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知遙

2011-04-10 15:27:13

女性,但不夠主義


衝著女性主義電影子個字去看的,但看後有些失望。不可否認,電影的女性主題是突出的,凱薩琳德納芙的魅力也不容置疑,甚至讓我開始相信,女人不必年輕,苗條也可以很美。但是個人魅力並不能證明一切。作為輕喜劇是不錯的,但若稱作女性主義電影,它似乎難以承擔如此的重任。

先說說電影的背景,上世紀七十年代,法國的女性主義運動如火如荼,以埃萊娜·西蘇,茱莉雅·克利斯蒂娃和露西·艾瑞格瑞為代表的一批女性主義者脫穎而出,她們深受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與德希達的解構主義的影響,試圖解構男權中心主義,改變女性在社會中的「他者」地位。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下,女性開始爭奪話語權,甚至開始創作屬於女性的話語系統,在文學界形成了女性身體寫作的傳統,在社會中也努力要求平等的機會與權力。但與同時期的英美女性主義一樣,法國女性主義也有其侷限性,主要限定在菁英階層的女性,或者說主要關注的是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的權益,而較少考慮到社會底層及少數族裔的女性。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電影的女主角是一位貴婦而不是在苦難中掙扎的底層婦女也就可以理解了。她生活安逸優越,並且熱愛生活,樂於享受生活。她的丈夫是男權制的代表,自我中心,粗暴,強硬,花心,並且眾叛親離,而她性格溫和,為他人著想,與周圍的人相處和諧愉快,雖然年輕時也有諸多情人,但似乎並未影響到她的聲譽,反而證明了她的魅力。

除了和丈夫貌合神離,她的生活似乎無可挑剔。如果不是丈夫的意外生病,她也許並未想過要改變現有的生活。可以說,她是被動的走上女性主義的道路的。這符合社會對女性被動地位的想像,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電影的女性主義意義。男性與女性的衝突與對抗在電影中也被弱化了,女性受壓迫,受歧視的一面僅僅表現為女主角沒有工作,無法滿足被社會承認的需要。

在丈夫生病期間,她作為原廠長的女兒,臨時承擔廠長的職位,似乎提供了一個正當的理由,但同時也似乎證明了女人要在男人的社會中有所作為,僅僅有能力還是不夠的,她的後盾仍然是男人,在這部影片中,是她的父親以及她的兒子。這同樣削弱了電影的女性主義色彩。

電影似乎暗示她從她成功的父親那裡遺傳了管理的能力,因為並無其他證據表明她是個能力超強的管理人才。她如何使工廠走上正軌,繁榮發展,僅僅個人魅力和對工人罷工的妥協並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這一點在競選市長的部份就更薄弱。為什麼大眾支持她,記者都圍著她轉?僅僅因為她是個有魅力的女人嗎?她的能力從哪裡體現?我不相信法國的選民如此淺薄,如此容易就被表面現象衝昏了頭腦。這樣的選舉更像一場感性的運動,而不是理性的選擇。

女主角的參選動機也不明確,是因為嘗到了權力的甜頭,所以有了更大的權力慾望嗎?還是真正站在了女性的立場,想要為社會中實現男女平等和自由做出努力?我感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女主角在電影結尾的演講中便說過,我花了幾個月使工廠恢復運轉,所以就想為什麼不試試管理整個法國呢?

演講中她還說:「成為議員後,今天我的夢想是撐起一把大傘,保護我周圍的人們。。。因為你們還都是孩子,我的孩子。。。為了你們,這就是我想成為的:媽媽!」。這與男權中心主義的話語何其相似!「保護」,「孩子」都預示著不平等的地位,這似乎並不符合法國女性主義解構與去中心化的初衷,而是想要在打倒男權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女權中心,因此她喊出了最後的口號:「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壓迫和奴役,女性應重拾自己的權利,是時候回到母系社會時期及亞馬遜女性統治時代了!」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打著女性主義旗號,但實際上仍然不過是一部男性執導的,主要為了迎合男性觀眾口味而創作的關於女性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