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金風暴--Inside Job

监守自盗/呃钱帝国(港)/幕后黑手(台)

8.2 / 79,008人    105分鐘

導演: Charles Ferguson
編劇: Chad Beck Adam Bolt
演員: 麥特戴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螃蟹

2011-02-22 05:55:39

這片子看的我想撞牆


自從看了預告片,這部片子我等了有小半年,總算沒失望。

簡單的說,片子可看性很高,搜集的材料本身之豐盛(甚至可以說華麗)、剪輯之給力無需贅言,講述中高度娛樂性的基調和預告片保持了一致,這是絕對的優點,其中配樂功勞甚大。

處理方式上,節奏有點快,儘量避免了用古根海姆那種以一定的漸進方式組織材料引導人們思維方向的手段,在不同的章節中比較散的,放置採訪對話為主,搭配簡潔漂亮的文字/圖表,以未穿成線的點來講述各章節主題下的多樣內容,我覺得這也是最大限度的在能接觸到的素材(次貸危機實在牽扯太廣太深,片子有限,人力有限,我覺得片子已經盡力獲得和篩選了最有價值的部份)基礎上來處理片子想表達的東西的一種比較可行、也被實現的很好的方式。

接著說說片子的內容:

***********(這裡是個人總結,稍微詳細了一些,不想劇透可看後面的評論)***********
開篇先上了道冰島做前餐:可憐的冰島「已經在歷史發展的終極/穩定階段」,卻在2000年起開始放鬆管制、寬鬆經濟政策,「引發的災難,首先是環境,然後是經濟體系」 —— 銀行大膽舉債、一手主導的過度膨脹使經濟體系變得極其脆弱,金融監管機構無所作為,甚至有1/3的人投靠去了門前停滿SUV的富得流油的銀行。But this is a universal problem, right?

於是時代感強烈的炫目片頭把故事拉回了紐約,回顧危機爆發一刻全球的反應時CCTV2還漏了一臉,中國和法國一樣成為片子裡美國以外的主要取材對象。片子的主體分了4章來講述:

1. How We Got Here
講華爾街投資銀行從早期的partner模式來到Deregulation的時代 —— 去管制,放虎出籠 —— 這中間的種種人和事:揭Alan Greenspan曾拿錢幫商業欺詐犯給regulator寫「專家意見」的老底兒揭的毫不含糊 —— 這就是定了個基調,後面精彩的還多著呢,Robert Robin,Larry Summers也都帶著背景逐一亮相。

講90年代末幾大投行巨頭格局已定,「先進」的金融衍生物如何煥發生機 —— 中國銀監會的一位主管(查了一下,叫沈聯濤)還在這兒發言講起美國高學歷的博士們開始紛紛投身金融的掌故。

講在這期間要求、呼籲管制的人如何被踢出了局,於是Deregulation的狂歡繼續進行。網際網路泡沫,哪怕是安然事件,這幫銀行如何總是罰錢了事而不是被調查和管制(還包括Fannie Mae和Freddie Mac倆只),順帶帶出一些這些銀行參與的洗錢啊投資伊朗核武器啊之類的破事兒。
最終五大投行,兩大商業銀行,三大抵押保險,三大評級機構,開始組成新的房貸產業鏈,次貸開始生產。。。

2. 泡沫(2001-2007)
房價在飆升,銀行業的去管制化還接著深入,事情如何走向不可思議的瘋狂。。。投行的高管們紙醉金迷著,色情、毒品都成為商業開銷。。。而所有人都還偽裝一切很好,儘管很多正面的採訪者表示:他們知道這有多風險,但是真正的掌權者中沒人願意聽真話,願意行動。瘋狂發展到了投行甚至開始在AIG買保險來賭這些房貸什麼時候崩潰。。。

事後聽證會上辯解當時行為的一個個嘴臉那叫一個精彩!!!

3. 危機
描述危機的發生總是非常有戲劇張力的,甚至是刺激的段落。各種各樣的忠告如何一次次的被忽略後,終於有那麼一天,out of cash。。。幾天之中各種逃跑的姿態。。。法國金融部長被問到你是什麼時候得到雷曼要倒閉的消息:「事後」。。。幾天前還信誓旦旦的Henry Paulson難看的臉色無言的表情(這段有張非常經典的照片拍他和Timothy Geithner跟Ben Bernancky站在一起,三人表情各異,都很有看頭),對AIG的緊急保護。。。然後就是並不那麼有趣的危機擴散,失去房子,失業,波及到中國、世界。。。

4. 責任追溯 Accountability
這是最尖銳的一章,金融產業鏈條上每種機構的每個宣稱無辜的面孔和他們的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的收入數字親密的出現在同一畫面上。學術界的先生們更subtle一些,他們沒有聽證會上的支支吾吾,卻有論文來襯託他們的諮詢費用單(居然把他們的稅單都找了出來,這個太牛了。。。),這些人在採訪裡的表現也是無比精彩。。。

片子裡還更進一步把討論視角投向金融體系外的整個社會,美國已經面臨著一面工業凋零(轉去海外)一面大學學費上漲嚴重的不均衡現狀,而對富人減著稅,社會貧富分化加劇(Top 1%佔有的社會財富從1982年的10%到2006年的23%)的過程中,中產階級和窮人被一步步推向貸款。。。

