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神之間--Of Gods and Men

人与神/人神之间(台)/神与人

7.2 / 13,647人    122分鐘

導演: 札維耶˙波瓦
編劇: 札維耶˙波瓦
演員: 蘭伯特威爾森 麥可.隆斯戴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斯巴甜

2011-03-25 19:52:52

春風化雨


坎城扼守藝術電影命脈太久,經常忘記給自己鬆綁,當金棕櫚屢屢成為被架空的神蹟,評審團大獎往往能在查缺補漏中,加倍親近電影的本質,[第七封印]、[天堂電影院]、[美麗人生]、[鬼子來了]、[鋼琴教師]、[老男孩]......這些比「第一名」還著名的「第二名」莫不如此。其實冠、亞軍之間本無檔次差別,只關乎運氣多寡。2010年折桂坎城的,是鄉野奇譚般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可既然連評審團主席蒂姆-波頓也說不清選擇它的所以然,轉而再審視距離金棕櫚一步之遙的[人與神],一種源自內心的波瀾壯闊,反而輕易將我們擊中。
坦白地說,在缺乏宗教情懷的的國度里長大的觀眾,是很難理解[人與神]闡述的殉道理論的,而影片講述的七名在阿爾及利亞傳道的法國西多會修道士,面對武裝暴動,堅守信仰,與當地居民共患難,最終被暴徒掠為人質,集體遇難(後有兩人倖存)的故事,放在任何人文語境下,都是一個難處理的命題。本來,故事的母題處處充滿佈道色彩,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宗教宣傳片的窠臼,可導演最終避開了一切獵奇的視角和手法,完全不講排場,卻營造了宏大的感染力。
作為一部宗教電影,[人與神]保持了嚴肅作品應有的克制。它完全不著急奔主題,而是在走與留、信與離的角力開始前,緩緩醞釀主題。神甫們循規蹈矩的修行生活於是登場,他們敲鐘、燃燭、更衣、掃除、種菜、劈柴、閱讀、冥想、頌歌、祈禱,還代人寫信、治病救人......偶爾也穿著便裝參加當地農戶的節慶儀式,本地伊斯蘭居民和外來基督教徒和睦相處的情景,讓人無端想起[永恆與一日]裡的海邊婚禮,洋溢著生活的光輝。日復一日的瑣碎中,教士們的信念正在拔節生長。另有一場戲不過短短幾秒,卻從側面交代了信念的力量——老教士在集市售賣修道院釀製的蜂蜜,順便給當地少女當心理醫生,一老一少探討什麼是戀愛,老人眼眸閃光地說:「我邂逅了一場更偉大的愛情,已經60多年啦。」敬愛情如神明,本不高明,把信仰當作愛來愛,還能經營一個甲子的輪迴,才是真正的執著。基於這份信念,我們大約已經知道,當暴亂襲來,七位教士當何去何從了。
而在忠實執行劇情片標準流程過程中,[人與神]又提供了必要的戲劇衝突。第20分鐘,一名少女被殺的消息首度揭開武裝叛亂的面紗,兩分鐘後,暴徒集體亮相,到一片建築工地上割了全部外籍工人的喉。然後就是一名教士在去鎮上文印社複印東西時,在新聞里目睹武裝衝突的場景......危險步步靠近修道院,也在不斷考驗神甫們的耐心。這段時間,導演不斷用室內構圖的嚴謹和人物始終保持中經的畫面,制約著局勢滑向崩塌的強烈戲劇轉折。修道院高牆內外的絕對肅穆與轉折,亦將敘事情景分割成條塊分明的兩個世界,靜待雙方的第一次正面「交手」。這一面被刻意安排在平安夜——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當晚,持槍的武裝分子闖進修道院,準備挾持醫生、索要食物和藥品,都被主教克里斯蒂安禮貌地拒絕了,後面無休止的麻煩就此埋下伏筆。
但上述兩點依然不是本片最值得稱道之處。拋開所有技術附加值,說一部電影好,首先得看它是否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塑造了好角色。[人與神]無疑做到了,並且不動聲色。就像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英雄不再受歡迎,人性飽滿的反面角色反而更經得起時間淘洗,同理,劇本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刻畫七位傳道士時,並不因他們是上帝的僕人,就盡放其光明的一面。而是從人的角度,考察他們面對危難時的各種人性化反應,以此激起觀眾的共鳴。這才有了神甫們在去留問題上,三次莊嚴的討論:才有了「為什麼我們要成為殉道者?為了上帝?為了成為一個英雄?為了證明我們是偉大的?」和「我們是殉道者,在這的任務就是成為所有人的兄弟」兩種聲音的交鋒、理解和融合。最終,七個人協調了內部矛盾,決定讓上帝安排一切。
影片用極度詩意的結尾來為七位傳道士謝幕,用《天鵝湖》哀入骨髓的配樂,伴奏他們最後的晚餐,用槍口抵著他們一行人,步入雪原深處,背影漸行漸遠的長鏡來向其致敬。關於他們死於何人之手、何時倒下、以怎樣的方式倒下,全然不在探討範圍之內。重要的是,他們順應了內心的召噢,為水深火熱的兄弟姐妹奉獻了自己最後一口氣,獻身於上帝,這對於心懷信仰的教徒來說,是何等的關榮。這一刻,人與神終於模糊了界限,和光同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