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烈火青春--Nomad

烈火青春/Nomad

6.8 / 493人    96分鐘

導演: 譚家明
演員: 張國榮 夏文汐 湯鎮業 葉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莫猴子淵

2011-04-24 21:34:49

《烈火青春》被刪了什麼?


香港《明報週刊》2185期,2010年9月25日出版。
錄入:nico7e
*轉載請註明來自【百度俱樂部/Redforum】,謝謝合作。

【集體回憶】

當年爭議,還看今天
《烈火青春》被刪了什麼?

今日電影有分三級制,回想八八年實施以前,電檢制度經常被批標準全無,又流於個人喜好,更時有政治審查,遇上港產片的花樣年華,題材不拘、創作踩界,以致湧現許多極具爭議性的「禁片」,《烈火青春》是當中的經典。
譚家明、陳韻文、劉鎮偉、余允抗、張叔平、關錦鵬、張國榮、葉童、夏文汐、湯鎮業……風華正茂、粒粒皆星,湊成不可再得的夢幻組合。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六日,各大報章的娛樂頭條,均將焦點對準一部電影——原定在上一天(廿五日)正式開畫的《烈火青春》,忽然被電檢處勒令禁映,並需重新檢查審核,理由是十八個教育團體及廿六間學校校長聯署向布政司投訴《列》片意識不良,沒有看過電影的司徒華高呼教壞年輕人,時任布政司的夏鼎基爵士遂下旨叫停。

世紀影業兩大巨頭,也是《列》片監製劉鎮偉與余允抗,當日租下一間酒店房,相約兩位傳媒界朋友共商對策,劉鎮偉憶述:「兩位朋友覺得可以用法律途徑解決,於是我們策劃反擊,結果只需作出很小修改,電檢處便讓我們繼續上畫。」禁映一天,世紀損失大概一百萬,包括票房收入及律師費。

世紀反撲,電檢處辦事效率奇快,即日下午四時已召齊重檢委員會的七位成員(包括影視娛樂處專員華德,三位來自教署、社署及民政署的「官方人士」,另三位由民選而來),經過討論後,七位成員一致通過電影毋須禁映,只要刪減約兩百呎有關性愛,暴力及對白的底片。「重災區」分別是張國榮與葉童在公寓的初夜,以及傳誦至今,夏文汐和湯鎮業在電車上的情慾寫真,導演譚家明說:「我記得有一個鏡頭,是湯鎮業脫掉了夏文汐的內褲,然後拋出電車外,但最終被剪掉了。」

曾有重拍念頭

追源溯始,經典一幕實屬無心插柳。最初的劇本構思,阿邦(湯鎮業)與Kathy(夏文汐)乘搭電車後,返回女方的家才翻雲覆雨。偏巧那個場景出現阻滯,譚家明意念一轉,何不改在電車上?「電車在軌道上行駛,他們在車上做出軌的事,layer(樓主註:層次)會更加豐富。」

放諸今日,公開性愛依然是敏感題材,很難想像地鐵、巴士、電車等高層大員會願意借場讓電影人「為所欲為」,八十年代反倒寬鬆得多。「我們租了一架電車,司機在樓下駕車,我們在上面幹什麼,他不會知道,又沒有什麼公關在場;拍了一整晚,過程十分順利,兩位演員也很合作。」譚家明記得,事後好像收過電車公司的投訴,但詳情不甚了了。

「之前我有個想法,當時Leslie(張國榮)仍在生,我打算重拍這部電影,或者有底片的話,我可以重新修復部戲,像張國榮與葉童那場床上戲,我其實拍了很多,但我問過美亞(發行公司),他們說其他底片已沒有了。」譚家明說,以前香港一直沒有認真存片,遇著某間沖印公司停業,記憶體的底片一下子變成「無主孤魂」,幾番轉手之後,更不知何去何從了。(樓主和音:不知何去何從,不知何時相逢。)

抽象概念說故事

創作緣起兩個人

燃起《烈火青春》的藥引,劉鎮偉一錘定音:「整件事,由譚家明而起!」

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電影的本名叫《反斗幫》,譚家明說:「是余允抗找嚴浩改的,《烈火青春》很適合這部戲的主題,英文名《Nomad》就是遊牧民族。」他想拍出年青人的活力與生命力,表達感情大膽直接。「當時我正讀著尼采哲學,有班遊牧民族不斷探索,同時我又看了法國作家George Bataille(樓主註:印刷錯誤,實為Georges Bataille)的一本書《Story of the eye》,內容講幾個年青人享受性愛,顛覆傳統道德價值觀,最後不但沒有受到批判,還坐船與貴族重新出發,這是好厲害的一本小說,電影故事亦從這本書發展而來。」