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使歐巴馬在自己的總統競選中譴責過以上的現狀,但在他上台後,在現在的政府裡,一切都沒有什麼改變,沒有一個人、一個公司被起訴或捕。。。甚至就是那些曾經的insider,大部份還是繼續在位,繼續學術,繼續他們的「insider」 job,投行高管們繼續他們的高額收入。。。

預告片裡那段把銀行跟銀行搶匪相比的「We are sorry, we didn't mean it, we wouldn't do it again, trust me」實在太經典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中國銀監會主管的評論也非常經典:金融工程師比工程師掙得多百倍,工程師們造橋樑,金融工程師們造夢,當夢變成噩夢時,別人來付款。

片子以這樣一段話結尾:「他們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他們,但是他們在做的事情太複雜我們弄不明白,他們保證這不會再發生了,他們會花數百萬元拯救局勢。。。這不會很容易,但是有些事情,worth fighting for。」


順便說一下,這部電影距離我的期望有距離,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我的期望本就不現實 —— 我以為這會是一部以一種以嚴謹的數據分析為主、豐富的理論和評價為輔對次貸危機做抽絲剝繭的理性分析的片子,也就是一篇經濟學論文的標準。其實這個期望既不現實也無意義,還需要什麼具體的數學推導來更進一步證實這場危機的發生根源和過程嗎?我想知道雷曼公司到底賣了多少次貸,這裡面賺到的每一塊錢都進了什麼人的腰包,哪個投資人損失了多少錢,多少人的房屋被收回時他們到底已經付了多少利息和機會成本。。。但不表示人人都有興趣知道,而一部紀錄片,應該盡其最大所能以「有效」的內容吸引他們的目標觀眾來傳播他們想要說的、想要警示、想要譴責的話 —— 從這一點來講,本片非常的好。
******************************************************************************

總體上我看片子到最後時有種泄了「公憤」的感覺。

人性本貪和資本社會容易無度膨脹的痼疾這些我們都不是第一天知道,但裡面從投行高管到政府官員到學術菁英們的標準的「道貌岸然」的表現,以及只能透過數字猜測的銀行們(資本們)的種種大膽行徑,還是很驚悚的。

令我我最想撞牆的一幕是剪切了聽證會中各種評級機構強調說給那些次貸的3A、2A評級只是一種「opionion」,然後黑屏,字幕說:這些機構不願與我們分享他們的opionion,他們全部拒絕了本片的採訪。。。

這些人,他們到底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些我們以為掌握著複雜難懂的金融規律、拿著百萬年薪的人,他們究竟是無知呢還是無知呢,是愚蠢呢還是愚蠢呢?他們的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呢?這個造夢的華爾街,至今還在吸引著無數商學院內外的子弟們擠破腦袋的地方,究竟有沒有不是純粹騙子的傢伙,可以告訴我,他們是否真的有價值??!!那些高唱著free市場經濟的學者,是一廂情願還是統統都被收買或等著被收買?!!

我看到豆瓣上有篇insider的影評,一個圈內人在哀嘆(好像是哀嘆偶像的破滅?應該不會是哀嘆自己的前途無望吧,時至今日金融依然熱門啊。。。),真是看的人哭笑不得 —— 受到損害的公眾只能看著這樣的片子、看看那些既得利益者瞬間的尷尬來泄憤,而從業者們,居然還敢來哭訴!!!

由此聯想到國內的經濟學界,我最憤慨的就是,常常能看到自詡學經濟/金融的人,要嘛長篇大論的兜圈子要嘛一句話「太複雜說不清楚」或「公眾缺乏經濟常識」,而實際上那些問題幾句話明明就可以說清楚!!!!!!沒有比經濟學家更喜歡故弄玄虛、更會拐彎抹角的學術者了,沒有比統計學家更大的謊言者了!!!

sorry,稍微激動了一下。。。

其實片子雖然基調很樂呵,但是細想來是相當悲觀的,雖然很有準頭的一開始就把問題定位在了Deregulation上(冰島的案例),看似放鬆管制是一切之源,那麼是不是緊縮就可以更安全呢?答案在片名上,inside job,為什麼會有放鬆管制?為什麼這些有投行背景的人會上台,進入財政部、美聯儲、貨管局、證交所、總統經濟顧問班底,片子沒有很明確的指出但略過一嘴,關於這些投行每年會花多少錢在競選募捐和遊說集團上。。。學術界也是一樣,一位教授被問到「你不覺得拿錢寫文章這種行為中有應被規避的利益衝突嗎?」時惱羞成怒。。。那麼最後就只剩下一個問題了,這些insider不被收買的可能究竟有多大?下次他們說要放鬆管制的時候我們怎麼確認他們是真的相信這樣會對經濟有利還是又一次的inside job?

美國人相信制度保障,相信法律,似乎是先進之處。但是法律總是滯後於現實發展,尤其當遭遇金融這樣複雜善於偽裝的行為時 —— 我很懷疑美國人能否推出更完善的法律來抵禦金融欺詐,我還能相信和期待什麼?
評論