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1-04-09 23:33:03

女性引領歐容飛昇


■入評理由: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近五年來最成熟的一部歐容作品,2011年第八屆法國電影展映開幕影片。

在各路大師面前,歐容不用拜山頭,他不斷嘗試,尋找過往時代的電影感覺。這一回是70年代,他選中了女性自主題材。當歐容跳出了性傾向所帶來的新生困惑,湯姆·提克威卻用無聊的花哨方式,拍出了一部歐容式的男男女作品《3》。藉此我產生了一種混亂,進而反省到,是否以前對歐容的印象太過死板,其實他的風格遠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靈活,不應框定。

應該說,《花瓶》帶來的新鮮感還是很突出的。稍顯矯情的開場,晨練的德納芙有如女王般,享受晨光沐浴,憐惜萬物生靈。由家庭入手,蔓延至社會,不加避諱的男女關係,意外頻發,台詞靈光,這些都製造了許多驚喜。有些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了世紀初,那好,《花瓶》恰好是最靠近《八美圖》的一部歐容作品,卡司不弱,服裝佈景都下足了功夫,只是就故事而言,少去了反轉的黑色。電影音樂多,演員表演舞台化,人物載歌載舞,唱唱跳跳的,觀賞性很強。有人又覺得《花瓶》很奇怪,不像文學性較強的歐容作品(《沙之下》、《游泳池》等影片),這是題材選擇的必然。畢竟當《天使》、《瑞奇》和《庇護》無法引起外界的評價興趣,《花瓶》卻輕易做到了。原因有很多,比如用上了老牌的凱薩琳·德納芙和傑拉爾·德帕迪約,但僅以完成度和故事流暢來說,《花瓶》確確實實是近年來導演發揮最好的一回。

影片呈現出傳統的法國喜劇風格,說的是女性和上世紀70年代,裡頭卻大有諷刺。精選觀眾若熟悉法國社會文化,可能還會看出針砭時政的地方,調侃即將被拍成傳記片的薩科齊政策。《花瓶》從頭至尾都伴隨輕鬆的詼諧幽默,歐容又延續了一貫的中產階級題材,報以不信任,加以「調戲」。但在另一部份看來,電影的女性主義恐怕要更為突出,至結尾的眾人高呼,德納芙登台,完全成為了一種致敬和影射。女性通過爭取獲得了話語地位,而這個畫面更讓人想起許多法國電影,從德米到特呂弗。雖然德納芙也承擔一部份搞笑功能,更多時候卻以主導者形象出現,既有可愛之處又不失強勢,從盲從、逆轉到反抗,可以說是一氣呵成,讓人意想不到。

如果揣測歐容與女性的關係,按照常理,一般人都會覺得是他是好閨蜜,很懂女人。然而在面對前兩部作品的新生問題時,歐容又顯得特別困惑,希望有更為主動的行動介入。《沙之下》和《游泳池》時,歐容只是對女性人物有逐漸的剖析深入,注重內心領域的精神分析。而被人嫌棄的《天使》,其實只是假佈景面前的另一個女性化身,他未必就認同人物本身。直到《花瓶》,他才舉重若輕,你覺得他很嚴肅,他其實是在玩。你覺得他是在玩,但電影隱藏有嚴肅的東西,而拋開這些,電影又能帶來實打實的享受。

《花瓶》沒有淪為一部平庸的室內劇,也沒有被各種噱頭所淹沒。歐容很好地把握了富師奶的心理變化,有花瓶之名,卻沒有成為一部擺設用的花瓶電影。如果對比忠實於個體和個人情感的《巴黎小情歌》,《花瓶》的表徵就明顯出許多,它果斷介入了家庭和社會,選擇稍微複雜的政治議題——雖說整個過程處理得未免有些法式浪漫情調,然而這不就是電影想要的結果嗎?無比融洽,皆大歡喜一場。

而即便是在這樣一部電影,歐容依然沒有忘記有酒吧,伴著音樂伴奏,主人公要來上那麼一段舞蹈。閃回出現兩個人在海邊的逆光背影,這些都已成為了歐容的個人標籤,在以往電影中反覆出現。因此,我們很難不把歐容看做一名作者導演。不好說他長年累月的嘗試是重要的,但絕對是有益的,畢竟不是人人都可以看明白《人與神》,而法國電影的財富,未必就是高深莫測的符號或者美學批判,輕喜劇同樣可以有一片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