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金風暴--Inside Job

监守自盗/呃钱帝国(港)/幕后黑手(台)

8.2 / 79,092人    105分鐘

導演: Charles Ferguson
編劇: Chad Beck Adam Bolt
演員: 麥特戴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莊常飛

2011-03-08 05:42:13

通俗易懂作品的必要性


雖然贏了奧斯卡,但對《Inside Job》的批評不是沒有。我看之前的豆瓣,有一篇惡評說本片不好是因為導演先入為主,一定要把銀行家寫的很邪惡,但實際上經濟危機的起因是美國兩房的政策云云。這種批評不是沒有道理,《Inside Job》確實在很多方面都一筆帶過、缺乏深度。同時,影片也有很多誤導的地方,比如導演問馬丁 Feldstein你作為AIG的董事為什麼不研究經理人年薪問題,這明顯是屬於敵意問題,對理解這次金融崩潰也沒有幫助。

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紀錄片這一載體本身的侷限性,就會發現有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2007年的金融崩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件,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如果要想說清楚的話可以牽扯到數十年前的陳年舊事。和在金融崩潰有關的諸多話題中,任何一個要想有深度的介紹一下寫書恐怕都要數百頁。比如在說道CDS的《Fool’s Gold》僅寫這一個產品的歷史就寫了一本書,而且其中還沒有包括技術性太強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兩個小時的片子要想把整個事件說的滴水不漏肯定是不可能的,它能夠完成的功能註定是蜻蜓點水。雖然深度不足,但蜻蜓點水也有蜻蜓點水的好處。我看Roger Ebert的影評,發現這位贏過Pulitzer的大作家居然對金融危機也不甚了解。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都是如此,一個普通老百姓可想而知。大多數對於金融不是很感興趣的人恐怕對這次的崩潰不怎麼了解,雖然金融危機涉及到了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此時,有一個蜻蜓點水、但整體流暢易懂的作品出現是非常必須的。

在書籍方面,我認為一本書介紹整個危機最好的作品是《All the Devils are Here》,《Inside Job》雖然不如該書詳實,但幾個主要的點一個都沒有錯過。在現在這一階段,能夠對金融危機有全方位的了解往往比強調某一因素(比如上述強調兩房的論調)更為有益。大蕭條已經是80年前的事情,但究竟什麼引起了大蕭條大家還都不怎麼了解,更不要說還未完全過去的事件。因此,不說強調某種特定的因果往往更為正確。

當然,《Inside Job》的立意並非僅僅是教育,影片深入淺出的敘述金融危機是為了批評政府、金融、學術等方面的「罪魁禍首」。我覺得有這種主觀性沒什麼不好,中立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任何創作本身就在表達創作者自己的某種意念或想法。而且,這本是一家之言,創作者自然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即使他的看法不一定是全面或正確的。只要不是自稱中立誤導觀眾,那麼影片怎麼說都是可以的。

雖說如此,但影片請的大多數不是當事人多少有些遺憾,而影片請到的人大多是一開始即看到真相的「智者」,雖說看看這些人的真面目很有趣(Roubini和Rajan的書我計劃要看),但沒有反對的聲音總是讓人覺得有缺陷。除此之外,上述「虐待」Feldstein和攻擊其他被採訪者的片段也讓人多少覺得影片可能不是在實事求是。

這些缺陷是存在的,偏見和不全面也是存在的,但這些問題無法掩飾《Inside Job》一片敘事清晰、事實全面的優點。作為應景之作,這部片子是很上乘的紀錄片,可以推薦給所有對金融危機不甚了解的人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