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啞巴歌手--Little Voice

小嗓门/哑巴歌手/声光乍泄

7 / 14,829人    97分鐘

導演: 馬克赫門
編劇: Jim Cartwright 馬克赫門
演員: 布蘭達布蕾辛 珍霍洛克 伊旺麥奎格 Philip Jackson (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昆輝老師

2011-02-25 19:43:35

啞 巴 歌 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楔子

有人選擇沉默──不說一句話,雖然他的聲音優美,誘人無比。有人選擇激

昂---喋喋不休,雖然言詞粗鄙聲濁音粗。有人只為自己而活,努力緊握拿得到的一切,卻又揮灑親情、友情、愛情如糞土。有人只依附別人而活,以別人的喜樂為喜樂,整天忙著幫人張羅、湊趣與助興。有人故意忽視別人的深情美意,而執意存活在自己的囈語聲音。有人是天生的頂尖歌手,可一接觸他人就變成啞巴。有人不是天生聾啞,他卻幾幾乎乎變成了啞巴。許多的人不願領受現實的角色分配,硬是把自己塞進一個莫名其妙的面具,然後又為了二個角色的混淆與抗爭而污衊了生活!

二、Little Voice

雷布和媽媽,就站在暗黑街頭,一起抬著頭靜靜聆聽「小小」的歌聲。當

雷布和媽媽確認「她是我們的機會」時,小小正唱著「飛在彩虹上,為什麼,我不能和牠一樣」。誰讓她飛不上彩虹呢?媽媽?爸爸?還是他自己?她自己擺不平的喪父創傷。她把父喪歸因於母親的過錯,在不敢聲張的情況下,她決定不再和母親說話,她決定把自己擺進父親留下的唱片堆里。自從她變成了啞吧來掩藏心中的憤恨,她已不再擁有自己。沒有自我的「羅拉」變成了「小小」,她只有在模仿各個歌手時,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和熱。其他的時間裡,她就像受傷的拇指大的小知更鳥一樣,生怯呆滯幾乎沒了行為能力。否定別人罪責他人之時,自己也禁錮歸過於自己。事實上,不能接受別人的人,是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蘿拉之所以變成了小小,是因為母親迫害父親時,自己竟是如此地無能為力,竟然救不了父親擋不了母親。她恨的不是母親的惡行,而是自己的無能。她不能接受自己,所以就關閉自己,躲入模仿歌手的牢籠,躲入別人的生命之中。

        事實上,許多人都為了別人的過錯,而不原諒自己。尤其可怕的是,各自會選擇不同的角色來躲藏自己。當自己假裝成某些個角色,表出這角色的行為與自我期待後。卻又因為自己與角色的衝突,或是衝突角色的共同存有,而搞得自己和自己愛的人亂成一團。最可怖的是,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被自己丟棄,還一直認為──我只是不想或想---而已。更有些人的親友,也不知道當事人怎麼啦!而一味怪罪「無我」的他,或是「角色」的他。

三、蘿拉

小小要如何才能變成蘿拉呢?什麼條件?什麼歷程?什麼儀式?她才能原

諒她自己。屋子燒了,唱片毀了,父親的相片也碎了。當小小已無棲身之處,無處可躲之時,蘿拉終於出來了。片尾,第一次大聲吼叫,對著母親大吼「我不和妳說話,是因為我不知道要和你說什麼話」。「我的名字叫蘿拉」,她向母親大吼,吼出父親被逼死亡,以及自己對母親的不滿。她離家去鴿舍找比爾,主動對比爾說出了新生的第一句話,蘿拉的第一句話。

        每個人都為自己挖掘私密的「地洞」,讓自己的頭可以藏進去──聽不到不想聽的聲音,讓自己的身體可以躲進去──讓任何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蘿拉的地洞是那個房間、那張照片、那些唱片。小小不是躲在房裡,她自由自在的沉醉在,那些大明星用歌聲搭建的奇幻世界裡。你呢?我呢?有些人的地洞是房間,有些人的地洞是客廳電視機前的沙發。有些人的地洞是食物、是床鋪、是電腦、是寵物、是植物、是清晨的公園、是黃昏的操場、是辦公室、是網咖、是電動遊樂場、是Pub、是橋牌、是麻將、是汽車、是愛人、是仇人、是父母、是配偶、是子女、是神、是鬼、是自己、是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某一個角色、是自己的某一個想法。

