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裝扮遊戲--Tomboy

假小子/ 装扮游戏(台)

7.4 / 14,944人    82分鐘 | Germany:84分鐘

導演: 瑟琳席安瑪
編劇: 瑟琳席安瑪
演員: 左伊‧洪 瑪蓉‧黎瓦納 珍‧迪松 蘇菲‧卡達尼 馬修德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1-04-19 14:10:46

自在還是存在,這也許……可能,是個問題吧


原本是決心在前往坎城的陽光海灘之前調整一下作息時間,把自己養得略微能見人些的,掙扎良久還是熬不住奔去了首映(嗯,居然有送海報,導演給你好評哦,親!)。早前在電影院裡看到預告片雖然煞費苦心地始終捂著本片的中心plot,但對於我這種陳腐極深的人來講,片名已經是最大的劇透(於是不知道Tomboy是什麼意思的童鞋請迴避下文)

這樣一個題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Boys don』t cry的蘿太版,但或許是文化習慣的差異,同樣是女性導演,Céline Sciamma的主角是一個尚未發育的孩子(他們到哪裡找到這麼瘦的小女生!),於是自然或者說是刻意地避開了此類型影片中時常——應該說是一貫——因性、愛與婚姻等在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網中或是在沉默中內傷更甚者在暴發中傷中的成人的煩惱。

而跨到「青春期」這條境線的另一邊,導演想提到觀眾面前,想四顧環問的,並非是一些人「順理成章」所想到的為什麼——為什麼一個女生會變成男生。在這部電影裡,沒有這個「為什麼」,這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種「選擇」。
影片的一開始,首先進入觀眾視野的就是主角(我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因此不會稱其為「她」)的短髮在夏天的綠蔭中飛馳,自由而歡快。自此之後,鏡頭始終停留在主角這一邊,看伊和妹妹玩耍,跟伊一起打量鏡子裡那個小瘦身板是否能冒充成男孩。溫馨的家庭氛圍,真實的居家生活,再加上一個可愛的妹妹時不時帶出的小幽默,不知不覺中觀眾已經進入這個設定中成為伊的共犯。不僅接受了這種「自然而然」,而且隨著與這一群孩子關係的深入,也越來越害怕伊被揭穿。從踢足球時的些微擔憂「就這身材應該能混過去吧」,到游泳時的步步心驚,明明只有家長里短平凡瑣事的生活片段簡直堪比驚悚片——姐姐看恐怖片都沒這麼捂著小心肝又咧嘴又捂眼的說。

我們都知道,被揭穿只是遲早的問題,於是影片越近尾聲那一份本該童真趣致的歡樂就越讓人看得牙澀。

所幸揭穿時並沒有暴力。因為這還是孩子,男孩子還是女孩子,不過一起踢球打架游水,頂多就是和隔壁的小女生牽牽小手親親小嘴,全都可以被原諒的。大人究竟說了些什麼,怎麼解釋如何道歉根本不重要。在這個可能會被某些導演極用來煽情催淚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只同主角待在一起,對那種大難臨頭的滋味感同身受,多想伊能逃過這一劫。
不幸,也正是因為沒有暴力,在許多同題材影片中集中在「外因」上的焦點變成自我拷問。正如媽媽說的「我不在乎你假裝成男孩子,但是就要開學了。你難道能裝一學年嗎?必需要告訴他們事實。不然你還有別的辦法嗎?」

還有別的辦法嗎?你能跟男孩子一起踢球,能跟男孩子玩角力,甚至真的跟妹妹所幻想的「哥哥」一樣為了保護她而跟人打架且打贏了,又怎麼樣?你能站著尿尿嗎?再過幾年,你還能把T恤脫掉光著上身去踢球嗎?你還能用一根橡皮泥混過去嗎?(嗯,至少要塞襪子了)。你生理上是女生,這是事實。你覺得自己是男生,這也是事實。即使親人呵護包容,即使朋友不計前嫌,我們的自我認定,總無法抵抗這個社會既定的規則。而到長成時,我們的自我認定裡面到底有幾分是天生帶來的,有多少是社會附加的,已然渾然不清。譬如男生穿褲子女生穿裙子,譬如男生是藍色女生是粉色,譬如男生有男生的名字,女生有女生的名字……可是我真的非得在晚會上穿裙子嗎?我真的非要買粉色的hello kitty嗎?我真的非被人叫這個名字嗎?

我不自在。即使對自己的天生性別並無牴觸,然而這個世界對女生使用的某些規則,仍然叫我不自在。而我忍受了這些樣的不自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被人當成正常的禮貌的有規矩的存在。是因為絕計沒有別的辦法了,還是因為對自己究竟是誰,自己天然的選擇不夠清晰與堅定所以才自投羅網?

在影片的尾聲處,林間的風聲似乎給了一個答案,主角將連衣裙掛在樹上,回到伊自己喜歡的打扮。而在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因自我性別認定而導致的羞辱後,麗莎如伊拉在影片開頭初見時一般重新問了一遍「你叫什麼名字」,回答」Laure」這個並不由自己選擇的名字後仍然是Mikaël的笑容,配合意味著「新生」的小寶寶的誕生和片尾曲Always,導演還是比我樂觀。

PS:小妹妹太可愛了。不僅在麗莎找上門的時候隨機應變,而且還在跟同齡人的奶聲奶氣中一語道破兄控的天機,還會跟父母玩「瞞天過海」……萌屎人了~~~把姐姐的母性都萌出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