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空山靈雨--Raining in the Mountain

空山灵雨/RainingintheMountain

7.5 / 514人    120分鐘

導演: 胡金銓
編劇: 胡金銓
演員: 徐楓 孫越 佟林 田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朱熠

2011-03-10 17:17:17

高處不勝寒


       名剎三寶寺住持智嚴法師自知年事已高,請來文安居士、王將軍及物外法師共商住持繼位之事,熟料居士將軍二位對寺中玄奘手稿覬覦已久,惠通、慧文二位弟子於住持之位各懷鬼胎,流犯邱明則買了度牒來此剃度,一時間,三寶寺內,俗人僧眾,明爭暗鬥。1977年,胡金銓攜劇組眾人遠赴韓國,同時拍攝了[山中傳奇]及這部奪寶物、論禪機的[空山靈雨],如果說十二年前賣唱行乞的[大醉俠]是文人武俠的發軔,那經歷了[龍門客棧] 、[俠女]、[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之後的[空山靈雨],則把文人武俠推至了不勝寒的至高處。
    [空山靈雨]開場已與尋常不同,山明水秀間,文安與白狐、金鎖三人無語行走,三分鐘後方始與惠通有第一句對白,而後六分鐘內僅寥寥數語。白狐金鎖二人轉身便至藏經閣偷盜經書,在亭台樓閣之間迅疾穿行,於僧侶往來背後閃轉騰挪。雖無檯面上的交鋒,亦無拳腳下的打鬥,但因為整段自靜入動、動靜錯落的節奏,及台詞隨意中機鋒暗藏、神情細微間直指人心的細節編排,非但不顯冗長,且有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氣魄。此種氣魄絕不止於開場十分鐘,伏於通篇空靈沉穩下的人心角力,把115分鐘填充得聲色淋漓,奪寶之動與論佛之靜間的錯落有致,更把這個老套古舊的故事講得開闔有度。
    一說動。從[大醉俠]始,胡金銓化京劇武打為螢幕動作的美學嘗試,經幾部作品的演練,於[空山靈雨]中已臻化境。其實片中除結尾一場打鬥,更多的是白狐、金鎖潛入藏經閣,與同樣為盜經書而來的張誠那一場場你爭我奪,雖然收斂起了刀光劍影,毫無兇險殘酷之氣,但在胡金銓標誌性的京劇節拍之上,三人翻轉騰躍之輕靈,侷促空間內調度之巧妙,剪接節奏之有致,把京劇舞台上的雜耍妙趣搬了十足十,也終把武術與舞蹈、電影與舞台的結合推至完滿。結尾,文安與白狐外逃,物外法師的侍女們如天女般從天而降,用彩繩將白狐重重圍住,有人評說此場打鬥遠不如[俠女]中的竹林戲,此言不差,就驚險程度而言,其甚至不如[大醉俠]、[龍門客棧]、[迎春閣之風波]等片的高潮群鬥,但這裡的打鬥意不在刺激感官,而在於描摹動作、造型之美,及佛法教化之意,此中境界與尋常招式已不可同日而語。
    二說靜。胡金銓赴香港地區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印刷廠校對佛經,自此建立起有關儒釋道的理念,從[大醉俠]始,胡金銓就試圖在電影中加載自己的宗教信條。前作[俠女]結尾,錦衣衛刀刺圓惠大師,大師腹流金血,身後映現佛光,雖有了一縷禪機,但斧鑿痕跡未免過重,[空山靈雨]中沒有如此神蹟般的禪意,而是在現實凡俗中闡釋玄虛佛法,用慾望映襯無慾。那群整日吃齋念佛卻貪慕權利的僧俗人等,在物外法師不戒葷色卻深明佛法面前,上竄下跳如跳樑小丑,結局不是枉自徒勞,就是自取滅亡;慧文、慧通、慧思三個弟子的佛法考試,映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禪理;法師把衣缽傳於半路出家的流犯,則取自五祖弘忍法師傳位於六祖慧能的典故。[空山靈雨]的佛性建構絕非無懈可擊,但這個源自《蔣平撈印》一類武俠小說、盜印的京劇故事及《楊乃武與小白菜》中楊與財主鬥智的通俗故事,因求禪之意而在一片刀光劍影中卓爾不群,把文人武俠帶入了出世的至高境界,而胡金銓畢生對東方武俠美學的追求,就在[空山靈雨]的棄武求禪中圓滿。然而,[空山靈雨]真正精妙之處,其實並不在如何出世,恰恰在於那些極其入世的事態人情,如居士與將軍人前道貌岸然,背里狗苟蠅營,如惠通與惠文滿口佛法禪思,面對浴女卻心神不定,種種世俗細節中暗藏譏諷、妙趣叢生。胡金銓在經營玄虛高深境界中,仍能捕捉世俗人心的細膩動靜,實屬不易。
    只可惜,[空山靈雨]把文人武俠推至了巔峰,卻也打上了休止,這一場山雨過後,胡金銓也恍似窮盡心力般枯竭,再逢甘澤已是二十年之後的[臥虎藏龍]。

原文刊於《香港電影百年》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