

    電影情節其實簡單: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

    陪審團,這大概是美國司法體系里最弔詭的制度了。不管案件多複雜多重要,最終的裁判權還是要交到一群普通人手裡。難道就不擔心這些普通人亂來一通嗎?作為從中國這樣從來把司法與審判看得高高在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成長的小孩,我簡直懷疑美國佬把國家法律當兒戲。但美國的司法制度給出的答案卻簡單直接:收集證據、辨別證據這樣細緻的技術活兒應該教給專業人士弄,但最後從證據中做出判斷——有罪耶?無罪耶?只需要…是的,常識就行。一個人只要智力正常,又跟當事人雙方又沒什麼瓜葛,那就有被選作陪審員的資格,在老美的觀念里,權力絕對不可以被少數人佔有,所以他們寧願頻繁地從普通群眾里挑選陪審員,也不願意把審判的權力交給少數的那幾個聰明人,從而儘量來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他們稱之為「最不壞的制度」。與之對應的是咱國人對於司法權力長期由少數人佔有深以為意,因為「他們」是高級菁英份子,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都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易受蠱惑的群眾,我們稱這為「有史以來最優越的制度」。
    
    十二怒漢正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把聚光燈投射在了美國的權力運行機制里最為神秘的角落,向觀眾揭示了陪審團具體的運作過程。而美國兩百多年來實現民主自由的秘密,也濃縮在了這樣一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中。

    燈光照在「民主」的臉上,觀眾一看,嘩,也是有皺紋有雀斑的模樣呢,不是傳說中的天使模樣呢。你看在十二怒漢里那些位受美國的自由民主傳統薰陶長大的男子,不也有人一副對別人死活漠不關心的慫樣嘛,不也有人骨子裡鄙視貧民窟里長大的孩子嘛,不也有人固執地認為年輕一代都是腦殘做出什麼蠢事都不奇怪嘛,好像跟咱們國家的人都差不多的德行。

    想想我們的社會輿論環境,面對一個公共話題,首先就有一幫人表示這事兒跟他們沒關係、別人死活他們不在乎;意見還沒正式地表達,事實的來龍去脈還沒澄清,就會有一幫人豎起自己的立場,批判誰打到誰照樣義正詞嚴;有權威有名氣的人的意見很快會被公眾聽到,這其中有些人的想法根本沒多少價值照樣有一群粉絲在後面追捧;而一些很有建設性的意見卻因為聲音小而被淹沒被忽視,提出反對意見的少數派還要面對人格的質疑,還要拿出證明白己有資格發表意見的證據。比如你覺得畢卡索的畫不好看,這時就會有人來質問你「你畫出過比畢卡索的更受歡迎的畫嗎?沒有,那你就沒有資格議論畢卡索。」少數派往往勢單力薄,知難而退,最後只能選擇閉嘴。如果反對派都能這麼識趣,那麼和諧社會很快就會實現。
 
    實際上,要用語言壓倒一個人簡單,與之爭論並且最終得出有建設性的結論卻很難。電影裡的12怒漢之所以憤怒,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是頂著各自的偏見與狹隘在對仗。當然,這場爭論至之所以精彩,也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為之捍衛的東西。我想,整場爭論下來,8號陪審員之所以能從最初11:1的勢單力薄到最後扭轉乾坤,除了他難能可貴的堅持精神外,隱匿在劇情背後起著boss作用的,其實是優秀的民主制度文化,以及這種文化氤氳下的公民性格。

    人們尊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即便一開始只有8號一個人在反對,儘管他的反對並沒有可靠的證據做支撐,人們也沒有一口宣稱8號是個愚蠢,然後集體忽視他,反而,人們願意讓8號說話,聽聽反對者的意見,看看是不是有道理。

    每一個人都有平等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機會,每個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當有人打破發言的順序搶話時,馬上會有人提出抗議:「先生,現在輪到X號發言了,不是你。」因為過多地自我強調不僅會左右旁人的思路,還會損害別人正常發言的權利。

    每個人儘管有偏見,但人們都尊重事實和邏輯。有偏見不可怕,反而還可以為旁人提供不同尋常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但如果拒絕承認事實,還把異見者的嘴封上,那就是選擇性失明,這才可怕。

    還有一條重要原因即是「合理懷疑」,即反對者提出自己的疑義,不需要試著證明白己提出反對的資格,也不需要立即提出一個更好的取代方案,他只需要指出自己認為哪裡有漏洞就夠了,這樣的規則不但大大地減輕了反對者的負擔,更為避免人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提供了保障。

    所以「民主」這位美人兒雖然不是沉魚落雁,但她美得讓人感到很踏實。十二個各有偏見的普通人偏偏就能一一戳破即便是專業律師都未能駁倒的呈堂證據,不得不令人讚嘆,正如編劇借劇中人之口點出來的「這是美國司法制度中最神聖的一條,也是我們的國家如此強大的原因。」 不難聽出話中那種為自己身在那樣一個國家而滿意、而欣慰的感覺,可是牛電影牛就牛在,讓人心服口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