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生命之詩--Poetry

诗/诗情/生命之诗

7.8 / 13,605人    France:139分鐘 | USA:139分鐘 | Argentina:139分鐘

導演: 李滄東
編劇: 李滄東
演員: 尹靜姬 Nae-sang Ahn Da-wit Lee Hira Kim Yong-taek Kim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米=qdmimi

2011-04-18 05:26:46

純個人體驗


片名出現於女孩的浮屍與流水形成的留白之中,這讓人想起讀詩的體驗:安逸而靈感枯竭的人認為那些最底層和最沉痛的才是好詩,而真正處於最底層的疼痛者卻覺得日常的陽光流水最有詩意。
韓語的詩字不好看,像一個人在撞牆,但換個角度,又像是逆水行舟,不是船載著人,而是人拖著船前行。

看過牛人們的長評後,我決定只說說個人體驗。
《詩》的影像是李滄東一貫的清晰明亮,靜止的小場景與開闊的大環境交錯出現,細節雖然很多,但絲毫沒有玩弄觀眾的意思,每個人都可以認為自己看懂了整部電影。
因為情節的淺白和導演掌控力的明顯,加之尹靜姬被歲月錘鍊出的井一樣深的演技,有人說這部電影控制的太過火,失去了本應有的純粹。
我不明白。
電影產生的目的不是為了體現技巧或理念上的純粹,所謂電光幻影,就是讓人在有限的時間內用眼耳經歷一場精心編排的活動劇。因為製作上映流程的複雜,沒有一場毫不妥協的電影,也沒有一場完全重現真實生活的電影,即使純紀錄片也充滿了干預和虛構,這些與史書相同。
但是電影是可以縱橫比較的。縱向來說,李滄東的作品在他經歷了作家,大導演,政治人物的人生流程後仍然維持著極高的素質和可觀賞性,他復出後比以前更懂得哪些技巧可以果斷運用,也更堅持運用演技精熟的演員。
《詩》這部電影有一個並不容易拍足時長的簡單線索,卻被李滄東用一招「在所有最無詩意處遺下詩句」輕易化解,兩小時的長度就被節奏感分解開。聽一次詩朗誦,無論多麼優美和暴怒,超過一小時都是痛苦的,而要在影像中給流水般的生活一個了局,不足兩小時是為難的,兩者的結合在這裡雖有命題作文的嫌疑,但的確互相消解了負面影響,最終令旁觀者滿足。
李滄東的電影在結尾處理上一直體現出他曾作為職業小說作家的水準,這次依舊如此。活生生的女孩挾著聲音出現,但觀影者至此處已經可以忽略螢幕的存在而探尋影像之外的東西。只有流水,沒有屍體,寓意明顯,每個觀影者都心酸地滿意著。
同題同構的電影,還有沒有一個內地導演能夠完成得如此精確完整?在我看來,他們的走火入魔還遠未結束,他們忘記了炫技於無形的窮困時期,一些人燒著金山銀山,一些人裝得苦逼無比。

現在已經過了一說起韓國電影就情緒洶湧的時節,但前些年黃金時期觀看的各種類型的韓影著實讓我驚嘆不已,無窮的想像力和嫻熟的技巧,美好而自信的表演,徹底打碎韓劇帶給我的糟糕印象。
韓國是個慣於自毀形象的國度,而且一直不給人重新認識它的機會。但具體到韓影,具體到韓國一線電影人,雖然仍處於困難時期,我認為他們在對待電影的態度和成片的質量上還是要強過內地同類。我可以說自己喜歡朴贊郁、奉俊浩、金基德和李恩珠,但對於內地導演和演員,就只敢謹慎地說哪一部作品還比較中意,因為只要有人買單,緊接著真的有可能就來一部讓人目瞪口呆的傻影。對於他們來說,長城是用來扒的,口碑是用來砸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