        地洞裡安全嗎?不受任何干擾嗎?那倒未必。每個地洞仍有其苦樂,只是他、只是你、只是我,已「習慣」待在這個地洞,承受這個地洞的苦樂罷了!荒謬的是,有人不知道他躲在地洞裡?不知道這洞是自己挖的?不知道洞裡比洞外還苦?不知道是自己跳下去的?不知道他跳下去造成他人多少遺憾?不知道他進進出出這個地洞,對他親愛的人造成多少傷害?尤其是對他自己,造成多少無法彌補的罪孽。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有人不知道而出不來,有人知道卻告訴自己「不甘、不願、不捨、不能、不該、不要」出來。有人沒人幫忙出不來,有人不讓人幫忙而出不來。

        蘿拉出洞了,因為洞被燒燬了!如果沒有意外事件來「破洞」,蘿拉可能一輩子都得當小小,因為她拒絕了每一個「出洞」的機會,因為她還有洞可躲。媽媽接不到蘿拉,和「小小」生活的媽媽就變成了「大大」。雷布接不到蘿拉,身敗名裂肝腦塗地。比爾接不到蘿拉,只能繼續等候一隻名叫「杜恩」的鴿子。小小永遠不知道,她傷害了多少人?傷害了多少的自己?就算她終於變成了蘿拉,媽媽和雷布也已被犧牲(縱然他們自己也有過錯)。

四、迷惑

        有人在洞裡是歌手,出了洞就變成了啞吧!有人以為出了地洞,其實只不過又進了另一個地洞!有人有地道和好幾個地洞相連,這洞挨不住就躲入另一個洞!不管那個地洞,看到的都只是那個洞的天空,他的天空永遠就只是他看到的那麼大!那麼美!那麼醜!那麼苦!那麼樂!在洞裡久了,出洞也有可能活不了。因為天太高太大,人太喜太悲!當啞巴好?還是當歌手好?總是令人迷惑,費人疑猜?

五、洞天福地

人遇到重大「創傷事件」時,就會用「創傷心理」把自己的心靈,挖出一個或好幾個地洞。人躲在地洞裡,封閉自己的知覺與表出能力,不聽不看、不接觸、不知覺、不感覺那個可怕的世界、可怕的創傷事件;而沉溺在自己的創傷心理,自憐自慰這個受到創傷的自己。地洞裡的人「接受」創傷事件已經發生,「接受」自己的創傷心理,「接受」自己的創傷心理(躲在地洞裡),已對自己和他人造成負面傷害之後,這個受創傷的人才有能力與動力「抉擇」要不要?要如何?要何時?爬出這個地洞,重新知覺這個世界和新生的自己,重新建構自己和世界嶄新的連帶關係。

  如果,地洞的人,一直不能完成上述三個「接受」的心理歷程。他就會繼續挖洞,把這個洞挖深挖大;或挖出一條條地洞,連接到以前留下來的洞;或伴隨新的生活事件或心理歷程的剌激,而挖出新的第二個洞、第三個洞、、、,洞洞連通之後,人就很難出洞了。洞裡的人,永遠用洞裡的世界和那一方天空,來觀看自己和洞外的每一個人、事、物。洞裡人與洞外人的戰爭,隨著生活場權力系統的交錯更迭,鬱症、躁症、躁鬱症等心身癥狀,就會像毒蛇猛獸般咬噬洞裡人的人靈與肉體,而踏入精神官能症的第一道大門。

  以前挖的地洞還在嗎?對每個已經出洞的人而言,已經爬出來的地洞是封口了沒錯。可是,當挖了另一個洞之後,卻容易從此洞洞底挖條橫巷通到彼洞洞底。挖的洞有大小、深淺之分,挖洞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多大的創傷才必須挖洞?多大的創傷得(ㄉㄟˇ)挖多深多大的洞?多大的創傷得多快的挖洞?多大的創傷得在洞內待多久的日子?以上的每一個問號,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參數。改變參數,就能改變習氣,改變一個人每次受創後必然的創傷反應歷程。這是自我管理與發展的關鍵之處,更是咨商、輔導與心理治療的落腳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