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荒野大镖客/AFistfulofDollars/ForaFistfulofDollars

7.9 / 232,448人    99分鐘

導演: 塞吉歐李昂尼
編劇: Victor Andres Catena 塞吉歐李昂尼
演員: 克林伊斯威特 Marianne Koch 賈恩馬里亞華龍泰 Wolfgang Luksch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漠

2011-03-04 03:43:15

西部片主人公變化分析


西部片是電影發明初期便產生的影片類型。從產生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西部片也相應的隨之變化而變化,從而西部片的主人公也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
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變遷,引起在這一時代的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及價值觀的變化;而思想、道德觀念及價值觀的變化又引起同時代電影觀眾的審美要求的變化;而審美要求的變化就直接決定了電影中角色設置。於是,螢幕中的西部世界裡,便出現了形形色色變化著的主人公。
西部片發展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為:獨行的牛仔大俠、陽剛英勇的警長、賞金獵人及其他發展方向的角色定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四類角色分別依次成為螢幕的主流。但以下分析中,所舉例影片並不嚴格按照時間和年代劃分,在不同年代常有同一類型主人公的出現,因而舉例影片以角色分類為主;影片年代劃分為輔。
1939年,約翰福特的《關山飛渡》標誌著西部片的成熟。影片主人公林果的形象也稱為較早西部片主人公的典範。粗糲、陽剛、正義的硬漢形像是此類主人公的標誌。在這一分類中,主人公的人格是理想化的,道德標準是「超人」的。主人公往往不在乎自身的利益,行動原因只是出於內心的正義,替弱者打抱不平。例如之後的影片《荒野大鏢客》的主人公蒙哥,《西部往事》(新版)中的口琴客。都符合這樣一個模式:獨行俠偶爾路過一小鎮,鎮上有惡人使小鎮不安,獨行俠解決掉惡人,再獨身離開小鎮。
四五十年代,隨著冷戰思潮的影響以及都市化、工業化的進展對人內心的衝擊, 「心理西部片」在這一時期出現。多反映英雄人物對處理社會問題的無奈與社會大眾非理性期待之間的矛盾。此類影片主人公多選取西部某小鎮警長。與早期西部片的主人公一樣,警長們依然陽剛、正義,但除外在矛盾之外,加入其內心的矛盾。此時,這類的人物設計,主人公的道德標準已逐漸脫離了原先的「神化」高度傾向,主人公的正義一方面發自內心,但另一方面,更是源於自己的職責。例如《正午》中,本可以自顧逃走的警長,返回小鎮,與來小鎮復仇的牛仔決一死戰。
到六七十年代,隨著資本主義快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觀念根固於人心。出現了「職業西部片」。此時的牛仔主人公去解決惡徒,已不是出於自己自發的正義,而是去追擊惡徒以拿到賞金。此時主人公的道德標準進一步「人化」,契合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念。例如《黃昏雙鏢客》中的蒙哥與其在《荒野大鏢客》相比,伸張正義的理由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與惡徒決戰的理由已變成了通緝令上的賞金數目。而在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好壞丑》中,主人公的道德標準與前相比又有下降,主人公成為賞金獵人兼詐騙犯。人物設置的給人的感覺是:醜的夠丑,壞的夠壞,但好的卻並沒有太好。充其量算作盜亦有道。
其後,西部片依然向不同方向發展。有依然繼承賞金獵人模式的,如《殺無赦》中的主人公。但與前不同的是:主人公的英雄氣並不如前,甚至主人公有時看起來邋遢而窩囊。
也有新角色定位的主人公。主人公不再是正派人物,而是反面人物搶匪。例如《女搶匪》,不僅主人公定位為搶匪,而且是西部片主人公中少有的女性角色。
西部片中主人公無論是大俠,警長還是搶匪,主人公最終都會做正義之事,即便是搶匪也會盜亦有道。但影片《神槍手之死》卻打破了這一定律。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惡匪的傳奇,但並不排除對觀眾有移情作用。這又對西部片中主人公的道德標準是一次重大衝擊。
西部片也與其他類型影片融合。例如《離魂異客》,其中加入冒險、心理、甚至驚悚等因素。而故事的主人公威廉也是來自於西部之外的人。從影片主人公到影片其他因素都不同於以往的西部片設置。
社會經濟文化動向決定著螢幕上西部片主人公的設置。而從以上西部片主人公不同定位的變化中,我們也可看出西部片主人公的道德標準似乎在逐步走低。但我想,這不能貿然的說時代的道德標準在日益的腐化。而更理性的原因應是觀眾包容力的拓展與接受方向的轉變。這便要求西部片主人公的道德標準從「神化」逐步走向「人化」,從心中意想的完美英雄,走向有血有肉的實際人物。




版權所有,轉載應用請聯繫作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