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港/台)/记忆前世的人

6.7 / 15,315人    114分鐘

導演: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編劇: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演員: Sakda Kaewbuadee 珍吉拉龐帕斯 Thanapat Saisayma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仁直

2011-03-02 17:09:45

枝流葉布•家於茲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那片土地,那塊螢幕,是布米叔叔的前世與我的個人記憶,交匯的地方。他正在談論的正是我的夢境。這個夢關於將來,更隱射當下。」——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文/仁直

簡單地說,影片講述了一個垂死之人的彌留「片刻」。死亡與時間,正是構成整部影片的基本骨架。阿彼察邦砸碎了宗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作者記憶,使得整部影片散發出一股濃烈的鄉愁氣息。從這個意義上說,《布米叔叔》又是一部存電影。人性與獸性、自然與人為、生與死,電影嵌套電影(作者對自己以往影片的揶揄),光亮與黑暗,如此種種,枝對葉比,模糊一片。阿彼察邦說道:「這部電影,好像我之前所有虛構電影的總和。尾聲,所有的角色都重新登台。它是我對那片土地以及電影藝術的致敬。」

附在膠片上的老靈魂
按照印度佛教的說法,萬物是有靈的。業(karma),梵文[羯磨]的意譯,即善惡行為所留下的一種無形而有力的能。出現在影片之中的「布米叔叔」扮演的正是這一「形而上」的詮釋者。他的妻子(鬼魂)、他的兒子(鬼猿),都可以看做他對於前世姻緣的自我投射。阿彼察邦說道:「一頭牛、一尾魚、一束光,布米叔叔可以成為任何『東西』。」與此同時,阿彼察邦又對布米叔叔這個人物進行了「形而下」的指涉——一個開有私家農場的,曾為泰國政府效力的屠殺原住民的共產黨人。

按照阿彼察邦的話講,「整部電影以捲軸的方式,分為六段。每一段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格調、打光、表演風格以及環境設定。例如第二段的『晚餐戲』,就與影片第一段的風格不一樣,這個段落的打光方式更類似於舊電視的風格(16mm,攝影棚拍攝),光非常的硬,非常的墨守成規,總有強光打在說話人物的臉上。到了第三段,自然光再次出現,人物跌跌蹌蹌地在陽光下行走。到了第四段,影片的風格又變了,影片好像變成了一個披著華麗戲服的公主故事。到了第五段,就只剩下叢林和洞穴了。」

筆者認為,阿彼察邦所論的六段式結構,大致可以這麼分:啟幕、晚餐(閃回)、農場、公主、洞穴(未來),以及和尚。其中的第五段——「洞穴」——直接指涉了作者意欲將影片帶回電影源頭(子宮)的衝動。因為,出現在這一段落的叢林,並不是「實相」,而是一種電影術的虛像——阿彼察邦利用濾鏡(綠色以及藍色),白景夜拍了這一段落。相比而言,同樣出現在《熱帶疾病》Tropical Malady(2004)裡的叢林,無論是視覺還是概念,都與《布米叔叔》有很大的區別。《布米叔叔》裡的叢林是人造的,是一種電影化的道具密度,類同於一個角色的身份。它帶領著布米叔叔,穿越鴻宇,回到子宮。反之,《熱帶疾病》裡的叢林是一個「避難所」。在那裡,人類和動物都回歸到了生物的狀態。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教科書一般地將《布米叔叔》定義為某類型電影。如果非要給這部電影加個類型的話,那也只有——open cinema——適合這部電影。它可以是恐怖片,它可以是愛情片,它可以是神怪片,它也可以是紀錄片。《Time Out London》的David Jenkins說得更為直接,「阿彼察邦並未試圖通過這部電影灌輸給我們什麼,他只是用那些長鏡頭以及那些微妙的剪輯,孕育觀眾自己的意識構成。」尤其是那個被阿彼察邦喻為,「死亡與時間」的結尾。這個結尾,到底講了什麼?如何詮釋?恐怕只有仁者見仁了。

且,現在的泰國,一方面正在進行高速的現代化建設——民主&人權;另一方面,這些篤信婆羅門的泰國人又用水桶積攢下抗議者的鮮血,唱著祈求神靈的頌歌對著首相府傾倒血桶。從這個意義上講,《布米叔叔》正是混雜了這種現代化的殘酷以及古老傳統的篤信。說得透徹一點,阿彼察邦試圖通過這部電影,喚醒現代人的「前世記憶」——寓言(Fables),老電視(Old Television),泰國小說(Novels in Thailand)。

註:影片拍攝於泰國的東北部小城Nabua。起先,阿彼察邦對於這個地方有點格格不入。於是,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寫自己的日記。如此一來,影片的靈感來源——「布米叔叔的故事」(一個和尚撰寫的,非貨架銷售的小書)——變成了影片的一條支線。阿彼察邦的個人鄉愁,以及他對於往昔電影的致敬,成為了這部電影的血與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