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神之間--Of Gods and Men

人与神/人神之间(台)/神与人

7.2 / 13,647人    122分鐘

導演: 札維耶˙波瓦
編劇: 札維耶˙波瓦
演員: 蘭伯特威爾森 麥可.隆斯戴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緲渢

2011-02-25 07:44:17

信與不信間


 
       新春佳節,按民俗傳統,國人興擇個吉日前往廟堂燒香拜佛。即便是平素很少進入這類清規戒律之清淨聖所,無論是初一擠歸元寺搶頭香,還是初五拜財神,抑或去道觀求籤問卦,國人可謂不遺餘力,湊足熱鬧——雖然對於絕大多數在指導性正確三觀教育下長大的普通人,宗教信仰還是很生分的一種東西,卻並不妨礙他們在世俗生活中將信仰的形式感運用得淋漓盡致。難說是因為信仰導致了舉動,還是因為熱鬧一把烘託了信仰。
       西歐人都有著很深的基督教情結,哪怕本人不是教徒或者僅僅是個掛名教徒(出生就受洗,非自主選擇),相關宗教帶給他們歷史上的影響也是深刻而不可磨滅的。關於宗教類題材的電影一直很是熱門。當然,在世俗化的大環境下,宗教也受到屬世人性的影響,哪怕是冠以導向性無誤的宗教信仰也面臨著現世的侵染和危機。拍攝於2008年的《虐童疑雲》算的上是體現其陰暗面的片子了。這部片子由百老匯的名話劇改編,故事雖簡單但劇情發展撲朔迷離:一所教會學校的修女院長以嚴格刻板的規矩管理學校,新來的Flynn神父以其開明的作派和老修女形成鮮明對比。然而老修女逐漸發現神父對校內唯一的黑人學生有著不正常的關注度,整部片子就是在修女和神父之間不斷地揣測和鬥爭中逐步發展升級,情節緊湊且具有相當的張力。《虐童疑雲》雖然顯得比較標題黨,但是原文為Doubt的名字其實更偏向在「懷疑」的過程中——各種懷疑和猜測構建了事物的發展軌跡,這些蛛絲馬跡的細節和疑慮的心理戰都為此片添色不少。
       個人以為《虐童疑雲》最高明的地方是在於結局的不確定性。它並沒有讓劇中人物交代到底Flynn神父是否有孌童的確鑿事實。很多觀影者都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並都佐以推論證明——然而很多暗示是不用明說的,Flynn神父的那句「有些事我不能說」已經清楚地預設了他的所作所為。但是關於當事人究竟有沒有犯罪,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實是背後折射出來的關於信仰危機的現狀。在近兩年不斷爆發的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孌童性醜聞應該是本片的現實背景之一,而電影中的結局正是這種現實的無奈而殘酷地寫照——修女院長動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趕走了她認為孌童的神父,甚至不惜違背了不可妄證的第八誡——但結果如何?神父被上級教區調走在另一處學校任職,嚴格來說,是升職了。最後老修女的哭泣是點睛之筆,既有對自身所為的懺悔,又有對現實的無奈。因為她發現這個世界「水太深」。根本是像爾等小角色的人物無法撼動的。這裡要簡單說明下,天主教內實行的是神品制,各等級都是有著嚴格的劃分的,修女對於有司鐸品的神父來說就是下級,而在修女們發願中的一項就有「服從」,嚴格來說像電影中這樣「以下犯上」的詰問和質疑是不合規矩,也是不被允許的。但是老修女為了維護和確認自己的觀點,也是為了保護那位黑人學生,犧牲了巨大的代價卻只達到了這樣的效果,背後複雜的原因更是影片中所難以言喻的。強大制度下的缺陷和陰暗面是她所無能為力的,這一點足以能令人對此深表嘆息。
       2010年的《人與神》卻是從另一個角度讓人看到了信仰本來應該呈現給人們的一面。和《虐童疑雲》不一樣的是,《人與神》是根據1996年發生在阿爾及利亞的真實存在的事件改編過來的。在北非隱居的八位法國西多會修士被恐怖份子以宗教衝突為由綁架並殺害,這種殉道的方式是漫長的基督教發展史上苦難而榮耀的標記。鑒於片中表達的宗教信仰上犧牲奉獻精神和尚屬被認可的價值觀使得該片不僅贏得當年的坎城評委會大獎和今年凱撒獎的提名,也罕見地獲得教會認可;羅馬教廷甚至在其官方媒體《L'Osservatore Romano》報上撰文讚譽該片所傳達的信仰精神。電影拍的很文藝,屬於小眾中的大眾片,最為詩意的鏡頭是結尾處修道院長以旁白形式做出的遺言,配合著被洗劫後空曠寂靜的積雪的小修道院畫面,唯美而蘊含哲理的語言描述了信仰之間的衝突,現世的不完美和麵對犧牲的無所畏懼。對於過自己塵世間小日子的芸芸眾生,很難理解這些修士們為什麼會堅持為了一個信念上的東西而做出看來毫無意義的犧牲。然而這也正是持續了千百年的信仰得以流傳下來的強大動力。
       宗教不完美,因為人不完美。人性中的各種弱點會導致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偏差。但是對於人來說,堅持固守一個絕對的東西卻是必須的;正因為人性的缺陷,形而上的對絕對真理的需求才會顯得更加迫切。
       本質是孤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一定會在自己力所不能及之處表現出對未知力量的恐懼和敬畏。即便是在多元化思潮並存和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即便在無信仰的前提下,也會自動地尋找的能夠替代信仰位置的寄託和參照物。英國文學評論家Chesterton有句名言:「當人們不再信仰上帝時,並不意味著他們什麼也不相信,反而意味著他們相信一切。」不似中世紀那樣大環境下強制的宗教信仰,現代人的信仰缺失一定會在其他的方面得到補充。有人迷戀星座,有人玩轉塔羅,有人通過迷戀某種生活方式來獲得滿足。傳統宗教也被帶入了諸多的世俗分子,無論是燒香拜佛還是靜修祈禱,求得現世利益的趨勢正不可避免地侵染了古老的信仰。無論信與不信,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崇拜和期許獲利是人類的天性。
       如今,充斥於網際網路和現代傳媒上的各種大小消息填補了每個人心靈所需的慰藉,人們從中挑選自己所需求的,將其填充入本性所需求「信仰」這一欄的角色,就如同從超市的貨架上拿下來一件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媒體急不可耐地將各種五光十色的消費觀點和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允諾推銷給廣大受眾(或者說潛在的消費客戶,這才最要緊),宣揚的信條和手段也同教義如出一轍:一旦您遵從,就能得到心有所想——叩門,就給你開門!傳媒的話語權地位某種程度取代了過去的教會,在受眾面前獲得了居高臨下的教導地位,然而很少有腦子清醒的受眾——亦如當時很少有偏愛較真的教徒——去考慮其合理性。「做到以下十條,您就可以變得更美麗」或者「購買××產品,能讓您脫穎而出,成為矚目焦點」——以上類似宣教的推廣詞,眾生願意信哪個呢?當然,目光所能及之處的事實是——如教徒般趨之若鶩的消費者們的熱情,確實不亞於真正的信眾。

————————————————————
ps:前一天剛發了影評,今兒就得知消息凱撒獎公佈獲獎名單,《人與神》獲最佳影片,此外《影子寫手》獲最佳導演、改編劇本和配樂,翻滾~祝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