洗頭合乎邏輯

譚家明向世紀影業講解劇本,話事人劉鎮偉被他深深打動了。「當時我在菲律賓一間銀行任職,公司開了間電影公司,因為我讀過graphic design,有美術底子,便派我來打理世紀;那個年頭,嘉禾與邵氏最大,剛成立的新藝城拍商業片好勁,我想幫世紀找一個定位,就是讓一班新浪潮導演盡情發揮,既可以好商業,又可以拍art film。」沒有任何影圈人脈的他,找了余允抗當盲公竹,歷年出品《凶榜》、《賓妹》、《殺出西營盤》等好戲。「雖然當日不懂導演、編劇,但我不是一個侷限的人,聽過譚家明的說話,我覺得件事會好work、好有爆炸性,相信他是個帶動潮流的人。」

譚家明的電影語言、拍攝手法、甚至主角們的言行舉止相目前衛,中、西、日文化不斷crossover,跟八十年代初盛行的寫實作品大相逕庭。「很多人誤解我這部戲是寫實青春片,但《靚妹仔》才是寫實,我以一個抽象概念去講「energy」不像傳統故事般起承轉合,我用的是片段式,寫一班好free的年青人,做任何事都好即興,等待生命力爆發一刻,譬如葉童的生活就像一個流浪漢,背著個袋四圍走,所以她會在洗衣鋪洗頭,完全合乎邏輯。」

結尾何以大殺戮

監製導演披露爭拗真相

《列》片最後七分鐘,堪稱多年來懸案一宗——何以一直laid-back(樓主註:隨性)的調子,會到結尾忽然急轉直下,弄出一段赤軍大殺戮?

先聽譚家明的原本構思:「劇情發展到最後,四個主角去了大嶼山,開始田舍式生活,之後乘船出發去探索,遇上赤軍被殺掉;船是年輕人向遠方出發、探索的工具,所以在海上進行大屠殺,意義上準確、恰當好多。」要在船上拍攝動作戲不是易事,set up需時、牽涉更多的資金,在當時已不斷超支的困境下,無疑百上加斤,即使已在西貢開工,最終也要無奈放棄。「大家傾唔埋,公司覺得在海灘上拍咗就算,余允抗找了唐基明、鍾志文、武術指導鹿村做導演,自己又拍D,好似落雨收柴,無端端殺完一輪,好突兀。」

原定一百萬的製作成本,經過斷斷續續、長達一年的拍攝週期,已急漲至三百萬,負責簽支票的劉鎮偉擺擺兩手:「每日都聽到超支,但I don』t mind,反正都超的好犀利,應該讓譚家明繼續拍下去,余允抗卻企硬;阿譚從來沒有想過要你多少錢,他只想一直拍下去,當去到一個方向,跟錢銀有好大衝突,公司最後告訴他沒有這個錢了,應該讓他想想改拍什麼好,但余允抗沒有給他這個時間,自己便走去埋尾,處理手法有點不對。」當時,他正在外國收購院線,「撐他(譚家明)撐到最後,終於撐不下去。」

不理天大理由

站在監製的立場,余允抗強調,這個決定是必須的。「除了計算成本、還有上映檔期、演員合約所限,身為監製,不可能讓導演無了期的拍下去,除非重新計數,怎樣都要有個full stop(樓主註:句號),有醜人出來叫停件事。」事件無關對錯,「直到今日,譚家明依然是我頗尊重的一個朋友。」

唯一安慰的是,剪接權始終在譚家明手上,他竭力補救,令構圖更有美感。「雖然不算完整,但其實從影以來,我最鍾意這部戲,好滿意整齣戲的氛圍,大嶼山那段更是高潮所在,所以我對部戲的認可,也是去到這個位。」時間為譚家明平反,到今日電影已成經典,余允抗說:「從創作上看,這部電影絕對是超前,票房絕不影響導演的成就。」劉鎮偉深表認同:「我可以講一句,這部電影已令他得到應得的尊重,不需要再介懷當中的過程了。」

【惹火的香港電檢制度】

八十年代初,電檢問題不時辣著火頭,雖有十五頁的《電影檢查標準指南》可供參考,但如何演繹卻因人而異,往往令電影人無所適從;八〇年由徐克執導的《第一類危險》犯禁,變身《第一類型危險》即獲通過,另一部法國色情片《一箭四雕》不行,改為更露骨的《一箭四嬌》卻沒問題,據說是因當年電檢處對「刁」音特別敏感,成為一時之笑話。

要說香港電檢的發展史,一九五三年是個轉折點。戰前,香港並沒有對電影監管的概念,直到中丅共取得政權,港府恐怕有人會拍攝題材敏感的zheng治電影,五三年將二十多位左派電影工作者驅逐出境,並訂立較嚴密的電檢條例,由新聞處處長領導執行工作;七三年,再由當時的民政司署電視電影事物科編印《電影檢查標準指南》,但又非正式的電檢法例,檢查員唯有根據個人喜好評戲,更甚是「以政治干預電檢」,《再見中國》(七三年)與《皇天后土》(八一年)都因題材觸及文革而遭禁。

八七年三月,《亞洲華爾街日報》將香港電檢在沒有法律基礎下進行的秘密公諸於世,引起爭論,行政局與立法局隨即閃電成立專賣小組,審議新訂的電影檢查條例草案;八八年十一月十日草案生效,電影開始分三級制,被評為第三級電影,需年滿十八歲或以上人士才能入場觀看;九五年,再將原有的「二級電影」分為「二A級」與「二B級」,「一級」與「三級」維持不變。

【譚家明小傳】

譚家明生於四八年,在華仁書院畢業後加入無線,從《歡樂今宵》的場務、《雙星報喜》的外景導演,到拍出《七女性》、《CID》等傳世劇作,七六年的他早已表白心跡:「拍電影,是我的最終目的。」首部《名劍》被視為新浪潮電影的開山典範,八九年拍罷《殺手蝴蝶夢》後赴台轉任廣告導演,二〇〇年應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崔明慧之邀回港任教,近作《父子》榮獲第廿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五項大獎。

譚家明不認可的結局:

對片末的沙灘大屠殺,譚家明狠批得毫不留情:「沒有完整鋪排,一來就是快艇殺殺殺,太粗;最後葉童翻開小艇,用箭射死赤軍,好搞笑,動作設計太草率,只能在剪接上儘量補救,幾可惜。」

補充兩個非常之有看頭的紅版舊帖連結:

[資料]《香港電影新浪潮》:http://bbs.ent.163.com/bbs/zhangguorong/159218.html
除了有譚家明等多位導演在「新浪潮」時期的簡介和事蹟敘述之外,還有N篇《烈火青春》當時上映後的影評。
另有多則爆料,包括——
1. 《烈火青春》中給哥哥的部份對白進行後期配音的人是誰?
2. Leslie真正的偶像是誰?
3. 《阿飛正傳》中跳恰恰的那段,配樂是誰選的?不是王墨鏡喲!

在「後新浪潮」時期寫劇本 (有關烈火青春):http://bbs.ent.163.com/bbs/zhangguorong/160266.html
作者陳冠中先生是《號外》雜誌的創始人,然而在本貼中出現時,他的身份是《烈火青春》的編劇!另外,2006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曾重映過《烈火青春》,這次放映會是由《號外》雜誌贊助的,相應的,還有一個關於這部電影的座談會,很多爆料啦,慢慢睇~
在《風流無價灼灼其華 張國榮人間光影》中,有一段譚家明對張國榮作為演員的評價,很到位:

張國榮作為演員,最優勝之處在於他「自信」而不「自我」。他對自己演繹角色的能力充滿信心,從不拘泥於一己的「型象」。他的「自信」源自他對角色的準確掌握與深刻體現。是以每次演出他都能放低「自我」,直接「生活」角色。他從不在影片中擺姿勢扮有型。技窮者的戲法他不屑為之。他是真正的藝術家。——譚家明
---------------------

我覺得這段話裡面有兩處很有意思:

1.從不拘泥於一己的「型象」:
我曾經以為是輸入錯誤,應該是「形象」,後來琢磨了一下,覺得是自己的理解有誤。「型」,樣式、類型。譚家明說張國榮「從不拘泥於一己的「型象」」,是指哥哥對自己塑造角色類型的突破信心十足,因為他有能力對角色進行深入靈魂的解讀及精準體現。相比之下,「形象」是表層次,而「型像」的意思就更深了一層。

2. 直接「生活」角色:
這個說法非常之貼切,也是演員的至高境界,與「演員作者」異曲同工。一般來說,就算是演技高超的演員,運用的還是演技,塑造出的角色會是「演什麼像什麼」,其實這已經是很高的評價,畢竟演什麼不像什麼或演什麼都像自己的演員大有人在。而張國榮可以說已經超出了「演什麼像什麼的」的範疇(客觀來說不是每部電影,畢竟他也有成長的過程,但從早期就已有跡可循),而是「演什麼是什麼」,「像」和「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這個「是」,就是「直接「生活」角色」的結果,這是件除了需要努力,更需要天份的事情。

應該說,譚家明看懂了張國榮。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